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如何向古人學習書法——巧從熟中來

如何向古人學習書法——巧從熟中來

一、臨帖

大家知道,一幅書法,只有結字、用筆、布白、用墨都到位,才稱得上是一幅好作品。而所有這些技法,幾乎就隱藏在古人遺留下來的經典碑帖作品當中。碑帖不會說話,那怎麼學呢?當然,如果王羲之們還活著,我們就可以拜他們為師,當面看他們寫,向他們討教寫字的秘訣,這最快,也最有效。可是,他們已離我們遠去。所以,剩下的惟一辦法,就是通過臨摹古人遺留下來的這些碑帖作品,才能逐漸走近古人、體味古人是如何結字、用筆、布白、用墨的。

臨摹可以說是走進傳統的一個最佳切入點。關於臨和摹,南宋文學家,音樂家姜白石有過一段精彩的論述,他說:「初學書者,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意思是,剛開始學習書法,必須要先摹帖,以便讓手有所控制,不要隨便由著自己的性子,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又云:「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經意與不經意也。夫臨摹之際,毫髮失真,則神情頓異,所貴詳謹。」意思是臨帖不容易掌握古人的結構,但容易掌握筆法。臨帖進步快是因為用心。摹帖容易忘是因為有模子,用心不夠。所以,臨摹古人,如果連筆法結構都掌握不了,就別談神采了,最可貴的是神形兼備。

其實,作為成年人,摹帖我們已經可以不做。但臨帖一定不能少。那麼,如何臨帖才最有效的呢,我以為,首先是要正確理解姜白石所言「所貴詳謹」,既神形具似。得弄明白書法是個技術活,得慢慢來,急不得。學古人,就得做到古人怎麼寫,我們就怎麼寫。不要急於發揮。有許多人耐不住性子,還沒寫幾天,就隨意揮灑,便很難提高。其實,過去我就是這麼做的,為此,走了不少彎路。害得我現在不得不重新開始,從頭再來。其實也沒有人逼我,是我自己認為非這樣不可,如果不這樣,那就真完了。

其次,為了做到心中有數,提高效果,臨帖之前,可以先看幾遍要臨寫的內容,這樣一下筆便能一口氣把一個字寫完。否則看一眼,寫一下,不但寫不像,氣脈是怎麼也打不通的。當然,最有效的辦法,是平常就把要臨寫的東西隨身帶上,這樣,可以隨時拿出來翻看。如果能堅持三個月以上,就一定會形成習慣,見到效果。而一旦形成習慣就會變成自然,久而久之,你就能做到即便不打開碑帖,也能把要臨寫的內容背臨下來。你的字不進步都由不得你。

第三,要認真體會細節。細節決定成敗。這是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句話。也是頂頂要緊的一句話。王羲之的《蘭亭序》,之所以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就是因為它的豐富的細節成就了它第一行書的位置。首先我們來看結體。個個有勢,各個不同,各個精彩。尤其同一個字,一定會變化出不同的形勢。最典型、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是24個之字有24種寫法。其次是每一個字的每一根線條都結實有力,即便細如髮絲也力能扛鼎。第三是用筆精到、到位。每一個線條都做到了入筆爽利,走筆沉實、收筆乾淨利落,絕無半點拖泥帶水。第四是線條直中有曲,以曲為主,曲線被王羲之發揮到了極致。第五是整個作品神完氣足,充滿張力。每一個字的每一個點畫,只要毛筆落下,便左衝右突,上下翻飛,或筆走龍蛇、或筆斷意連,但一定是在連綿不斷的狀態下完成每一個字的。可以說,王羲之書法就是我們中國書法的審美評價標準。

作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為祭奠就義於安史之亂的侄子顏季明所作。我覺得它的細節就是它的飽滿的情緒和神韻。綜觀全篇,顏真卿不是在寫字,而是在述說心中的悲憤;他也不是在搞藝術創作,而是在自言自語地傾吐深情。話說完了,作品也寫完了,但給人一種字已盡而意無窮的感覺。作者雖無意作書,卻「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雖行筆迅速,卻「導之則泉泣,頓之則山安」。用筆有時如篆籀,有時如鐫刻,有時出遒勁,有時雜流麗,上下呼應,左右顧盼,時斷時連。有時兩字相連,有時三字相連,具有相避相依,呼應變化之妙。而枯筆飛白的使用,更增添了作品的剛健、力度和氣慨。在行文中,竟出現30多處塗改,這並非是什麼敗筆,而是成了該稿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這能使欣賞者對顏真卿在渾灑時的情感變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從而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蘇東坡《黃州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作於元豐五年,它是蘇軾一生的代表作。它的整個章法的處理和音樂性的表現造就了它在中國書法史上的無法超越。「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卧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鳥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作品一開始的三行字寫得小而嚴謹,字距行距也都壓得很小,很安靜。從第四行開始到第十行由靜趨動,承前啟後,筆勢逐漸奔放;從第十一行開始到第十三行整體越來越大,全篇的「畫眼」出現,成為整個作品的視覺中心,尤其幾個長豎的處理非常得漂亮。有質感、有變化。加之字的大小體勢擒縱反差對比度的極大變化,是那麼的和諧。從第十四行到落款結束處,分別與前三段相合,濃縮全局之所有特徵,概括地結束全局。這是一件節奏展開過程之起、承、轉、合過渡組合、音樂性表現最強、章法布白最完美的典範之作。

最好的作品必須有最好的狀態、最好的細節,以及最清澈的心靈。

所以,細節——包括如何結體、用筆、布白(章法)、用墨等等的細節。不管是臨帖、還是創作,我們都要認認真真地對待,決不能有半點馬虎。

二、選什麼碑帖入手好

我們臨帖,面臨的一個大問題是如何選帖,學那一家好?當然,老師從小就告訴過我們,學習書法,一定要從楷書入手。學楷書應從隋唐人入手。為什麼要從隋唐入手呢?因為隋人的楷書已經定形,而唐人寫字最講法則。所以先學楷書,就好比小孩走路「先學走,再學跑」一個道理。其實,這是老師講給小孩的。對於成年人我看未必一定要這樣。我以為,選帖就好比婚姻一樣,是件終身大事,喜不喜歡對方,自己最清楚了,所以,究竟是學哪一個帖子,大主意還得自己拿。

理由有三。首先,成人大都寫了幾十年的字,審美習慣基本形成,很難改變。其次,真、行、草、隸、篆,各體有各體的筆法,各體的筆法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它們是各個獨立的。楷書的快寫不是行書,行書的快寫成不了草書。篆書純粹的中鋒行筆;草書主要靠使轉,筆要提起,能連綿起來;楷書是最後完成的書體,筆法最複雜、最講究。我們今天所講的各種筆法,比如永字八法,就是從楷書中總結出來的。這就好比寫文章。詩歌、散文、小說能一樣嗎?你告訴一個想寫小說的人,先讓他天天寫詩歌,並說詩歌寫好了,基層打紮實了,小說一定能寫好。這不是騙人嗎?不信,你試試看。第三,喜歡是最好的老師。寫自己喜歡的字、你會不知疲倦、樂在其中。

喬布斯說: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里。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只有自己的心靈和直覺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所以,喜歡什麼就寫什麼。沒錯。

《易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 我覺得可以作為我們選帖的指導思想。那就是在選帖的時候,一定要選那些法度嚴謹,自己喜歡、於自己的筆性相近、歷代大家都認可的經典作品才行,當然了可以不管它是哪一家的哪一個帖子。比如,楷書鍾繇《宣示表》、 褚遂良《孟法師碑》(骨力最勝,體力最端重。學唐人書由此入,比歐、虞更少流弊)、趙孟頫《漢汲黯傳》。行書《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趙孟頫《洛神賦》以及他們的手扎;草書,王羲之《十七帖》、孫過庭《書譜》、趙孟頫和懷素《千字文》等等。

但個性極強、筆法單一或許多現代人的作品,我以為不適合當作學習的範本。

三、要懂得並正確使用毛筆

毛筆有大有小,筆豪有長有短、有軟有硬。每一種毛筆都有最適合它寫的字。

一般來講,用大筆寫小字,精到不了。用小筆寫大字,線條是蹭出來的,不飽滿、不圓潤。用軟豪寫行書、草書、怎麼也勁爽不起來的。

但也有些人想要追求一種特殊的書寫效果,那另當別論。比如中央美院的王鏞先生,就喜歡用小筆,他的書法有一種鄉野氣息、是拙樸的美。四川成都的何應輝先生,我們山西太原的田樹萇先生都喜歡用長鋒筆寫字,他的書法線條是托出來的。近現代書法大家林散之先生也喜歡用長鋒筆寫字,我看過他寫字的視頻,坐在那裡,寫二、三十公分的大字,神定氣閑,欣欣然有一種仙氣。他們書法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線條飛白多、生澀、蒼茫。不是二王傳統一脈,圓潤飽滿、很勁爽的線性。

當然了,要寫出傳統的王羲之的線性,首先,要選擇會適的毛筆。根據我幾十年寫字的經驗,硬豪可能會更適合一些。但也有例外。 自己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先選擇大小長短軟硬不一的毛筆試一試,再做決定。有時候,多換一換不同的毛筆也許會有意外的效果,也說不定。

其次,要掌握正確的筆法。當然,古人在實踐中已經總結出了許多筆法。這裡,我只介紹兩種比較主流的筆法。一種是捻管法——嚴格意義上的古法。所謂捻管法,也就是在寫的過程中,為了調整、理順筆豪,讓毛筆保持中鋒,在入筆和轉折的地方用手指轉動筆桿以調整筆鋒的辦法。這種辦法,根據孫曉雲的考證,古人用的很多,比如,王羲之就是。但現在已很少有人採用了。

一種是轉腕法,就是轉動手腕,讓筆桿順著線條斜著運動。從古至今,絕大多數人採用這種筆法。也都寫的很好。比如,大家熟悉的啟動就是用的這種筆法。為了訓練這種筆法,有人還總結出了用毛筆畫「8」字的辦法。

筆法無所謂好壞,主要看是否適合自己。如何選擇,還得自己來定。你可以先試一試,比較比較,然後再決定採用那一種筆法,或是兩種筆法都用。我目前是兩種筆法都用。

那麼怎樣才算是會用筆,過了關呢?

天津當代書法大家孫伯翔先生,上世紀90年代在運城講課時,曾談到用筆要「落筆成形」, 我以為是經驗之談,很重要。儘管過去近二十年了,但我一直記著。大家可以在以後的書法實踐中慢慢去體會。落筆成形,我的理解是你首先能把它拿住——能控制住筆,然後是嚴格按照筆法來運筆寫字,其次是收筆斬釘截鐵,毫不含糊,準確到位。

白蕉先生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位書法大家,寫一手漂亮的行書,深得王羲之書法的神韻,是公認的趙孟頫、董其昌之後寫王第一人。同時,他還畫的一手很好的蘭花。他曾有過一段文字談到如何畫蘭花,其中涉及到用筆。他說,何謂得筆,也就是會如何使用毛筆,知道用筆的精髓了呢?他講了四個字,不疾而速。我以為,這確確實實是他一生的經驗總結。一句頂一萬句。

不快而有速度。那一定寫的很從容、很自在,能從容自在一定心中有數,手能控制住毛筆,如老子所謂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用筆是連綿的,氣脈是打通的,作品是有神韻的。古人所謂的「錐劃沙,印印泥」平遙趙騰晉所謂「柔柔對」。運城衛牢娃所謂「泥泥地」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徐文達先生曾說,慢出力,快也能出力。慢的如,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弘一大師,也就是李叔同,他的行楷寫的很慢,靜極了,一筆一划,從容寫來,好像不食人間煙火似的,但卻極有厚度、極有力量。快的如唐代「狂草」大家懷素,忽然絶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他的草書,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用筆圓勁有力。

所以,如何出力全在自己的體悟。要妙就在筆頭功夫。而此功夫是需要修鍊、並且要用心去體悟的。

前幾天和幾個朋友一起去吃豬肚雞,那湯極鮮美。於是便談到如何煲湯。其中一個朋友說,他到南方和當地的老婆婆閑聊,老婆婆告訴他,要想燉一鍋鮮美的雞湯,至少要文火熬八小時以上。那麼,好的書法呢?恐怕就不是八個小時、八年的時間能行的。書法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熬。

讓我們慢慢地熬吧。

說到筆法,這裡我也順便談一下墨法。一般來講,濃墨容易寫出力量來。比如宋四家之首的蘇東坡,墨濃如漆。再比如我們山西當代書法大家姚奠中,它的字,幾乎全是用焦墨鑄出來的,鐵畫銀鉤一般。淡墨容易出神采,寫起來也流暢,但不容易有力量。比如,明代的董其昌,他的書法就比較散淡素雅,行於行拉得很開,很疏朗。再比如我們山西的林鵬先生,就是用淡墨的大家,他的草書如黃河之水天上來,氣勢如虹,一瀉千里。就氣勢來講,在當代我以為還沒有超過他的。他有自己的一套用墨秘訣。那就是他喜歡把一得閣墨汁先用墨錠硯一硯,然後放一段時間才用。到要寫字時,他再用小勺子舀一些倒進硯台,再往裡加一些清水,才開始寫字。記住,一定是清水才行。這樣寫出來的字水墨淋漓,非常喜人。

四、 一波三折很重要

藝術,有時候是把簡單的東西複雜化。比如蘇州園林,就那麼一小塊地方,我們北方人最高級的不過造一個四合院子,然後載個樹種些花。但到了南方人手裡,他這裡挖個池子,那裡造個假山,這裡修個曲廊,那裡種幾顆桂花樹,一定讓你一眼看不透、看不完的,所謂曲徑通幽嗎。再比如,人體攝影,其實不就是要看我們的人體曲線嗎?

是的,曲線是美的,是所有線條中最美的那一條線。那麼作為純粹線條藝術的書法,它的那一條線自然要做到曲盡極致。

一波三折,其實古人早已經告訴了我們,這是讓直線化為優美的曲線的不二法門。那就讓我們手中的這一管柔毫轉動起來吧,起筆逆入——就如同甩鞭子,迅捷而果斷;行筆——就如同滑冰運動員在冰上舞蹈,他劃著優美的曲線,那曲線是爽利、結實的;收筆——就如同鐵匠打鐵落錘,他時時刻刻都控制著,該重時一定重鎚落下,該輕時一定一點不過,恰到好處,乾淨利落。不論是小到一個點,或是長到一個豎,都有起、行、收,都能認真地完成每一個起筆逆入、行筆、收筆,直至最後一個筆劃,毫不鬆懈。

只有這樣,寫出來的線才可能是曲的,即便直線,也直中有曲。這樣的線組成的書法,能不美嗎?

五、 如何使作品有氣韻

平常,當我們在觀看書法作品時,總會有這種體會,有些作品不管你怎麼看,你都會感覺它散,沒有可讀性。而有些作品,一打眼,你就會覺得它舒服,讓你有看的慾望。你會急著尋找第一個字、第二個字、第三個、直到一字一字,一行一行把它看完為止。這其實是氣韻在起作用。

如何使書法有氣韻呢?我以為必須使組成漢字的一個個點畫連起來,並讓他們發生關係。也就是在認真地完成一個點畫的起、行、收後,自然地在空中畫弧或意連、或實連地過渡到下一個點畫接著完成又一個起、行、收,直到寫完最後一個點畫的起、行、收。

我省著名的草書大家林鵬先生在回答他是如何寫草書的時候,說的十分的輕鬆幽默。寫草書嗎簡單,就是大圈套小圈。

現在,我們來做一個實驗,就是在王羲之的《蘭亭序》中,任意找出一個字,然後把各個筆劃之間用虛線連起來,大家看看會是怎樣的一個結果?除了弧線之外,可能恰好是一個個的大圈套小圈。你說神不神?其實,這一秘密,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王羲之就已經告訴了我們,就隱藏在《蘭亭序》當中。

大圈套小圈。這是王羲之的人生智慧。也是林鵬先生的經驗之談,值得我們珍視。

六、 熟能生巧

「熟能生巧」其實是個成語。它出自北宋卓越的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的《歸田錄》。說的是北宋有個射箭能手叫陳堯咨,一天,他在家練箭,十中八九,旁觀者拍手稱絕,陳堯咨自己也很得意,但觀眾中有個賣油的老頭只略微點頭,不以為然。陳堯咨很不高興,問:「你會射箭嗎?你看我射得怎樣?」老頭回答地很乾脆:「我不會射箭。你射得可以,但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只是手法熟練而已。」在陳堯咨追問老頭有啥本領後,老頭把一個銅錢放在一個盛油的葫蘆錢眼口,取一勺油高高地倒向錢眼,全勺油倒光,也未見銅錢眼外沾有一滴油。老頭對陳堯咨說:「我也沒什麼特別的地方,只不過手法熟練而已。」

好一個「無他,但手熟爾」。 箭手射箭能十中八九,是因為他天天在家練箭。老頭賣油能高高地把一勺油從錢眼倒進葫蘆,銅錢眼外不沾一滴油,憑的是天天干這個活。

當年,書聖王羲之為了練習筆法,甚至連走路、吃飯也不放過,沒有紙,他就以手劃被,久而久之,被子也被他劃破了。洗硯的池子用久了竟然成了墨池。智永禪師四十年不下樓,勤奮臨池。懷素大師寫壞了的毛筆,堆起來有墳頭那麼高,可見他們所下的苦功。

那麼我們學習書法,有什麼理由不天天拿起毛筆,認認真真地做好自己的功課——臨帖、創作,創作、臨帖,就像王鐸說過的「一日臨帖,一日應索請」,直到生命的結束呢?

要記住,巧從熟中來。熟中生巧,熟中自有一種美的最高境界。

搜索公眾號「陝西省書法院」添加我們。

長按下方二維碼,添加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主編大人是誰 的精彩文章:

于右任:應整體地理解傳統

TAG:主編大人是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