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走在鄉村小路上》——那山那人

《走在鄉村小路上》——那山那人

《走在鄉村小路上》——那山那人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當雲霧漸漸散開,一個被群山環抱的村落呈現在眼前。

羅卓今年23歲,她從小就生活在這個叫大塊地的村莊,現在和父母在村子裡經營著一家鄉村客棧。

村子雖然叫大塊地村,但這個大山腳下的村莊其實並沒有多少可以耕種的土地。在那個靠種地為主要收入的年代,村民的日子過得很艱難。

羅卓:說俗點就是窮,都是那種土房子,路也沒有現在這麼好,都是那種泥坑路。

羅卓也像很多農村的孩子一樣,希望走出大山,到大都市找尋自己的夢想。2011年,16歲的羅卓只身前往杭州,開始了漂泊不定的打工生涯。

大自然雖然沒有給這個村莊大塊兒可以耕種的土地,卻給了這裡良好的旅遊資源。

村子旁邊9座山峰連綿起伏,方圓100多公里,最高海拔1320米,是國家4A級風景區。因為山勢地形酷似一隻昂首吞日的巨龜而得名「龜峰山」。

龜峰山平均氣溫為13度,7月最高氣溫為23度。盛夏時節,當100公里外的武漢處於火爐狀態時,龜峰山卻是一片清涼世界。因此,這裡成了避暑度假的好去處。

羅卓:現在鄉村旅遊發展起來之後,路就修好了,我們房子也建好了。

2013年,羅卓在武漢打工的時候,不幸被車撞傷,於是她回到老家養傷。

此時的大塊地村,已經成為龜峰山風景區的一部分,旅遊產業蓬勃發展,當地村民也紛紛開起了客棧。但是,村民的客棧僅僅是解決了遊客的吃住問題,無論從服務理念還是硬體設施上都存在著很大的不足。羅卓看到這一切變化後,毅然決定不再漂泊,而是留下來,留在家鄉發展。見識過大城市的她,首先說服父母對自家的小客棧進行改造。

羅卓:由一個店面變成了三個店面,把後面的院子改建成了一棟樓房。以前客房只有四間,現在客房有十幾間。之前沒有餐廳,現在有餐廳了。

除了經營客棧之外,羅卓還開了一間小型的超市,超市雖然不大,商品倒是齊全,除了滿足遊客的購物需求之外,還可以服務於本地村民。超市進貨都是網上下單,商家送貨上門,羅卓每天只需清點貨物,及時補貨即可。

羅卓:把房間都進行網上銷售。可以每天信息上掛上自己家的房間。特產也可以,微商什麼都可以賣的。

通過升級改造,提升了服務質量,擴大了經營規模,羅卓還利用網路的便利進行宣傳和銷售,入住率大幅提升。同時,也帶動了其他村民的改造熱情。

羅卓:帶動了很大一部分村民,都開始改造了。

黃天文和丁純怡夫妻倆是在2015年回來的,之前兩人一直在廣東打工。

黃天文從小和父親學的木匠,在那個剛剛解決了溫飽的年代,沒有多少人家蓋新房子。

丁純怡:那時候很少有人家修房子,都像這樣的瓦房,以前我家兄弟三人就這麼一間房子,就是這樣的老房子。

在老家,靠木匠手藝改變生活的希望是渺茫的。於是,夫妻倆在熬了幾年苦日子後,把孩子託付給了父母,離家打工,這一走就是20年。

時間到了2015年,此時的黃天文夫婦已經50多歲了,雙方父母的年紀也越來越大。像很多打工者一樣,回到故鄉成為他們最終的選擇。

這幾年,隨著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旅遊的發展,老家蓋新房子或是翻新房子的逐漸多了起來,這也讓返鄉的老黃可以重操舊業,有了在家門口掙錢的機會。

同期:一天工錢多少?一天三百塊錢。

丁純怡:現在農村蓋的都是三層的,沒有蓋兩層的,很少很少蓋兩層的。就是以前蓋的有兩層的,現在都是三層的。

20多年遠離故土和親人,無數次的分別和思念,成為這代打工者心裡揮之不去的傷痛。令人欣慰的是,今天的故鄉已經不再貧窮,她像母親一樣敞開了懷抱,溫暖著這群曾經遠行的遊子。

一場山雨驟然落下,滋潤著這裡的土地。來年,定會是個讓人期待的春天。

崔德基出生在韓國首爾,大學時讀的是建築設計。這個從來沒有農村生活經歷的城市人,卻在中國農村已經度過13年了。

2006年,崔德基開始在中國參與新農村建設的設計。

崔德基:我的理念是,首先是保護自然,其次是發展當地居民經濟,第三是各種材料的循環使用。

2013年,在設計完龜峰山景區的鄉村客棧後,崔德基就留了下來。

崔德基用掙來的設計費,在龜峰山下租了一塊地,建造了一所高檔的鄉村民宿—涵養村。

老崔的目標是把涵養村打造成一個國際知名品牌,主要接待外國遊客,這樣就不會與當地村民的民宿爭搶客源了。

13年來,崔德基一直從事農村旅遊項目的設計工作,也見證了中國農村的發展變化。

崔德基:第一個變化是環境變美了,第二是居民的意識發生顯著的變化。應該說隨著環境的變化,人們的意識也提高了。

2018年,崔德基設計的民宿獲得了「金宿級湖北旅遊民宿獎」。

這個曾經名不見經傳、如今卻吸引著海內外遊客的大塊地村位於湖北省境內的麻城市。因為1600多年前,有位叫麻秋的將軍在此築城,所以這裡就被稱為「麻城」。

在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地上,每天都有新鮮的故事發生。我們所記錄的這座山,這些人,也許會幫助你更好地了解中國農村的變遷。

羅卓,曾經因為貧窮而走出大山,現在因為旅遊經濟的發展而選擇留在家鄉;

老崔,一個異國城市人,融入中國新農村建設的浪潮中,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踐行者;

黃天文和丁純怡夫婦,曾經用青春和汗水裝點了別人的家鄉,20年後,回歸故里,他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夢想從未放棄!

砍木頭的聲音在村莊的上空回蕩著,像是行進在鄉村路上的腳步聲,堅定有力!永不停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在線 的精彩文章:

蒙內鐵路加挂車廂應對肯亞「春運」

TAG:國際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