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國醫大師張磊臨證用藥四旨

國醫大師張磊臨證用藥四旨

國醫大師張磊臨證用藥四旨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1、以藥性為用藥之旨

我在治病時,主張以藥物之性用藥,不主張以化學成分用藥。化學成分雖有它的科學性,但有它的局限性。因藥物成分非常複雜,很難以某種成分以概其全。如果以其什麼素呀、苷呀、鹼呀、酮呀等成分用藥,是不能盡其中藥之性,也難以取得它應有的療效,不要以為中醫理論之玄而走捷徑。化學成分只能作為用藥的參考,不能作為用藥的依據。

藥物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各有其能,各歸其經,各入其臟腑,有是病者用是葯。須知藥物是特殊商品,葯源有多寡,產地有不同,價錢有高低,但不能以單純價錢高低來論藥物的療效價值,如須用薄荷而用人蔘,須用竹葉而用鹿茸,那就會適得其反了,只有藥性合乎病性才能取得好的療效。

國醫大師張磊臨證用藥四旨

如治療某女,9歲,遺尿案,即是例證。該女孩從小遺尿至今,夜尿3~4次,每夜皆遺。舌淡紅,苔薄白,脈弱,飲食欠佳,大便1次/日。曾經多方治療效果欠佳。方用炙麻黃4g,白果6g,五味子6g,桑螵蛸6g,益智仁6g,山萸肉6g,雞內金6g,炒麥芽10g,炒山藥10g,烏葯3g,服完6劑夜尿減為2次,已不遺尿,上方加減又服8劑,未再遺尿。此方從肺腎開闔失司論治,沒有紮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是難以做得好的。

2、以人性為用藥之旨

以人性為用藥之旨。因為我們治療對象是人,而且是病人,所以在治病時不但要看到人的病,而且更要看到病的人。病性各有不同,而人性亦各有不同,有剛有柔,有動有靜,有寬有窄,男女不同,老幼不同,地位不同,職業不同,而性情亦有所不同。但有個共同點,人是有感情的,喜、怒、憂、思、悲、恐、驚,則皆有之。

醫生在看病時,既要注意到病前的性格,又要注意到病後的情緒變化,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開好有葯處方,又要開好無葯處方。所謂無葯處方,即針對病人的不同情況,或寬慰或勸導,性急者濟之以緩,性柔者濟之以剛,根據其性格做適當的思想工作,以調動病人的積極性。

國醫大師張磊臨證用藥四旨

正如《類證治裁》說:「若不能怡情放懷,至積鬱成勞,草木無能為挽矣,豈可借合歡捐忿,萱草忘憂也哉。」在治病中還根據病人文化程度不同開出「無葯處方」,如某位女患者,有文化素養,又善於畫國畫,突有喪偶之痛,整日悶悶不樂。在開完藥方之後即贈詩一首「雪裡梅花雪後松,冷香高潔耐寒冬,一支畫筆重揮灑,何計歪斜與淡濃。」患者非常高興,心情為之一振,果然又拿起了畫筆,恢復常態。

3、以病情為用藥之旨

疾病多多,各有其性,中醫治病最重要的是針對病情用藥。所謂病性,是指疾病的性質,從大類而言,不外乎虛實寒熱,但往往寒熱並見,虛實夾雜。其孰多孰少,孰重孰輕,孰真孰假,是外感、內傷或其他等,若不明其病性就難以給予恰當的治療。

中醫治病不重在病名,而重在病機,病機就是病之本,病之性。對於已經確診的西醫病名和諸多化驗、儀器檢查結果只作參考,不對號入座。我的治病訣竅就在這裡。

國醫大師張磊臨證用藥四旨

如曾治一男性患者(15歲)發燒後不久,右眼發生見光流淚,逐漸加重,既不能見陽光,又不能見燈光,即使在陰天的燈光下也流淚不止。在當地醫院診為角膜炎,用藥無效,曾服中藥40多劑亦無效。遂來鄭州就醫,經某大醫院檢查治療亦無效。後經辨證,繫心肝火旺,上走空竅,迫液外出所致。遂予荊芥9g,梔子6g,黃芩6g,黃連4.5g,生地黃12g,木賊草12g,夏枯草15g,連翹9g,菊花9g(後下),生甘草4.5g之方,水煎服,共服30劑,基本痊癒,唯見強陽光稍有點流淚。宗上方去生地,加桑葉30g,密蒙花9g,當歸9g,白芍12g,川芎3g,水煎服。月余後得悉,完全康復。

4、以臟腑之性為用藥之旨

在治療有關臟腑之病時,除注意到臟與臟,臟與腑,腑與腑,臟腑之間的關係以及各個臟腑的陰陽屬性外,更注意到臟腑之性。所謂臟腑之性是指臟腑的功能特性。

如治療肺的疾病時常注意到它的清肅之性,不容一物,有濁者則滌之。又注意到它的開合之能,失調者則散斂結合,以順其自然開合之性。遇有聲啞者又注意到金之屬性,是「金實不鳴」還是「金破不鳴」。肺為嬌臟,既惡寒又惡熱,在治療上不要有過寒過熱之弊

國醫大師張磊臨證用藥四旨

又如在治療肝病時,常注意到肝為剛臟,主藏血,體陰用陽,易升易動,易郁易損,肝之肆虐,常能傷及他臟,故有「肝為五臟之賊」的說法。在治療上或疏或達,或柔或養,或鎮或平,皆應注意到它的剛柔之性,尤其是剛性,故在治療肝鬱時既疏之又養之,「恩威並用」,遂其「將軍」之性,以免有愈疏則脅愈痛之虞,是則「將軍」不服也。

再如在治療胃病時,常注意到胃以降為順之性,是消而降之,清而降之,潤而降之,和而降之或溫而降之,不管是胃積不化,胃氣不開,胃氣狹窄,胃氣不收,胃氣不固等,皆勿忘一個「降」字。

總之,臨證用藥方面要以藥性、人性、病情、臟腑之性為用藥之旨。我的治學格言是:書要多讀,理要精通,自知不足,勤學莫止,決心在先,毅力繼之,勿華於外,求實於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顧建文教授醫學科普 的精彩文章:

紫蘇的食療作用

TAG:顧建文教授醫學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