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牟宗三:為人不易 為學實難

牟宗三:為人不易 為學實難

「為人不易,為學實難」,此語為牟宗三先生的業師熊十力先生在抗戰時期常發的感慨

牟先生在當時並不能真切理解這兩句話的意義,及至後來,經過幾十年顛連困苦的生活,才漸漸感受到這兩句話確有其真義,並非那麼簡單,即「無論為人或為學同是要拿出我們的真實生命才能夠有點真實的結果」。

一、「為人不易」

牟先生指出,「為人不易」,簡單地說,就是你要想真正地做一個「真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個人「能夠面對真實的世界,面對自己內心的真實的責任感,真實地存在下去,真實地活下去,承當一切,這就是一個真人了」,否則就是一個虛偽的、虛假的、浮泛不著邊際的人。

牟先生以孔子為「真人」的典型代表。我們知道,孔子是聖人、仁人,但孔子他老人家從不敢以聖人和仁者自居,他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我只是一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人。

孔子之所以是一個聖人或「真人」,就是在「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過程里顯示出來的。世上絕沒有一個現成的聖人擺在那裡,也絕沒有一個人敢自居為聖人。

聖人或者說真人,實在是在「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個永恆的過程里顯示出來的,這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我們當下就可以做,隨時可以做,而且要永遠做下去的。

這不是在吸取廣博的知識,而是在「不厭」「不倦」中呈現真實生命的「純亦不已」,這是一個「法體」、「仁體」的永永呈露。因此,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當我們在血氣方剛、生命健旺的青、壯年的時候,或者是揮灑才氣、發揚英雄氣概的時候,覺得天下的事情沒有什麼困難,作人更沒有什麼困難,人生似乎可以隨意揮灑,到處都可迎刃而解。

此時說「為人不易」,似乎沒有人聽得進去,但是,當我們面對挫折的時候,在顛沛流離之際,面對種種人生的限制,我們是否還能夠「不厭」「不倦」地永恆地維持下去呢?

這時就不能訴諸我們的原始生命(如聰明、才情、英雄氣)來縱橫馳騁了,而是要訴諸我們的理性,把我們的生命提一提,叫它永遠維持下去,這就更加困難了。

二、「為學實難」

牟先生指出,「為學實難」的「難」不是「困難」的「難」,而是「艱難」的「難」,是說為學是很「艱難」的,因為「一個人不容易把你生命中那個最核心的地方,最本質的地方表現出來」。

如果「我從這個生命核心的地方表現出那個學問,或者說我從這個核心的地方來吸收某一方面的學問,那麼這樣所表現的或者是所吸收的是真實的學問。」

一個人常常不容易發現自己生命的核心,本質的方向,究竟在什麼地方。雖說一生都在為學,但常常是在東摸西摸,瞎碰了一輩子,沒有發現自己的真性情究竟在哪裡。

牟先生以他自己為例說,他從二十幾歲稍有知識起,就想追求這個,追求那個,循著他原始的生命四面八方去追逐,涉獵了很多:

對經濟學有興趣,關於經濟學方面的書讀了不少;對文學發生興趣,詩詞雖然不能夠作,但也想讀一讀;想做一個邏輯學家,但這門學問也不能使他將全副生命放在這個地方;也喜歡念數學,有一次還作了一篇論文,寫了很多關於漲量的式子,把老師給唬住了……

但是這些學問都沒有進到他的生命中去,他也沒有吸收進去。由此,牟先生覺得,「一個人誠心從自己的生命核心這個地方做學問吸收學問很不容易,而且發現這個核心很困難。」

牟先生進一步指出,人類文化的恆久累積,就是靠著每一個人把他生命最核心的地方表現出來,吸收一點東西,這才可以算是文化中的一點成績,可以放在文化大海里佔有一席之地。

但就算是從一個人生命最核心的地方所表現出的一點點知識與學問,到底有多少成就,也是不敢確定的。這就是做學問的艱難。

「為人不易,為學實難」,都強調一個「真」字,為人要面對真實的世界、真實的內心,真實地生活下去;為學要從生命最真實的地方吸收和表現學問,真實地做學問。這看似簡單之言,但實在是慨乎言之,有無限的感慨!

按:牟先生此語出自《為學與為人》一文,載於《生命的學問》一書。有興趣的同仁可找原文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火鍋之中 儘是人生滋味
凡事窮理 你的夢想才可以實現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