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呈現新特點
「黃瓜農藝性狀」「梨的高效育種」「月季栽培和運銷」……在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獲獎目錄上,這些字眼顯得格外接地氣。
在今年的獲獎項目中,面向改善民生、建設生態環境的成果競相湧現,充分體現了科技界對人民美好生活嚮往的關注和回應。
民生成果無疑是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獎的亮點之一。除此之外,讓我們看看今年的獎勵工作和獲獎項目還有哪些新特點?
5大亮點弘揚科技精神
「親眼看到自己的成果落地,有一種收穫的喜悅。這次獲得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也讓我們體會到,中央非常重視科研成果能為老百姓所用。」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黃三文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
他們不僅利用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破解了第一個蔬菜作物——黃瓜的基因組遺傳密碼,而且發現了黃瓜苦味物質合成的分子機理。
他們能做到把一個基因「開關」關上,讓黃瓜的果實不苦,味道清甜;同時把另一個基因「開關」打開,讓黃瓜的葉片變苦,抵禦蟲害。
由此產生的「蔬研」系列新品種累計推廣約100萬畝,創造了約80億元的經濟價值。
衛生健康領域同樣碩果累累,新一代腦起搏器在29個省市推廣使用,成為帕金森病首選的非藥物治療方案;全球首款遺傳性耳聾基因診斷晶元已成功檢測294餘萬人份,通過提前干預降低了耳聾出生缺陷。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何建行介紹,他們醫院憑藉自主研發的肺癌微創治療體系,建立了國內首個獲得英國皇家外科學院認證的規範化培訓平台,覆蓋全球,對國內外醫生開展手術培訓。
「通過我們的技術,可以實現早期肺癌一部分患者當天恢復,大部分患者3天恢復。」何建行說,「比感冒恢復得還快!」這一成果獲得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企業出現在國家科技獎的舞台上。
在134項國家科技進步獎通用類獲獎項目中,75%的項目有企業參與,其中三分之一的項目由企業牽頭完成。
今年科技進步獎獲獎單位中共有303家企業,占獲獎單位總數的47%,民營企業數量超過國有企業。
國網湖南省電力有限公司開發的「電網大範圍山火災害帶電防治關鍵技術」獲得了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他們首次發現水經過強效霧化後,絕緣性能居然超過空氣的反常現象,顛覆了百年來必須停電滅火的慣例,填補了電網山火帶電防治技術的國際空白。
目前,他們研發的滅火劑已經出口澳大利亞上萬瓶。
據介紹,今年獲獎項目的5大主要特點分別是:
基礎研究成果不斷湧現,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產業技術創新不斷突破,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面向改善民生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成果競相湧現;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和作用顯著加強;長期積累和團隊合作作用凸顯。
機制變革營造學術氛圍
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五大獎種全面開放專家學者提名,同時取消了單位提名的名額限制,對提名者資格條件、提名程序、責任監督以及信用管理和動態調整機制進行了規定。
在此之前,國家科技獎實行的是推薦制。從今年開始,則由專家學者、組織機構、相關部門提名個人和項目參與評選。同時提名者承擔推薦、答辯、異議答覆等責任,並對相關材料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負責。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有關負責人解釋,從推薦制到提名制的轉變,不僅是與國際接軌的表現,也進一步理順了報獎的利益機制,有效避免了申報者過度包裝、炒作自己的科研成果。「此舉有利於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鼓勵大家潛心做出同行認可的優秀成果。」該負責人說。
今年提名數量較2017年大幅增加,增幅達38.9%,參與提名的專家學者共計367人,學術共同體的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
此外,今年開始實行一、二等獎獨立投票機制。提名一等獎的項目評審落選後不再降格評為二等獎;提名二等獎的項目,特別優秀的可以破格提升為一等獎。
從評審結果來看,2018年提名一等獎的98個項目中,有73項未通過一等獎評審,不再參評二等獎。
據介紹,此舉有利於引導科技人員找準定位,營造謙遜樸實的良好風尚,遏制浮誇和包裝拼湊等不良風氣。
注意!微信又雙叒叕更新了......
此次改版後,每個用戶最多可以設置12個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往常的大圖封面展示。為了不錯過科學網的推送,請根據以下操作,將我們「星標」吧!
點擊「科學網」進入公號頁面→點擊右上角的···菜單 →選擇「設為星標」,搞定!
關注我們
微信號:sciencenet-cas(←長按複製) 或長按下方二維碼


※急!可可西里鹽湖威脅青藏公路和青藏鐵路
※賀建奎最新回應:堅信倫理將站在我們一邊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