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2018期末最全複習清單!(教師、學生、家長適用)

2018期末最全複習清單!(教師、學生、家長適用)

2018期末最全複習清單!(教師、學生、家長適用)

期末來臨,緊張的可不止學生,老師、家長也都在進行期末「備戰」。為此,小編梳理了這些期末複習要點,不管你是老師、學生還是家長,定讓你不再手忙腳亂!


「複習課不好上,沒有新鮮感,學生興趣不高。」


「複習課覺得枯燥,提不起勁兒,總是抓不住節奏和重點。」


「複習階段,孩子時間沒少花,但總覺得疲於應對,看不到效果」。

複習?難!

又快到學期期末了,不知有多少老師、學生、家長一邊爆肝盤算複習規劃,一邊唉聲嘆氣。

那怎樣的複習才能更好地利用時間,把握複習節奏,提高複習效率呢?跟著小編一起往下看吧!

老師如何上好複習課?

平時教學像「栽活一棵樹」,總複習似「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樹容易,育好一片林要花功夫。複習課是教學過程一種非常重要的課型,對夯實學生的基礎、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複習課應遵循三條原則

1.自主性原則

在複習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複習全過程,特別是要讓學生參與歸納、整理的過程,不要用教師的歸納代替學生的整理。在複習中要體現:知識讓學生梳理;規律讓學生尋找;錯誤讓學生判斷。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針對性原則

複習必須突出重點,針對性強,注重實效。在複習過程中,一是要注意全班學生的薄弱環節,二是要針對個別學生的存在問題。要緊扣知識的易混點、易錯點設計複習內容,做到有的放矢,對症下藥。

3.系統性原則

在複習過程中,必須對所有知識加以系統整理,依據基礎知識的相互聯繫及相互轉化關係,梳理歸類,分塊整理,重新組織,變為系統的條理化的知識點。使學生所學的分散知識系統化。

五個步驟進行複習課操作

1.憶

讓學生回憶所學的主要內容,並讓學生進行討論、口述。回憶,就是學生將過去學過的舊知識不斷提取而再現的過程。回憶是複習課不可缺少的環節,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看課題回憶所學的知識,看課本目錄回憶單元知識。

複習開始時,先向學生說明複習的內容和要求,然後引導學生回憶。回憶時,可先粗後細,並讓學生進行充分討論,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口述,或出示有關複習提綱,引導學生進行系統的回憶。

2.梳

「梳」是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梳理、總結、歸納,幫助學生理清知識線,分清解題思路,弄清各種解題方法聯繫的過程。要根據學生的回憶,進行從點到線、由線及面的總結,做到以一點或一題串一線、聯一面,特別是要注意知識間縱橫向聯繫和比較,構建知識網路。

要教會學生歸納、總結的方法。在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時,可以根據複習內容教學信息容量的多少,分項、分步進行整理。「梳」的過程是梳理、溝通的過程,是將所學知識前後貫通,把知識進行泛化的過程。是複習課的鮮明特徵。

3.析

對單元中的重點內容和學生中的疑難作進一步的分析,幫助學生解決重點、難點和疑點,從而使學生全面、準確地掌握教材內容,加深理解。這一環節重在設疑、答疑和析疑上。如內容較多時,可以分類、分專項進行分析、對比。

4.練

選擇有針對性、典型性、啟發性和系統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練習。通過練習,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練習時,可通過題組的形式呈現練習內容。內容要注意算理、規律或知識技能、知識的縱橫聯繫,抓一題多解或一題多變,做到舉一反三,使學生通過練習不斷受到啟發,在練習中進一步形成知識結構。

在練習設計中,可通過典型多樣的練習,幫助系統整理;設計對比練習,幫助溝通與辯析;設計綜合發展練習,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5.測

讓學生對複習的結果進行檢測、評價與反饋。教育心理學十分重視教學評價與反饋,認為通過教學評價給予學生一種成功的體驗或緊迫感,從而強化或激勵學生好好學習,並進行及時的反饋和調控,改進學習方法。複習完成時,可選取數量適當的題目進行當堂檢測。

五個優化複習方法

1.以學生為主

複習過程是一個信息交流過程,在這個求和中,學生是主體,教材是客體,教師是媒體,教師起著溝通學生與教材的作用。複習中切忌喧賓奪主,不要以教師的講代替學生的學,應該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由配角變為主角,真正做學習的主人。

2.以課本為主

期末複習知識點多,覆蓋面廣,複習時既要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又要會靈活運用基礎知識去解決問題,既要全面掌握,又要突出重點。因此,我們扎紮實實地抓好課本知識點,把課本與資料有機的結合起來,使之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3.以課內為主

要將問題盡量解決在課堂上,上課前要認真做好課前準備,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精心設計教學程序,合理安排講練時間。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做一題,學一法,會一類,通一片。學生通過教師講,自己練,有常學常新之感,真正達到溫故而知新之效。

4.以練為主

複習課應充分體現「有講有練,精講多練,邊講邊練,以練為主的」原則。在課堂上要給學生提供機會,內容要「全」,練的習題要「精」,練的方法要「活」練的時間要「足」,訓練應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簡到繁。

節練習抓基礎,單元練習抓重點,全面練習抓綜合。多練能訓練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學生在考場上熟能生巧,巧能升華,臨陣不亂,沉著應戰,克服非智力因素造成的不應有失分。

5.以能力為主

知識和能力二者是密切相聯的。知識的存在和增長,的確是能力產生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2018期末最全複習清單!(教師、學生、家長適用)

學生怎麼做?

期末考試最有效的複習方法

1.及時複習

人們對於剛學過的東西,總是一開始忘得快,過一段時間就逐漸減慢。每天從學校回來都學了一些新東西,要先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複習之後再做作業。

每天晚上睡覺前想一想:「我今天都學了什麼!」然後在頭腦里把這些東西過一遍。對於低年級的學生,可以讓家長來提問,比如「今天的語文課都學了什麼?」孩子回答後,再進一步詢問。

比如孩子說學了兩個生字,就可以說:「這兩個字是怎麼寫的,寫給媽媽看好嗎?」孩子不會寫的話,就可以鼓勵他再去看看書,然後寫出來。如果不及時複習,時間一長孩子就忘記了,許多內容最後集中到一小段時間複習,效果自然不好。

2.分散複習

如果有60分鐘的複習內容,您是讓孩子一下子複習完呢?還是分成幾段間隔複習呢?

心理學家很早就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實驗,實驗的結果表明:分散複習要比長時間的集中複習效果好。對於小學的孩子來說,其身心發育的特點也要求採用分散複習的方式。

所以,您不妨讓孩子每次複習20分鐘。中間休息之後再複習,這樣孩子就不會疲勞,複習的效果也會更好。

3.交叉複習

當我們同時面臨幾門課程的複習任務時,最好採用交叉複習的方式,即這10分鐘複習語文,休息後換成數學,再之後又變成別的什麼,這樣複習的好處是不會使孩子產生厭倦心理。

4.讀寫結合法

加大對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複習力度,做到溫故而知新。充分利用點滴的時間,爭取多記幾個公式,多背一篇課文,多溫習一遍老師講的重點。

5.查漏補缺法

在對知識點進行梳理的時候抓住重難點。還可以把平時作業中所出現的錯誤再分析,確保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2018期末最全複習清單!(教師、學生、家長適用)

家長應當扮演的角色

一旦發現孩子的學習方法有問題,家長切不可過分指責,當務之急是想辦法幫助孩子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

五個技巧幫助孩子事半功倍

1.創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

有些孩子喜歡一邊玩一邊做作業,為了幫助他們改掉這個壞習慣,家長應該給孩子做出好榜樣。在孩子努力學習的時候,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兒看電視。如果孩子在看書,家長們也不妨拿起報紙和書本與孩子一起充充電,如此可以創造出一種熱愛學習的家庭氛圍。

2.合理制定作息時間

讓孩子明確什麼時候可以盡情地玩,什麼時候必須專心地學習,養成勞逸結合的好習慣。

3.不指責、不抱怨

就算老師留的家庭作業確實過多,家長也不能當著孩子的面兒抱怨老師的不妥,而是應該強調家庭作業的正面意義,以免刺激孩子的厭學心理。

4.萬萬不可替孩子寫作業

當孩子遇到不會做的題目,與其直接給出結果,不如用循序漸進的問題引導他們自己找出答案——很多時候,孩子無法解答一道題的原因僅僅是因為沒有充分理解題目的意思。通過這種方法,孩子學到的就不僅僅是一個答案,而是找出答案的解題方法和思維方式。

5.掌握必要的寫作業技巧

有些孩子和家長總認為作業一定要有大塊的時間去做,比如自習課或者回家後再做作業,其實則不然。

克服三種不良習慣

1.做難題

有些家長覺得複習就是做題,難度越大越好。其實不然,做難題至少有三方面的負面影響。

一是影響孩子的自信,產生消極的心裡暗示,自己嚇唬自己;二是會打亂孩子的思路。知識是成體系的,理解了才能運用。三是會耗費大量精力,使孩子得不到適當的休息。

2.疲勞戰

有些家長讓孩子在複習時拚命抓緊時間,可謂是分秒必爭,甚至挑燈夜戰,這很有可能使孩子陷入身心疲勞,還會使孩子思維不清晰。

3.看弱點

有些孩子平時覺得自己還可以,但到考前幾天,開始大量發現自己的弱點:這些單詞怎麼沒印象,這個題還不會做……於是便重新開始複習,一旦考試必然大腦亂作一團,原來會的知識也記不起來了。

所以,在考前無論發現了什麼弱點,都不要過多地去想,要有一個平常心:現在是複習已掌握的知識的時候,而不是再學習新知識的時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父母圈 的精彩文章:

繪畫給孩子們帶來哪些益處?為什麼要堅持畫
我的第六感覺去找她,她竟然抑鬱離開,我也抑鬱了,但我走出來了

TAG:父母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