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AI江湖三大流派

AI江湖三大流派

獵雲網註:在由《哈佛商業評論》評選的「全球十大AI領袖人物」中,中國,只有李彥宏代表百度上榜。《評論》對李彥宏的總結是「體驗派」AI。假如把表演的三大流派,用在AI領域,所謂「體驗派」AI企業就是,從AI思維到技術硬核,再到不同產業場景的實際落地,令百度內外合一,幫助全民在生活中切實「體驗」AI。此外還有,蘋果代表的「表現派AI」和英偉達代表的「方法派AI」。文章來源:涵的矽谷成長筆記(微信號:HanGrowth)。

昨天午飯期間,我和老美同事尬聊,他突然跟我說:Han,「全球十大AI領袖人物」剛剛公布了。

這是由《哈佛商業評論》評選的年度榜單。我一看,這10個人所代表的公司,全都來自中美兩國。只不過,中美比分是:1比9。

美國,包攬9個席位:蘋果、微軟、亞馬遜、谷歌、Salesforce、Facebook、英偉達、特斯拉、和已被谷歌收購的DeepMind。

中國,只有李彥宏代表百度上榜。

「你們又贏了哈」,我尷尬的笑笑。

仔細研讀《評論》對李彥宏的總結,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詞:「體驗派」AI。

這其實是在說,李彥宏注重讓民眾切實「體驗」AI技術,他也身體力行,如「親自乘坐無人駕駛車駛上北京五環」。

但是,我的第一反應是,「體驗派」?這不是演員表演方式的三大流派之一嘛。

尤其是,我最近在追《我就是演員》,總決賽也在上周末剛剛結束,演員流派這些詞持續縈繞腦海。

仔細想想,如果把表演的三大流派,用在AI領域,似乎也能解讀各大企業的AI布局。

這就是:表現派AI,方法派AI,和體驗派AI。


表現派AI

表演流派中的「表現派」,指的是:演員通過「借鑒」,「模仿」標籤式的動作、表情來演出,而不用在內心裡,把自己當成這個角色。

類似的,我們可以定義「表現派AI」企業:不用把AI技術深入企業骨髓,而在「表現」上,利用AI技術打造大眾產品。

這一派的代表就是:蘋果。

蘋果從來不會標榜自己是一個AI公司,因為它並不會大力地,從根源上、底層上投入研究無法大規模商用的AI技術。

這一次,蘋果CEO蒂姆庫克上榜的理由是:iPhoneX的faceID解鎖和支付,推動了人臉識別技術的商業化普及。

雖然faceID技術需要大量的人工智慧研究工作,但蘋果並不是從頭研究的,而是買的。這完全得益於收購的面部識別廠商RealFace深耕許久的技術。

此外,蘋果還買了很多別公司,比如Emotient、VocalIQ、Turi和Silk Labs等眾多人工智慧領域的創新企業。

可以,這很蘋果:大量核心技術的源頭,都是買的。

蘋果上一次,把一項人工智慧技術商業化普及的案例就是:Siri —— 語音識別技術。當然,這也是蘋果買的。Siri的第一個版本完全使用的是Nuance,這個語音識別領域技術巨頭的引擎。

蘋果公司一直是一家產品驅動的公司,而蘋果的過人之處在於,它知道何時應該啟用哪些新技術,並且以很好的方式商用化普及。

比如,Retina顯示技術和多點觸控技術,在蘋果使用以前早已出現,直到iPhone利用以後,才得以在大眾普及。

再比如,這次的人臉識別技術。

表面上給人感覺,這並不是什麼新鮮技術,似乎是十年以前就有了。但是,那時的技術,完全不足以用於商用,尤其是用於安全性要求極高的解鎖、支付場景。

當時的技術,僅僅是對圖像的識別,換句話說,即使是一張照片也能通過檢測。直到現在,主動透射光技術成熟,手機可以根據投射光來檢測人臉的三維數據後,蘋果才最終決定使用該技術。

在找到一個技術的合理化商用場景後,蘋果的下一步,就是加大研發的投入力度。

在Siri從iPhone4s上驗證商用可行後,蘋果便開始大力投入Siri的研發工作,從微軟等各大公司挖走頂級人才,從頭搭建了一整套引擎。

蘋果,本質上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商業公司。

它不會去做那些情懷實驗室,如貝爾實驗室、IBM的沃森實驗室,GE的RCA實驗室,也不會為了一個人類遠遠沒解決的科技問題而大力投入,這從它每年投入的科研費用就可以看出。

同樣想吃紅燒肉,蘋果從來不會從養豬做起。

但是,因為它優秀的產品、設計、營銷能力和對技術發展的深入理解,那些AI技術才得以普及。

蘋果,沒有AI基因,但在產品「表現」上,廣泛利用最先進的AI技術,這就是所謂:「表現派AI」。


方法派AI

表演流派中的「方法派」,指的是:扮演一個角色時,內心中通過尋找自己的相似經歷來產生共鳴。

比如,你要表演一個失去孩子的媽媽時,你內心中其實想的是,剛剛失戀的痛苦。可謂,只注重內在。

類似的,方法派AI企業是這樣的:他們為AI技術的進步提供了底層「方法」,也就是「AI的內心」。但是外在的應用是什麼,不是關注的核心。

這一派的代表就是:英偉達。

英偉達的CEO黃仁勛上榜的理由是:手握人工智慧大腦的男人。

這是在說,英偉達的GPU等所謂AI晶元,為幾乎所有AI技術,提供了最底層的運算硬體需求。

很多人知道CPU晶元,是計算機和手機的核心處理器,但是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AI計算要使用GPU。

核心原因是,CPU晶元是「普遍適用」的,它提供了大量無關的功能,比如在有限的空間內,很多晶體管沒有用來計算,而是用來搭建控制電路了。

而AI計算並不需要這些功能。

圖形計算中,尤其是3D圖形,要進行大量的向量和矩陣計算,黃仁勛,就是在這時抓住機會,推出了GPU晶元,專門處理向量的批量計算。

巧的是,這恰好和AI所需要計算要求一致:向量計算,也就是批量的進行Ai Bi這樣的操作。

這就造就了英偉達的過去兩年的股價騰飛。

一顆英偉達的GPU晶元,有無數內核,雖然每一顆都不及Intel的CPU,但對於AI計算,卻能力超群。

在人們拿到英偉達的晶元後,可以做無數的AI應用。比如,當年AlphaGo對陣李世石,就是用了176枚英偉達的晶元。

英偉達,不是只混遊戲產業的公司,他的技術內心裡充滿AI,為幾乎所有AI應用提供了底層「方法」,雖然不在乎在外應用層的表現形式,但它依然引領AI計算時代,這就是作為的「方法派」AI企業。


體驗派AI

表演流派中的「體驗派」,指的是:演員要從心底里融入並理解角色,站在人物的角度思考問題,最終呈現在外在表現上。

類似的,體驗派AI企業是這樣的:把AI融入企業基因,大力投入研發力量,並最終把AI技術體現在外在應用上。

這一次,李彥宏的上榜理由是:中國AI行業的啟蒙者和設計師。

百度,作為唯一連續三年入選MIT「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的中國公司,無疑把AI技術融入了骨髓,並從很早,就開始進行AI技術戰略布局。

2010年開始率先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優化搜索演算法。

2012年開始利用深度學習開發圖片搜索,搭建人工智慧實驗室。

2013年成立了全球首個深度學習研究院,百度IDL。

2016年正式公布百度大腦,All in AI,深耕技術層基礎研發工作。

在大力投入AI科研的同時,百度也做到了AI技術切實的落地應用。

比如,百度今年在北京推出的,全球首個AI公園:海淀公園。一經推出,立刻成為了「網紅打卡地」。

可以說,這裡就是百度AI技術產品化的展示台。

公園裡,運行著全球首款量產L4級無人小巴車「阿波龍」;

還有,能記錄你運動狀態的智能跑道,不用佩戴設備就可以查看卡路里消耗;

以及,DuerOS助力的智能語音涼亭;

還有,可以體驗AR太極、刷臉購物的「未來空間」。

將AI應用於醫療健康領域,也是全球AI研發的重點應用場景之一。百度在這方面,也走在了前列。

11月,百度推出了 AI 眼底篩查一體機,在更基層、更偏遠、眼科醫生還無法觸達的地方幫助病患檢查眼底,儘早發現致盲風險,及時就醫。

值得一提的是,百度決定的捐贈行為:百度公益基金決定全國500個貧困縣醫療點捐贈眼底篩查機,預計覆蓋5600萬風險人群。

如果說,AI公園是讓城市居民「體驗」AI,那捐贈的眼底篩查機,就是在讓鄉村居民「體驗」AI。能持續不斷地,讓普通人「體驗」到AI技術帶來的便利,這就是李彥宏經常在公眾面前提起的「AI技術持續落地」。

如今,百度從底層的深度學習框架,到應用級的語音識別、圖像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均有涉及。

再往上,百度還搭建了更廣泛的AI生態開源平台:Duer OS智能硬體平台和Apollo無人車平台,幫助全球AI生態鏈和各產業AI化。

除了技術硬核和外部落地,李彥宏在過去兩三年中反覆對外喊話,呼籲各行各業都要擁抱「AI思維」 —他認為,人工智慧時代將從根本上解決人與萬物交流的問題,AI對這個社會的改變在本質上與互聯網不是一個量級的 —智能將把原來的不可能變成可能。

從AI思維到技術硬核,再到不同產業場景的實際落地,令百度內外合一,幫助全民在生活中切實「體驗」AI,這就是所謂「體驗派」AI企業。


AI江湖

全球AI江湖,其實就是中美之間的對抗,兩國政府都已經把AI列為關鍵的科技賽道。

10月末,政治局中央全體成員集體學習人工智慧,把AI技術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雖然目前,中國企業只有百度在「體驗派」上大放異彩,但是,我們已經看到曙光。比如,同樣研發AI晶元的「方法派」企業華為。

9月,華為與微軟展開合作事宜討論,考慮讓微軟數據中心,使用華為全新開發的AI晶元。一旦達成,這將是中國企業首次挑戰處於行業龍頭地位的英偉達。

《G20 國家科技競爭格局之辯》指出,在 G20 國家中,中國在科研和技術創新力方面表現突出,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科技實力僅次於美國,且增速明顯。

近日,中國專利保護協會發布了《人工智慧技術專利深度分析報告》,中國以AI領域專利申請量高達76876件的驚人數據領先世界。

中國速度明顯嚇到了美國。

11月19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發布了一項,針對「關鍵」技術出口限制的最新草案,正在徵詢意見。

其中,人工智慧技術赫然在列。

最新政策要求,美國公司,在向中國等其它國家出口相關技術時,必須獲得美國政府的授權;同時,非美國公民從事相關領域工作,必須獲得政府授權;還有,美國將會對外資在相關領域投資併購加強監管。

這樣嚴格的禁令,此前都是對軍工和高端製造業,如戰鬥機、大型客機、增材製造,而進行的技術戰略保護。

中國,如何突圍AI江湖?

其實,從全國20多個省市陸續發布的AI戰略規劃中,我們已經可以找到答案:落地。

李彥宏也在上個月的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頻頻提到了「落地」這個詞。

「目前,中國的AI已經全面落地國民經濟三大產業,實際上就是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

相比美國,中國民眾更樂於接受和體驗新技術。

當中國移動支付早已普及時,美國的老百姓還在使用實體卡和現金。

當中國老百姓在排隊進入AI體驗館時,美國的老百姓還在排隊買電影票。

中國,不缺民眾接納度極高的市場、高質量的數據和優秀的AI人才。

我們完全可以相信:世界,很快會從美國引領的「技術探索」時代,轉變到中國擁有重大優勢的「落地應用」時代,未來可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獵雲網 的精彩文章:

蘋果官宣iOS12系統升級率超70%,同比超越iOS11
知乎「變」局:麵包有了,愛情還在嗎

TAG:獵雲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