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72天,我賣了2套房」這樣的事為啥不會發生在澳洲?
作者簡介:海邊小妹,坐標澳洲,自由撰稿人兼中文老師。用心記錄在異國他鄉的生活感悟。文字真實不做作,在多家雜誌發表文章。
近日,一篇名為《住院72天,我賣了2套房》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文章開篇講述了一個令人唏噓的真實故事:
「因為腦溢血,兩個月前,朋友的媽媽住進了ICU。在ICU里,用上呼吸機、營養液、護工等等,幾千幾萬塊錢,一下就花光了,連個聲響都沒有聽到。醫生說,至於活多久,就看你們準備了多少錢。為此,朋友把家鄉的兩套房都賣了,準備把全部家當都拿來給母親治病。但住了72天、賣了2套房、花費130多萬,阿姨還是走了。」
文中所說的朋友,要論經濟狀況,還不算差,家鄉有兩套房子,短時間內能馬上拿出130多萬。而且,生病的不是家庭主要勞動力,至少家庭收入能力沒受影響。
即使這樣,一個家庭成員的一場大病,就幾乎讓這個殷實之家一夕之間傾家蕩產。除了這樣的急症,還有許多慢性重病,面臨的不光是長期高昂的醫藥費,還有24小時伺候患者的護工保姆支出。若得病的恰恰是家裡的經濟支柱的話,情況簡直不敢想像。
國內這種因為一場疾病全家致貧的新聞已經屢見不鮮了,但在很多福利保障制度較為成熟的國家,一般這種情況是不會發生的,比如澳洲、加拿大、美國等,他們的醫療保障機制值得借鑒。其中澳洲福利待遇好是眾所周知的,小幫今天找來一名澳洲老移民分享澳洲的醫療福利,告訴你為什麼「住院72天,我賣了2套房」這樣的案例不會發生在澳洲。
一、澳洲實行全民醫保
眾所周知,澳洲的福利制度在全球的排名都比較靠前,其中全民醫保制度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澳大利亞醫療卡(Medicare Card)被許多人稱為全世界最好用的醫療卡。澳洲的公民、永久居民和部分臨時居民都能獲得醫療卡,享受免費的公立醫療體系的服務。
澳洲全民醫保的保障範圍主要有:門診、醫院治療、藥費減免。具體來說包括:醫生診金、化驗和檢查費、大部分手術及治療程序、某些眼科和牙醫的檢查治療、購買PBS清單上的藥品超過限額的部分。
當然不是所有治療都包含在免費醫保中,比如:試管嬰兒、美容整容、部分牙科檢查和治療、物理治療、針灸、眼鏡、助聽設備等等不能免費。
二、看病流程
1、家庭醫生
在澳洲,如果哪裡不舒服,一般是先看家庭醫生,又叫全科醫生,英文簡寫是GP。在標有「Bulk Billing」的家庭醫生診所,憑醫保卡完全不用交一分錢。不是Bulk Billing的要自己先付錢,然後憑卡去醫保點報銷一部分或者全部。
家庭醫生門診不在醫院,而是遍布各個居民區,規模很小,就像一個小公司的辦公室一樣。一般一個診所有幾個全科醫生坐診,看病不分科。家庭醫生能治的就直接處理了,一般是開個藥方,患者自己去附近的藥店買葯。
下圖是女兒小時候在家庭醫生門診拍的,候診區有玩具供小朋友打發時間。
澳洲是醫藥分家的。
關於買葯,有個澳大利亞國家藥物補貼計劃叫Pharmaceutical Benefits Scheme,簡稱PBS。主要是說:在PBS清單上的藥品,不管多貴,只要費用超過了上限,澳洲政府就會報銷大頭。目前每副葯患者最多花三十多澳元,多出來的部分國家承擔。而不在這個清單上的藥品則需要完全自付。
這個藥物清單和上限額度隨時會有調整,比如:2018年4月1日起又有11種新型治療方案,包括治療哮喘、糖尿病、關節炎、癌症和眼部疾病的,被列入澳大利亞國家藥物補貼計劃中。
2、專科醫生
如果家庭醫生認為自己診斷或解決不了,就會開一張推薦信,讓患者去找專科醫生,英文是Specialist。專科醫生也分公立醫院和私立系統的,只有公立醫院專科醫生診金可由政府報銷一部分或全部。
如果家庭醫生認為需要做某些檢查,會讓患者到有相應儀器設備的檢查中心去做,比如X光和病理化驗。這種檢查中心每個區都有。規模較大的家庭醫生門診有時也會有一部分檢查儀器,那就更方便了。
至於檢查費用,有的地方要自己付,有的地方可以政府支付一部分或者全部。提前跟醫生說一下,醫生會盡量幫你找有Bulk Billing的,就是政府可以代付的地方做。
3、醫院手術和住院
a)公立醫院全免費,包括ICU。
憑澳洲醫保卡,可以在澳洲的公立醫院享受全免費的手術、治療、護理、食宿、以及出院後的繼續治療,包括生孩子,當然也包括ICU的治療。
所以,那個「住院72天賣了2套房」的故事,在澳洲,只要有醫保卡,是基本不會遇到的。
b)公立醫療資源緊張,私立醫院和商業醫療保險為補充。
由於公立醫療體系的資源緊張,如果不是急需處理的疾病,在公立醫院要排隊。一個小手術排幾個月的隊很常見。但如果是危及生命的手術,當然是會立即安排。
我朋友的孩子想在公立醫院補牙,結果排了一個月的隊。他們沒買私人醫療保險,如果不想排隊,自己花錢在牙科診所或私立醫院是很貴的,好在補牙這事兒,晚一兩個月也還能接受。
私立醫院有著更高效和優質的治療服務,但憑醫保卡不能免費,因此,許多人購買商業醫療保險,以便享受更快更好的醫療服務。
c)公立醫院的住院服務。
我的另一位朋友,家裡老人得了癌症,從診斷到手術都在公立醫院,自己幾乎沒花什麼錢。手術後的護理也都由護士負責,完全不需要家屬停下工作陪床伺候。
住院期間的飲食由護士親自送到床邊,有任何事情都可以按鈕找護士。感覺在中國是護工乾的活兒,在澳洲都是護士包了。所以澳洲的護士永遠緊缺,當然這是另一個話題。
我曾去醫院探病,病房條件很好,是個兩人間,用掛帘隔開。到處整潔乾淨,最關鍵是特別安靜,我們說話都不由自主地壓低聲音竊竊私語。
探病時,剛好遇到護士來送飯和葯,還熱情地和我們聊了一會兒,說了說老人的恢復情況,言談中滿是對患者的誇讚和鼓勵。
最貼心的是,因為老人不會說英文,專門安排了會說中文的護士。
後來,醫生認為老人的病已沒有治療意義。就建議放棄治療回家養著。因為是全免費的公立醫療,醫院不會浪費有限的資源在沒有意義的治療上。但出院後的治療服務,醫院還是全部負責了。
老人從醫院搬回家,是醫院派車和醫護人員護送的。就連家裡的病床,都是醫院免費借用的,那是可以升降調節並附帶自動輸液機器的病床。醫院每天派醫護人員來看兩次,一直到老人病逝。
而這一切服務,都是免費。
經歷了朋友家的這件事,我最大的體會是:
在澳洲,如果家裡有人得了大病重病,不考慮精神層面的話,對其他家庭成員的影響是可以非常小的。除了診斷和手術時,家屬必須請假來醫院商討治療方案什麼的,病人住院期間完全不需要家屬陪護,只需要經常來看望一下,吃喝拉撒的事情全由護士承擔。
所以,澳洲的不婚族和丁克族相對來說並不少見,也是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的。畢竟,在這裡,無論生病還是養老,都不用依靠親人和兒女。
回想在中國的時候,家裡誰得了病,如果沒有親人在,簡直無法想像。許多時候,一兩個親人都不頂事兒,得要七大姑八大姨輪番幫忙頂著,那種生活突然陷入混亂的感覺,真的比親人的病痛更讓人難受。
4、醫院急診
如果遇到嚴重的緊急情況,料想家庭醫生是處理不了的,可以直接去醫院看急診,或者叫救護車。在公立醫院看急診的費用憑醫保卡免費。但救護車的費用大多需要自己支付,全澳只有塔州和昆州政府給提供免費的緊急救護服務。
同樣,因為公立醫療資源的緊張,公立醫院的急診也往往成了「慢診」。許多孩子發高燒去看急診,護士檢查之後認為危急程度不高的,就只能等。有的等了幾個小時,燒都退了,直接又回家了。
三、澳洲醫保卡在其它某些國家也能使用
澳洲的醫保卡功能之強大,還體現在:出了國還能用。
根據澳洲互惠醫療保健協議,澳洲醫保卡可以在以下國家得到跟澳洲一樣的基本醫療待遇:紐西蘭、英國、愛爾蘭、比利時、芬蘭、義大利、馬爾他、荷蘭、挪威、瑞典、斯洛維尼亞。
另外,根據澳洲退休金福利互惠協定,持澳洲醫保卡的老人,在某些國家居住時,可以享受該國的養老金福利。
當然,無論享受多麼免費優質的醫療服務,都不如沒病的好。健康是我們做一切事情的資本。在沒病的時候,別忘了好好愛護自己的身體,注重鍛煉和養生。無論在哪個國家,生病都是個麻煩。防病於未然才是關鍵。
投稿人原創,如有侵權問題,非本平台責任,請告知本平台移除。


※美國富豪「玩命」養生:4點起床!100萬懸賞養生秘方……
※「HT下午茶」《2019全球經濟展望及個稅改革下的財富規劃》落幕
TAG:移民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