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頂級科學雜誌《自然》不為人知的過去

頂級科學雜誌《自然》不為人知的過去

雙螺旋里的明爭暗鬥

1953年,劍橋大學的卡文迪什實驗室的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向《自然》提交了該雜誌發刊以來最著名的論文——《脫氧核糖核酸的結構》。

該論文揭開了DNA雙螺旋結構的秘密,被譽為20世紀最為重大的科學發現之一,和相對論、量子力學並列。時年25歲的詹姆斯·沃森一鳴驚人,成為世界知名的科學寵兒。

· 諾獎得主詹姆斯·沃森年輕時期

然而,這段科學史上人盡皆知的故事,還有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

正如沃森在他的著名自傳《雙螺旋》中所講述的那樣,沒有什麼比第一個破解DNA結構之謎更重要的——特別是如果這意味著擊敗加利福尼亞技術學院的萊納斯·鮑林,因為他也在從事同樣的研究。沃森合作者克里克的一篇報告也支持這種說法。

克里克回憶,當鮑林打敗他而率先研究出α螺旋結構(蛋白質的一個重要的結構特徵)時,卡文迪什實驗室的主管勞倫斯·布拉格「相當絕望」,他曾說:「我的同事在α螺旋結構方面的失敗,給吉姆·沃森和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時,沃森和克里克也在與英國的另一組研究人員「競爭」: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一個團隊,其成員包括生物物理學家莫里斯·威爾金斯和晶體學家羅莎琳德·富蘭克林。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

為了搶先發布成果,沃森和克里克在富蘭克林不知情的情況下,違規使用了富蘭克林的研究結果。

當時,富蘭克林和威爾金斯工作關係緊張,已經好幾個月沒有向對方分享研究成果了。1953年1月,富蘭克林的研究生雷蒙德·高斯林給了威爾金斯一張X射線的照片,這是他和富蘭克林拍攝的DNA「B」形結構的照片,顯然富蘭克林對此並不知情。

幾天後,威爾金斯把照片拿給了沃森,沃森說道,「在看到圖片的瞬間,我目瞪口呆、心跳加速,圖片上佔主要位置的黑色十字映像只能從螺旋結構中產生。」

·富蘭克林的DNA之B型X射線衍射照片

沃森和克里克隨後要求國王學院向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提交一份非保密報告,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是政府資助的生物研究機構,該報告包含了富蘭克林的大量數據,最後證明這些對沃森和克里克完善他們的模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年後,富蘭克林去世,她可能永遠都不知道她的DNA「B」形結構照片或醫學研究理事會報告的數據對沃森和克里克的模型有多麼重要。

一個星期後,「我們投給《自然》的第一稿就發表了。」威爾金斯回憶說,沃森和克里克已經決定提交「一篇短文給《自然》」,但「與編輯協商和談判後,他們決定給國王學院一到兩周」寫出與之相關的長論文。

·早期《自然》雜誌

1953年3月18日,威爾金斯給克里克寫信,說他想在他們的短文旁邊發表一封簡訊,因為國王學院完成了實驗工作,他補充說,富蘭克林(仍然不知道威爾金斯已經給沃森看了DNA「B」形結構的照片)和戈斯林堅持要發表一篇文章,報道他們的晶體學工作對DNA分子研究的促進作用。

· DNA雙螺旋結構(B型)模型

鑒於沃森對率先發表研究成果的重視,DNA團隊選擇期刊的最重要原因很可能是《自然》每周出版。威爾金斯對沃森和克里克的評價印證了這種解釋,威爾金斯說沃森和克里克想「快速發表」一篇短文,沃森也認為《自然》可以將論文快速出版。沃森堅信DNA是引起轟動的事情,憑藉該項研究肯定能夠拿到諾貝爾獎,據此,我們也可以認為,沃森和克里克選擇《自然》,因為他們認為《自然》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事實上,到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自然》已成為核酸研究領域科學家的主要出版物之一。1945年至1953年,來自英國、美國、比利時、瑞典和印度的科學家在《自然》發表了數十篇關於核酸研究的文章。當克里克和威爾金斯將論文提交給《自然》就意味著他們已經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論文。

·早期封面

沃森、克里克或威爾金斯顯然沒有擔心《自然》是否會接受他們的文章。在他們的回憶敘述中,沒有一個人提到,自己對手稿的命運感到擔憂,或者對即將發表的論文異常興奮。這些文章在4月初提交,《自然》未對它們進行進一步審查。4月25日,所有三篇論文都見刊了。正如威爾金斯所預料的那樣,沃森-克里克模型迅速使國王學院的兩篇論文黯然失色。

著名的沃森-克里克論文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來評估《自然》在20世紀50年代科學出版界的地位。關於沃森-克里克DNA論文是否對分子生物學領域產生極大的影響,學者們存在分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沃森-克里克論文是引用量最多的文章。

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爾金斯獲得了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而富蘭克林因患癌症於1958年病逝而未被授予該獎。

·晚年的克里克、沃森與威爾金斯

內容簡介

《自然》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學雜誌。該雜誌從19世紀60年代創立至今已有150年的歷史。從維多利亞時期一個不太成功的科普雜誌,轉變為現代科學出版物的國際標杆,《自然》雜誌的這一歷史演變是科學史上最重要的故事之一,它見證了19世紀以來科學領域的幾乎所有重大突破。

本書是《自然》雜誌的首部「傳記」,作者梅林達?鮑德溫通過大量細緻的史料耙梳,不僅為讀者提供了一幅「印刷雜誌的歷史縮影」,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一部微縮的科學發展史。使讀者了解《自然》雜誌是如何定義現代科學規範、影響科學傳播以及成為科學家意味著什麼。

鮑德溫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講述了該科學期刊的演變歷程:

1、考察了《自然》創刊以來的八位(僅八位)總編以及他們在各自領導時期的編輯理念和規劃;

2、描述了該期刊在過去150年里幾個眾所周知且經常引起爭議的科學發現中所扮演的角色;

3、講述了該期刊的演變歷程,也就是從一個規模較小的英國周刊逐漸發展為一個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期刊。

這本書讀起來很容易理解,既是對歷史上許多科學家的考察,也是對出版物作為發表觀點、引起辯論和引導敘事的平台的見證。

這本書里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如令人驚訝的同行評議制度,也就是向該研究領域的專家遞交論文,由他們來判斷該文章的質量及其影響力;19世紀80年代提出的冷聚變概念;早期的放射性研究人員為爭奪領域內的話語權所做出的鬥爭以及近年來出現的期刊公開運動。

這本書敘述流暢且無冗長之嫌,增加了其可讀性。在這個充斥著新聞發布會、軟文,且新聞文章發布時經常跳過同行評議制度的時代,這本書堪稱一場及時雨。

「大象公會」聯合「重慶大學出版社」,現為熱愛科學的讀者們奉上這本新書的中譯版本。

點擊封面搶先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公會 的精彩文章:

二人轉為什麼高級不起來|大象公會
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基因差異有多大?

TAG:大象公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