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富養怕沒錢,窮養怕輸在起跑線,現在養個娃咋這麼難?

富養怕沒錢,窮養怕輸在起跑線,現在養個娃咋這麼難?

2018年11月,一個上海5歲男孩的15頁簡歷出現在網上。簡歷里,這孩子2歲開始聽詩,5歲能唱百首古詩,4歲半開始學鋼琴,認識的漢字有1500個,讀過的英文書列了408本,走過國內外三十幾座城,上過記憶訓練課,同時有圍棋、游泳、繪畫等愛好……可謂行千里路,讀百卷書,全十項能

5年前,另一份幼兒園孩子的簡歷也曾引起熱議。那是個北京小孩,據簡歷,這孩子還沒上小學,就已經在某英語培訓班裡「完成Pre-K、K、prerise三階段學習、進入S1課程,能寫300多個漢字,能進行日常英語對話,還由中央音樂學院專業老師一對一教了鋼琴,另外還學了輪滑、冰球、武術,並獲得「『協會杯』北京市青少年冰球超級聯賽單場最佳運動員」。

北京幼兒園小朋友(左)和上海幼兒園小朋友(右)的簡歷。

對這些幼兒園簡歷,網上的評論主要分為四個方向——

未雨綢繆型:看完不敢生娃了

感嘆自傷型:我的簡歷不如幼兒園小朋友

救救孩子型:現在的孩子還有童年嗎

疲憊驕傲家長型:時代不同了,我家也這樣

現在的孩子都是十項全能嗎?| Pixabay

現在的孩子都這麼厲害了嗎?我們是不是過度「富養」孩子了?還能按過去的樣子「窮養」孩子么?

富養的孩子

日程滿

窮養的孩子

自己玩

育兒有個永恆的主題,富養vs窮養。但到底什麼是富養?什麼是窮養?

有人關注物質,認為讓孩子從小不缺錢、長見識、多享受,就是富養。反之,限制消費,鼓勵打工,即使家裡有礦也要假裝破產,則是窮養。

有人則關注精神,認為父母用心關注,給孩子很多愛,就是富養。反之,對孩子漠不關心,缺少交流,就是窮養。

齊衡小公爺應該是富養的孩子 | 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不同的定義,帶來了不同的看法。於是有人說富養好,富養的孩子自信開朗,不受誘惑,贏在起跑線。有人說窮養強,窮養的孩子勤儉能幹,吃苦耐勞,天將降大任。

社會學家又是怎麼定義窮養富養的呢?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社會學家安妮特·拉魯(Annette Lareau)曾經進到88個家有小學生的美國家庭里,近距離觀察他們的育兒方式——有多近呢?用拉魯的話說,就像「家裡的寵物狗」,家長和孩子們既自然放鬆,不介意研究者的存在,又允許研究者一直跟著他們。這88個家庭里,孩子有男有女,種族有黑有白。拉魯近距離觀察的結論是,孩子性別和種族都不是決定因素,家長小時候經歷的養育方式也影響不大,真正影響育兒方式的是家長現在所處的階層——學歷和收入較高的中產家庭「富養」孩子;學歷和收入一般的工人家庭、以及打零工或失業吃救濟的貧困家庭,則「窮養」孩子。

圖 | Pixabay

拉魯把富養叫做「協作培養」(concerted cultivation);窮養則叫「成就自然成長」(accomplishment of natural growth)。兩種養法的具體區別如下——

1

家長認為「育兒責任」包括哪些?

富養

家長的首要職責,是確保孩子的天賦得到發展。

為此,家長要不斷培養孩子的見識、性格、特殊技能、社交能力,關注孩子的興趣,為孩子提供合適的活動機會。

富養派家長會給孩子講故事、唱兒歌,陪孩子閱讀、做手工、玩遊戲、搭積木、鍛煉身體,教孩子識字、認數、親近大自然,即使忙累也聽孩子說話,跟孩子講道理,引導孩子形成觀點,幫助孩子做作業,關注孩子在外的遭遇,如果覺得有問題就出手干預。

家長就像直升機,時時盤旋在孩子頭上關注。大人和小孩的生活緊密糾纏。

富養派家長密切關注著孩子的一舉一動 | indianfolk.com

窮養

家長的首要職責,是給孩子提供物質照顧和精神撫慰,比如食物、衣服、住所、醫藥、基本的道德教育、在孩子受傷痛苦時安慰孩子。

對於經濟一般的家庭來說,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已經很不容易。家長沒有時間精力金錢再去安排孩子的課餘活動,他們只希望孩子安全就行。因此,家長常常會強調安全和紀律,在滿足這兩者的前提下,孩子可以自由成長。

在窮養的家庭里,家長努力維持生計,孩子自然而然地成長。大人做大人的事,小孩玩小孩的事,界限分明。

2

孩子的課餘時間怎麼安排?

富養

孩子的日程滿滿當當,全是各種有組織的活動,比如補課、聲樂、樂器、舞蹈、藝術、遊學、夏令營、正規俱樂部、有教練有正式比賽的體育活動。

這些活動是家長主動安排,家長會向孩子提議一些備選活動,然後根據孩子的愛好和家長的偏好來選定最終日程。

此外,家長還會特意帶孩子去圖書館、博物館、動物園、看現場演出。

家庭聚會雖然重要,但如果和孩子預先安排的活動衝突,就以參加活動為優先——畢竟這關係到孩子的未來嘛。

窮養

孩子的日程空空蕩蕩。家長不給孩子安排有組織的活動,除非孩子主動明確要求,才會加入少數幾個活動。

孩子有很大的自主權,可以決定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事,可以自己選擇怎麼度過閑暇。大部分時候,孩子都在看電視,玩遊戲,幫忙家務,和家長一起外出辦事,和親戚朋友一起玩,自己想辦法找樂子。

家庭聚會很重要。孩子的一大活動就是參加親戚相關的聚會,如婚禮、葬禮、生日、節日派對等。

3

家長和學校的關係如何?

富養

家長積极參与學校事務,開家長會,幫學校募款做義工,加入家庭教師協會(PTA)。

家長非常關注學校老師怎麼對待自己的孩子,會通過多種渠道(和老師交流、向其他家長打聽、聽孩子自己說)來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覺得有問題時會積極干預。中產家長的學歷和背景往往不低於學校老師,因此他們對於學校沒有仰視感

學校對中產家長的態度是愛恨交織的,愛的是他們在培養孩子上的努力,恨的是他們常常會想辦法給學校施加壓力,以爭取一些特權,比如老師的特別照顧,或者進入天才班的機會。

圖 | Pixabay

窮養

工人階級和貧困家庭的家長對學校既依賴,又無助挫敗。

這些家長想把教育完全交給老師和學校,因為覺得教育是老師的專業技能,自己不會做。也因為在他們看來,教育是老師的工作職責,不是家長的。

然而,現在的學校更強調家長主動負責,成為孩子教育里的主導。因此,學校常常會敦促這些家長擔負起更多,做得更多,也就是按照「協作培養」來富養孩子。但學校的敦促在這些家長看來,簡直就是在推卸責任,增加家長無謂負擔。

這些家長基本只有「聽自己孩子說」這個渠道來了解小孩在學校的狀況,能去開家長會的都算特別認真負責。

在越南,貧窮家庭的孩子走過長長的土路去上學。這樣家庭的家長一般沒有太多心力去注意孩子的教育 | thanhniennews.com

以上三條是最主要的區別。其他科學家在評定養育方式時,也多從這三方面入手打分。

還有一些更細節,但同樣涇渭分明的區別——

4

家長和孩子的對話方式

富養

家長認為,培養孩子的主見、思維方式和溝通能力很重要,因此會和孩子講道理,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觀點。

家長和孩子可以談上很久,話題主要圍繞著孩子的生活、參加的活動,也討論周圍發生的事、最近的新聞、新知和抽象概念。

家長不希望簡單地命令孩子服從,而是採納平等的說服教育。當孩子反駁成人時,家長抱著寬容乃至讚許的態度。家長還會教孩子如何跟成年人平等交流對答,如何勇於向其他成年人提出要求。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認為自己的意見很重要。好處是,孩子出去和其他成人交流時顯得大方自如。副作用是,孩子會跟父母還嘴,會抱怨父母,會討價還價,會向父母提出許多要求。

平等溝通 | 電視劇《小別離》

窮養

家長認為,孩子聽話很重要,因此從小就會教孩子尊重並服從成人。

家長認為不需要跟孩子協商,大人說什麼,小孩子照辦就是;如果小孩太不聽話,體罰或者威脅體罰都是可以的。

家長和孩子很少長談,也不會特意通過對答來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絕大多數對話都是簡單的指令,或者談論家裡需要做的事。如果孩子主動說起自己的興趣、參與的活動,家長聽完也不會給太多反饋,因為家長打從心裡就不認為孩子的興趣活動有多重要。

家長下命令,不解釋理由,或者只是給出極其簡單的理由(比如說,「因為我是你媽」)。孩子默默服從,不反駁不質疑——這無疑大大減輕了養育孩子的工作量。

要求孩子閉嘴聽話,不跟孩子長談,是典型的窮養方式 | redd.it

5

孩子的玩伴是誰?在玩些什麼?

富養

玩伴是在校的同學,或者參加有組織的活動時認識的同伴。

這類活動往往按年齡和性別來組織,所以玩伴也是相近年齡、同樣性別,比如說,一起上入門鋼琴課的是差不多年紀的小孩子,一起參加籃球比賽的也是同一年級的同性別小孩。

孩子參加的活動經常變化,所以玩伴也常常變化。常常有成年人來指導他們怎麼玩,比如教導他們象棋或者棒球的規則。

由於孩子分頭參加的活動太多,所以跟兄弟姐妹相處的時間反而少。這造成了富養的家庭里,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比較疏遠冷淡。

菲律賓的富養孩子玩耍時,往往是有組織、有教具、有圖書的 | children.org

窮養

他們跟兄弟姐妹(包括堂表親)、住在附近的小孩一起玩。

血緣和地理位置決定了玩伴,所以玩伴們可能年齡不一,大孩子和小孩子會一起玩。

小孩會玩自己設計規則的遊戲,遊戲地點常常在室外。

家裡空間很小,幾無隱私可言。如果家裡有電視,「室內活動」就常常是兄弟姐妹一起看電視。兄弟姐妹(包括堂表親)相處的時間很多,因此感情比較親密。

菲律賓的窮養孩子玩耍時,往往是在室外自己找東西玩 | children.org

6

關於金錢這件事

富養

孩子和家長覺得自家不算有錢,因為他們對比的對象是富人,那些可以購買奢侈品、去海外度假、上昂貴的私立學校的人。

這些中產家庭的孩子不會想到,有些父母付不起孩子的醫療費用、活動花費甚至基本衣食住行。在他們看來,小孩的學校或者課外活動的需要花錢時,家長就直接按需支付,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孩子也會自然而然地向家長要求買東西。

家長和孩子也很少談及錢,談論的話題雖多,卻不包括「家裡缺錢」這一話題。即使家裡一時真的缺錢(比如家長突然失業),中產父母還是會努力把孩子保護在「不缺錢」的幻覺里。

圖 | Pixabay

窮養

孩子清楚家裡的經濟狀況,家長也常常同孩子談到「缺錢」的問題。

「缺錢」是日常話題的一部分。家長和孩子常常談到錢,什麼事因為沒錢所以做不了,什麼東西等有錢了就可以吃一頓,哪裡能弄到錢或者借到錢,最近有什麼便宜商品可以買。孩子非常清楚家裡的經濟狀況,因此即使出門逛街,也不會主動要求買東西。

衣食住行需要精打細算,醫療、玩具和課外興趣班則是奢侈的特權——除了報名費、學費,還有書費、制服費、樂器費、材料費、交通費、送給教練或老師的禮物開銷,如果要去外地還有住宿費……在中產父母看來完全可以承受的興趣班,對貧困和工人家庭卻是很大的負擔。

富養的孩子

成績好

窮養的孩子

更聽話

說完富養和窮養的區別,各位家長們只要對號入座,大概也知道了自己家是哪種養法。

這兩種養法到底給家長和孩子帶來了什麼影響呢?

圖 | Pixabay

先說說家長的感覺——

富養

家長壓力大,日程滿。

富養給家長帶來的壓力很大,對母親造成的壓力尤其大,因為育兒事務更多地落在了母親身上。即使父母雙方都有全職工作,也往往是母親主導和規劃孩子課外活動,父親只是有時間時幫下手而已。

孩子的日程滿滿,意味著家長的日程更滿——尋找合適的活動、評估對比、為孩子報名、繳費、清洗制服、整理用品、準備吃喝、和老師教練溝通、接送、在場作陪……每一件都需要時間精力,而且都有截止期限,家長的生活里就這樣活生生多出一大堆死線。假如家裡孩子不止一個,那麼更是常常會出現時間衝突,家長不得不調整自己的工作時間來適應。

富養家庭里,母親基本都在崩潰邊緣 | famlii.com

長期這樣疲於奔命地趕著一個個死線,對精神和身體都是極大負擔。家長(特別是母親)感覺疲累忙亂、精神緊張、沒有屬於自己的空閑。

窮養

相比之下,家長會悠閑一點。

結束工作,幹完家務,之後就是屬於大人休憩的時光。家長們不必急匆匆地帶著孩子跑來跑去,也不必絞盡腦汁把所有人的日程排來排去。

圖 | Pixabay

孩子的感覺又如何呢?

富養

孩子有活動時疲憊不堪,沒活動時感到無聊。

富養的孩子跟家長一樣疲憊不堪。一是因為接踵而至的一條條死線,永無止境的一個個競爭。二是因為,家長隨時投來的關注,雖然是愛,也是壓力。孩子感到有必要以「成功」來回報家長,結果就會身心皆疲。

另外,富養的孩子習慣了自己的日程「被安排」,一旦有了空閑,反而不知怎麼打發時間。

窮養

孩子擅長自娛自樂,絕不無聊。

他們有很多自由時間,很多玩耍的創意,雖然玩具很少,但他們用更多的想像力和人際互動來補足,玩得投入又開心。他們絕不無聊,活力十足——事實上,家長常常會覺得孩子活力太充沛了。

自由玩耍 | Pixabay

比起富養,窮養更接近想像中「童年」應該有的樣子。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了富養孩子,即使這些家長自己是窮養大的,曾經享受過童年時的閑暇?

富養

富養的孩子,確實有優勢。

1

學業優勢,成績好

這是一群在起跑線上搶跑的孩子。他們在上小學前就已經認得英文字母,能從一數到一百,會寫自己的名字。等上了學,他們能擠進快班,得到參加競賽的少數名額。

2008年,《社會科學研究》期刊上一篇賓州州立大學的論文發現,中產階級父母更多採用協作培養,而協作培養的孩子閱讀測試成績更高,老師也對這些孩子的語言水平有更高的評價。2009年《社會科學研究》期刊上的另一篇論文顯示,家長採用協同培養,能給幼升小階段的孩子帶來知識優勢。

日本研究者也發現,大學學歷的中產階級父母早早就將孩子送去補習班,限制孩子看電視玩手機的時間,主動安排孩子的課外活動——越接近升學考試,參與藝術、體育類課外活動就越少,直接針對課程的補習就越多。而小學時就開始接受協作培養的孩子,在初三中考時會有更好的學業成績,未來的學歷和職業成就也會越高。2015年一篇研究美國高中生的論文則發現,父母是否採用協同培養的方式來育兒,以及好朋友對學業的態度如何,直接影響著高中生的學業成績——難怪家長們不僅要安排孩子的日程,還要干涉孩子的交友。

協作培養讓孩子學業更好 | Pexels

富養的孩子儘管壓力很大,但一旦他們嘗到甜頭——比如在考試或比賽中脫穎而出——還是會感激家長在背後提供的助力。而且所有富養孩子的家長都知道,一旦孩子成功被某個牛校快班錄取,就如同踏入某條快車道,好處能持續好幾年。

2

社交優勢,懂溝通

富養的孩子從小習慣了和成年人平等對話,也從家長那學到了跟工作場所的其他成人打交道的辦法。

他們的辭彙量更大,更理解抽象概念,更懂得協商(來源於跟父母的頂嘴和討價還價),和專業人士或者權威人士打交道時更自如,能直視著對方的眼睛、堅定握手、流利對答。他們能跟醫生說明自己的身體狀況,敢要求老師為自己調整教學方法……管理機構大多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敢提要求的才能爭取到特殊待遇。而富養孩子的這些舉動看似微小,卻能漸漸累積成巨大優勢,讓富養孩子在制度里生活得如魚得水,更能讓人際互動向著有利自己的方向發展。

圖 | Pixabay

3

職業優勢,提前掌握一些工作軟技能

軟技能不是硬技術,但卻同樣是工作里非常需要的技巧

比如說,時間管理。由於日程太滿,不同的活動可能會出現時間衝突,因此,富養孩子早早就學會了按照輕重緩急來有序安排活動。

又比如說,富養的孩子參加樂隊、合唱隊、足球隊,能習得多種軟技能——在「被注視、被評價」的壓力下表現,和從未見過的對手合作或比賽,在有明確規定的團隊里工作,堅持對自己隊友的責任,勝利時如何不失風度,失敗時如何咬牙堅持。

富養派家長會對疲憊不堪的孩子說,「等你長大了,你會感謝我的。」很多時候確實如此 | imgflip.com

窮養

窮養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優勢。

窮養的孩子從小就被教導要尊重大人,要聽大人的話。這讓他們在面對權威機構時有種局促感,而沒有理所當然的優越感和特權感,也不會期待別人特別照顧自己適應自己。這種特質可以說是優點也可以說是缺點,端看所處的環境是否讚賞。

窮養孩子的第二個優勢,就是自由度大。他們更像「人的自然生長」,在家長劃定的界限內,他們不受束縛,按自己的興趣自由成長。相比之下,富養孩子更像一個家長精心策劃的項目。這讓窮養的孩子沒有窒息感,更有機會探索自己的內心,更知道怎樣度過純屬自己的閑暇時光。

窮養孩子的第三個優勢,是和兄弟姐妹間的深厚感情。在未來的很多時候,這份感情帶來的精神安慰與物質幫助,能支持著他們度過難關,繼續堅持。

圖 | Pexels

窮養孩子的這三個優勢,其實在人生里也很重要。問題在於,現在的社會主導機構不看重這些優勢,這就讓窮養孩子在標準化考試分數落後,簡歷看上去也不那麼光鮮靚麗。

選擇富養?

選擇窮養?

選擇富養,是因為焦慮。選擇窮養,是因為……窮。

窮養

為什麼工人和貧困家長選擇了窮養?

首先,這些家長真的已經儘力了。讓孩子起床,洗臉,刷牙,吃飯,收拾書包,送他們上學,接他們回家,吃飯,洗頭洗澡,換睡衣,在孩子生病時帶去看醫生……光這些事務就已經足夠累人。工人和貧困家庭的生活里還有更多麻煩——他們的工作消耗更多體力,更沒有時間彈性,也不可能在家工作。他們可能沒有車,這就讓接送孩子更耗時費力。他們家裡的冰箱壞了、洗衣機壞了,而且沒法簡簡單單地換台新的。他們要花更多時間去尋找或購買便宜貨。總之,一切能用錢解決的問題,對於他們都是很難解決的問題。

他們真的沒有資源再去供養孩子的課外活動。

圖 | Pixabay

第二,窮養的父母覺得自己做得還不錯。他們並不會把自己跟那些富養的父母對比,而是更多地跟身邊那些非常不靠譜的父母對比。比起那些「完全不養」、「時養時不養」、「瞎養亂養」、「親友家雲放養」,「窮養」就是這個環境里的「相對富養」。工人父母和貧困父母覺得,自己能負擔起孩子的衣食住行、學費、其他生活必需品,就已經很不容易,值得肯定了。

第三,窮養的父母也不太信任那些「推崇富養的建議」。他們可能對專家不那麼信任,或者根本不關心現在流行的育兒建議,即使關心了也聽不太懂,即使聽懂了也沒有時間精力照做,甚至即使努力去按照建議里做,也不一定能得到好結果。

有篇發在2012年《社會學視角》上的研究就顯示,大學學歷的父母與學校互動越頻繁,老師對孩子的學業、能力、性格評價就越高。然而,高中學歷的父母跟學校打交道越多、出席家長會次數越多,老師對孩子的評價反而越會降低。很可能是因為學歷低的家長跟老師的世界觀相差太多,結果溝通後導致印象變差,還不如不溝通。

窮人家的孩子學業上越來越落後,這也讓家長常常不願意與學校溝通 | europeancleaningjournal.com

富養

中產家長為什麼選擇富養?

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出於他們自然生出的焦慮。富養的家長,最擔心的就是孩子未來能否安身立命,會不會階層下滑。家長們覺得這世界越來越動蕩危險,經濟形勢隨時轉壞,不確定風險很大,高薪穩定的「好工作」越來越少。為了爭奪少數「好工作」,就要先爭到頂尖學校的名額。

很多中國中產家長心裡的底線是——就算頂尖大學進不去,一個普通本科文憑總是要的吧?然而,假如你不在北京上海天津,那麼中考後只有一半人能進入普通高中,另一半去就業或者就讀職業高中。高考也只有一半左右的人能考上本科,其餘人則被大專錄取或落榜。

以我老家福建為例,國家統計局給出的數據是,2014年初中畢業34.31萬人,同年普通高中招生20.86萬人;2017年這批人參加高考,本科招生數11.9萬。也就是說,福建初中畢業的孩子里,只有三分之一能拿一張本科文憑。

這就是為什麼中產家長們時時關注最新的「育兒專家建議」,送孩子去補課,去學音樂,學素描,學游泳,去參加一切他們認為能給孩子提供優勢的活動。

二是,整個社會的「麥當勞化」(McDonaldization of society),也在推著家長富養。

麥當勞是標準化的快餐巨頭,它追求的四點——效率(efficiency)、可計算(calculability)、可預測(predictability)、可控制(control),已經成了當代的神聖標準與至高美德。職場如此,校園亦然。

「麥當勞化」成了職場和校園的標準 | Pixabay

我們想要一切都像麥當勞一樣,以最高的效率從原料到產出(效率);用精確的數字來衡量整個過程(可計算);到處都提供一樣品質的產品和服務(可預測);用規範的流程和有限的選項來操控每個人的反應(可控制)。

機構辦的課外活動班正是如此——經驗豐富的老師提供了讓孩子學習技能的最短途徑,課時、成績、孩子的提高都是可計算的,課程質量是可以通過口碑和價格來預測的,整個活動過程也隨時處於嚴格控制下,老師和教練是可控的,孩子的反應也是可控的。

完美。而且這套體系的玩法是越有錢越輕鬆,一切都可以外包,只要你付得起相應的價錢。於是閑散的童年變成了一個個有組織的模塊,每個模塊在固定時間內提供固定數量的體驗,最後共同搭建出一個可量化的童年。

理想童年應該是怎麼樣的?| Pexels

這是最好的培養「人」的方式嗎?

大概不是。就像經濟學裡的古德哈特定律,每當一項指標成為政策制定的目標,這項指標就會失靈。任何一項指標在成為評定「人」的標準後,就會因為人們過度追逐而喪失其原本的信息價值。然而,社會讚許了這種方式,於是每個人就努力跟著採納這種方式。在機構的評定里,富養孩子憑著熟悉規則而獲得了先發優勢;資源有限的窮養孩子則在後面苦苦追趕。

說到底,養育孩子的方式,從來都不是由家長單獨決定的。也許我們最需要記住的是,無論是窮養還是富養,很多家長都已經竭盡全力。他們需要更多的幫助,而不是更多的批評。

作者:游識猷

編輯:麥麥

富養還是窮養,你的童年屬於哪種模式?

是自由自在玩泥巴,還是奔波於奧數英語特長班?

你喜歡這樣的童年嗎?

這些經歷又給長大後的你帶來了什麼?

比如,優異的成績、獨立的性格,

抑或是不自覺的焦慮、與父母的矛盾等等?

如果你已經為人父母,你選擇對孩子窮養還是富養?

漫漫育兒過程里,你又有過什麼困擾?

與AI夜話第三十六期

講講你對富養和窮養的看法吧

你的經歷,

都可能被我講給大家聽

快去留言吧,AI等著你!

參考資料

安妮特·拉魯 (2018). 不平等的童年,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喬治·里茨爾(George Ritzer)著;顧建光譯. 社會的麥當勞化 對變化中的當代社會生活特徵的研究.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9.11.

Bodovski, K., & Farkas, G. (2008). 「Concerted cultivation」 and unequal achiev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37(3), 903-919.

Dumais, S. A., Kessinger, R. J., & Ghosh, B. (2012). Concerted Cultivation and Teachers" Evaluations of Students: Exploring the Intersection of Race and Parents" Educational Attainment.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55(1), 17-42.

Bennett, P. R., Lutz, A. C., & Jayaram, L. (2012). Beyond the schoolyard: The role of parenting logics,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in the social class gap in structured activity participati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85(2), 131-157.

Cheadle, J. E. (2009). Parent educational investment and children』s general knowledge development.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38(2), 477-491.

Carolan, B. V. (2015). Unequal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high school: the mediating roles of concerted cultivation and close friend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37(7), 1034-1055.

Matsuoka, R. (2019). Concerted cultivation developed in a standardized education system.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77, 161-178

國家數據. (2018). 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E0103

現代快報. (2013) 幼兒園孩子的簡歷讓大學生自慚形穢.http://edu.people.com.cn/n/2013/0305/c1053-20679692.html

赫海威. (2018) 5歲男孩15頁簡歷走紅網路,引發中國教育大討論.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81102/china-child-resume/zh-hant/

美國家教不只會教書. (2012). https://cn.nytimes.com/education/20121220/c20tutor/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 的精彩文章:

世界上最堅硬的食物,我打賭你一定吃過!
坐電梯時的6個迷思,我們幫你找到了答案

TAG:果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