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建築家眼中的不變東京?百變東京|日本·旅行

建築家眼中的不變東京?百變東京|日本·旅行





提到東京,大家印象里總會浮現出高樓林立,人群熙攘的一派大都市景象,

但是東京除了現代化的高層建築,也有很多保存著傳統特色的建築群。

讓我們藉助幾位日本知名建築家的眼,來看看他們眼中東京的不變和萬變吧。


四谷須賀町


Yotsuya Sugacho

在靠近四谷的須賀町設立《House& Atelier Bow-Wow》十年有餘。


這裡靠近都心卻密集小規模住宅和寺院,是個不可思議的地方。

伴隨著江戶城的擴張,寺院不得不集中移居到此。

同時這裡也為在江戶幕府任職的下級武士提供住所。


在關東大地震和東京大空襲中此處也得以倖存。


戰後的經濟成長期也未能改頭換面,一方面是因為開發的觸手難以深入寺廟和神社,


另一方面戰後國家和自治體策立的都市開發計劃不能完全覆蓋,只能依靠民間復興。


由此小規模的獨戶住宅得已建成。當舊住宅的壽命已到,新住宅又不斷建成。

新舊交迭。我們稱之為「空間新陳代謝」。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日本都市風景就是這樣形成的。


從此種意義上來說,戰後還尚未結束呢。

新宿區須賀町和接鄰的若葉町,舊稱是四谷區寺町和南寺町,住宅區內密集神社佛閣,比如供奉著四谷怪談中靈岩的四谷於岩稲荷田宮神社,開設了內藤新宿的高松喜六等墓地所在的愛染院,被稱為「四谷正宗」力士源清磨墓地所在地宗福寺,因「三十六歌仙」繪畫為世人所知的須賀神社等等。還有不用1根釘子,總櫸造成的毘沙門堂所在地本性寺等古建築。另外如「四谷」其名,是山丘和低谷交錯的地形,有「闇坂」「観音坂」「東福院坂」等眾多的山丘。

因新海誠導演的動畫電影「你的名字」大賣而成為「聖地」的須賀神社男坂的階梯。站在階梯最上方可將町的全貌一覽無餘。



Atelier Bow-Wow


由1965年神奈川縣出生的塚本由晴和1969年東京都出生的貝島桃代於1992年設立,除了住宅,也有參與社會福法人運營的〈戀愛的豬研究所〉等人文社交項目。



明治神宮


Meiji Jingu

在瞬息萬變的東京,也有像皇居和明治神宮這種,只要不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應該可以永久保存下去的存在,這裡現在已是東京最好的所在,200年以後應該會變得更好。

為紀念明治天皇和昭憲皇太后而創建的明治神宮。原是樹無一棵的荒地,為了鎮守,1915年開始了造營工程,由日比谷公園設計者林學博士本多靜六,園林家本鄉高德等成立「明治神宮造營局」,指在打造一個不加以人手就能自然成長,100年後能達到自然狀態「永遠的森林」,最終決定種植適合代代木所屬關東黏土層土質的椎樹,橡樹等照葉樹。舉國上下奉上10萬株打造出「代代木的杜」。

明治神宮將於2020年迎來創建100周年。

234種類樹木繁茂生長的明治神宮的森林。

北參道和南參道交匯口的大鳥居。明神鳥居為日本最大。



西沢立衛


1966年生。95年和妹島和世一起設立SANAA,97年設立西沢立衛建築設計事務所。2010年普列策獎得主。主要作品有〈豐島美術館〉等。



西新宿高層建築群


High-rise Buildings in Nishishinjuku

開發當時象徵東京變化的這些高層建築群,現在也能從中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感。各棟之間的間隔,建築的層高錯落不一,富於個性。打造出如同迷失在巨人陣中的獨特風景。

高度成長的東京,1960年制定了分散人口的「新宿副都心計畫」,明治時代建造的東京水瓶,淀橋凈水場於65年遷移到東村山,而後在原址上陸續建起高層建築。71年,當時日本最高建築,世界第一高酒店〈京王PLAZA HOTEL〉開業。其後,〈新宿住友大樓〉〈新宿三井大樓〉等超200m建築相繼建成。91年丹下健三設計的〈東京都廳舍〉開始營業,現在西新宿的街景基本成形。

在〈PARK HYATT TOKYO〉眺望的西新宿街景。繁茂的新宿中央公園作為新宿副都心計畫的一環打造而成。



藤本壯介


1971年生。2000年獲青森縣立美術館設計競技2等獎,並設立藤本壯介建築設計事務所。作品有〈武藏野美術大學美術館?圖書館〉等。


青山大道涉谷站周邊


Shibuya Station Area Viewed from Aoyama Street

青學附近的青山大道涵蓋周邊公用空地在都市的中心區形成了區大的空間。


這裡天空和街道交相輝映,夕陽尤為美麗。


在路的盡頭,新建的超高層建築林立,作為小島一浩的遺作,總感覺有些怪異。但是最近總能從這些建築感受到小島生前的風姿。

1964年為了舉行東京奧林匹克而擴張的青山大道。國連大學前面的公用空地得以擴展為更大的空間。一方面涉谷站周邊大型開發熱潮還在持續。9月,利用舊東橫線涉谷站的月台和線路舊址,涉谷川沿線打造而成的複合設施〈涉谷Stream〉和〈涉谷Bridge〉開始營業。今年3月東急電鐵發表,將打造涵蓋原宿,青山,代官山,以涉谷站前半徑2.5km範圍,融合「工作?遊玩?居住」的超級商圈「Greater SHIBUYA」(廣域涉谷圈)的構想。

今後的開發還會不斷伸入到道玄坂,櫻丘町,南平如。



青山大道盡頭的〈涉谷Stream〉是突然去世的(C+A)建築事務所小島一浩以及赤松佳珠子擔當設計的。



平田晃久


1971年生。伊東豐雄建築設計事務所任職,2005年主持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最近的作品有〈太田市美術館?圖書館〉〈Nine Hours淺草〉等。


Hillside Terrace


&


代官山T-SITE


Hillside Terrace&Daikanyama T-SHIT

1969年〈Hillside Terrace〉第1期竣工。之後跨躍30年以上時間,工程一直深入到〈Hillside Waist〉。正對著舊山手大道的寬闊道路,錯落有致的排列著如此多的低層建築也實屬罕見。來年將迎來第1期竣工50周年。但是大眾的評價是一點也不顯老舊過時。

由Klein Dytham設計的〈代官山T-SITE〉落成時真是太讓人開心了。和低層的〈Hillside Terrace〉風景融合,形成連貫的街景。

且內部均有廣場和小道,可以共通回遊。

雖然我沒有參與競標,但聽聞希望大樹能保留的意見被接受真是太好了。

因為事務所就在附近,所以經常會去到〈代官山T-SITE〉散散心,

午休,飯後也會去讀一讀財經新聞?時代周刊什麼的。

〈Hillside Terrace〉和〈Hillside Waist〉是在戰國時代的舊家族,江戶時代中期遷移到代官山的朝倉家的土地上建造起來的。朝倉家提供了舊山手大道的大片土地。第1期工程時發現地下有江戶時代的木簡,證實自古便有人居住於此。〈Hillside Terrace〉沒有高層化,持續30年以上建造出統一的景觀實為稀有。Klein Dytham設計的〈代官山T-SITE〉於2011年竣工。代官山蔦屋書店為中心,聚集了咖啡店等眾多提倡生活格調的店鋪。

舊山手大道兩側延綿的〈Hillside Terrace〉。和〈代官山T-SITE〉一起,凹凸有致的建築物隱隱於茂林中。



槙文彥


1928年於東京出生。曾在哈拂大學執教,65年回國,設立事務所。〈aga khan museum〉〈Spiral〉等作品無數。且獲普策列獎等多項獎項。


怎麼樣,看了以上介紹,是否腦海中的東京印象有所改觀,對東京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呢?

我們將持續為您介紹日本的衣食住行等相關資訊。想了解日本文化的朋友們,請持續關注我們的公眾號的相關內容。


註:圖片來源於網路

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繫後台


或加微信號:yayaworld2014




YW譯者:Queenie

綜合:小睿


美編:小龜


免責聲明


本文均為譯者編譯,僅反映譯者個人水平,文字的準確性由譯者負責。

文章由譯者個人提供,僅用於譯者間的學習交流。

請尊重原創,如需轉載,

請聯繫訂閱號【Yayaworld日本】。

好貼回顧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閱讀)



?

東京美食之旅——with平野紗季子和紺野真|日本·美食



更多日本資訊盡在yayaworld APP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Yayaworld 的精彩文章:

東京必看建築100選1~12|日本·建築
東京名建築|日本·建築

TAG:Yaya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