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那個把大豆種了億畝的人,走了:14天前還在交文件

那個把大豆種了億畝的人,走了:14天前還在交文件

那個把大豆種了億畝的人,走了:14天前還在交文件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本報記者 王方

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70多歲的農民李景春坐了一夜火車,終於在早上8點趕到了北京王連錚的遺體告別會現場。「我抱著沉重的心情來到這裡,是為悼念王院長,也是想向人們介紹王院長更多的事迹。」

王連錚,我國著名農學家、大豆遺傳育種學家,原農業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院長、黨組副書記,於2018年12月離世。

「王連錚在科研管理和科技創新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對我國發展現代農業和科技進步提出了富有遠見的意見和建議;對國家和事業的奉獻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中國農科院院長唐華俊院士說道。

「常有人問我,王院長八十多歲了還經常下地,到底是為了什麼?」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韓天富回憶20多年來王連錚的教誨,道出了他忘我工作的目的:為了他心愛的國家、人民和科研事業。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是王連錚的座右銘。無論身處什麼崗位,他對事業都是全身心的投入。他潛心大豆科研,奉獻累累成果。

那個把大豆種了億畝的人,走了:14天前還在交文件

懷著對農業滿腔熱情,在1957年5月,王連錚主動要求從原林業部調到剛剛成立9個月的黑龍江農科院。其間,主持或共同主持選育出大豆優良品種12個,累計推廣面積7500萬畝。「文革」後,他率先開展大豆基因工程研究,建立了大豆基因工程載體和受體系統及大豆體細胞培養實驗系統。

1987年10月起,王連錚調任中國農科院院長、黨組書記。任職期間,他高度重視重大項目凝練和成果培育,全院取得科研成果494項,其中國家級獎勵52項。繁忙的管理工作之餘,他始終堅持科學研究;離開領導崗位後,更是全力投入到大豆科研中。1991—2018年,王連錚主持選育大豆新品種22個,累計推廣面積達1.1億畝。

「王先生退下來之後就在科學樓東邊一間平房,繼續做他的育種工作。」瀋陽農業大學教授董鑽覺得,他是大專家大學者,也是平凡的普通人,始終有著長者之風。

那個把大豆種了億畝的人,走了:14天前還在交文件

其中,他選育的「中黃13」通過國家及9個省市審定,跨三個生態區13個緯度,是迄今為止我國緯度跨度最大、適應最廣的大豆品種。截至2018年累計推廣超1億畝,增產大豆25億公斤,新增產值100多億元。以「中黃13」為廣適高產骨幹親本培育出新品系308個,整體提升了我國大豆育種水平。

安徽省濉溪縣柳豐穀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劉超始終把自己和王連錚在「中黃13」大豆田裡合影的照片放在宣傳冊首頁。

「最早騎摩托車,現在開奧迪,就是通過『中黃13』結緣認識王院長。」劉超說,「『中黃13』給我們當地老百姓、給全國老百姓帶來巨大效益,增產增效。合作社不斷做大做強,也是為了回報王院長對我們的眷顧、關懷。」

那個把大豆種了億畝的人,走了:14天前還在交文件

早在2009年,劉超慕名來到北京聯繫「中黃13」引種和推廣事宜。聽說王連錚先生是中國農科院原院長、原農業部副部長,他心裡有些忐忑。但一見面,「他那麼和藹、那麼親切,一進屋就給我們端茶倒水。後來的接觸交流,越發體會到王老情系『三農』的敬業精神」。

王連錚曾說:「人要有追求,學農一輩子,要為我國農業做點事。」韓天富這樣理解:大豆科研事業已整合到他的思想基因中了。事業就是他的靈魂,大豆就是他的生命。他是為最普通農民服務的大科學家,每個中國人都是他科研成果的受益者。

對我國發展現代農業和科技進步,王連錚則提出富有遠見的意見和建議。在擔任黑龍江省副省長期間,他積極組織農田基本建設和農業生產結構調整,通過「以稻治澇」使三江平原成為我國優質稻米集中產區。在原農業部工作期間,他面向全國農業科研和生產主戰場,廣泛開展調查研究,提出發展大豆高產栽培技術、增加糧食和棉花生產、科技興農、科技扶貧等意見建議。多份報告得到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批示。

王連錚交出最後一份工作文件是《關於召開改革開放以來「傑出作物育種家」表彰會議的請示報告(建議稿)》,距他離世僅14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這可能是這次北交大實驗室事故的核心關鍵點……
早產兒易得一種致命疾病?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