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傳承一千多年的《蘭亭序》,被發現是「贗品」,依然被視為珍寶

傳承一千多年的《蘭亭序》,被發現是「贗品」,依然被視為珍寶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座無法逾越的豐碑,那就是王羲之的《蘭亭序》。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一群文人在山陰城的蘭亭修禊,吟詩作賦,王羲之為他們寫序文手稿,抒發了當日山水之美和友誼長存,又發出人生苦短、生死無常的感嘆,最後形成了這份精彩至極的佳作。歷經兩千多年,它被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

然而,東晉時期的原本《蘭亭序》早已遺失,一般認為是酷愛書法的李世民帶著它一同埋葬於昭陵了。目前所看到的,都是後人的摹本。這種摹本又分兩種,一種是鉤摹本,一種是臨摹本。

所謂鉤摹本是用雙鉤填廓方法以筆單線直接寫出空心字,再填上黑墨,以得到近似真跡的作品。在印刷技術並不發達的古代,鉤摹本被視為最接近原本的,比如馮承素神龍本《蘭亭序》就是國之重寶,現藏於故宮博物館。

臨摹本就簡單多了,是當時著名書法家們,現場觀摩揣測真本的筆意,臨摹所寫下來的,相信每一個朋友都曾經用這個方法練字。唐太宗時期,就讓當時的褚遂良、虞世南等人臨摹。最著名的當屬褚遂良臨摹的《蘭亭序》,也被當作珍貴文物收藏於故宮博物院。

湖南省博物館也珍藏一副珍貴的《蘭亭序》,它是絹本的,呈現黃褐色,因此又被稱為「黃絹本」《蘭亭序》。它長為縱24.5 厘米、橫65.6 厘米,在正文的末尾有「芾印」、「子由」兩個硃紅色的文印,雖然模糊,但依稀可以辨別。在卷首,是著名書法家、收藏家董其昌題書「墨寶」二字。

這顯然只是摹本,那到底是誰臨摹的呢?有一個題跋是明朝漢陽府通判許初的,他指出「右唐中書令河南褚公所摹也」。另外,清代史部員外郎王澍也題跋說:

此卷為河南郡公摹,筆墨之外別有一種超詣變滅之趣,當時醉態彷彿可見。往見褚摹刻本多矣,皆用我法,此本信天下第一跡也。

兩位文人言之鑿鑿,在黃絹本之上,還有項元汴、賀天鈞、唐宇肩、顧蒓、梁章鉅、梁同書、孫星衍等多人都留下了自己的墨寶。大多數人,都將其因為墨跡與褚氏的書體相似,而定為褚遂良的摹本。

但是,在這副字畫被湖南省博物館徵集之後,經過多方面專家的考證,確定並非褚遂良的手筆。褚遂良的書法,以豐腴多姿而見長,即使是臨摹本,也在有意無意之間,留下了自己的痕迹。比如說被故宮博物院中所收藏的公認褚遂良臨《蘭亭序》,與之相比,竟無一處褚書的筆畫痕迹,看不到他的半點氣息。因此,在當今書法家看來,這絕對不是褚遂良所寫。

其實,在唐太宗時期,曾讓許多名家臨摹《蘭亭序》,並賞賜給功臣學習。不僅有褚遂良、虞世南,還有歐陽詢、趙摸、韓道政等人。理論上來說,這些臨摹者都會留下自己的名字,但有可能該臨摹者名氣不及褚遂良,因此被人截去一部分。它是唐朝流傳下來的,應該還有唐、宋、元人的題跋或者印章,卻都一一裁剪,以謀取暴利。甚至連董其昌的題字,也被截去了一部分,挪作他用。

最先提拔的明代許初將其定為褚遂良摹本後,後來又指出是米芾所臨摹的。後人跳不出這個圈子,紛紛附和,雖然也有懷疑,卻只能提出「自鑒」的忠告。

就因為不是褚遂良的真跡,才讓這本黃絹本的《蘭亭序》不如神龍本的那麼出名嗎?也不是這樣的,它最大的問題還是因為本身是在絲織物上書寫。我們知道,在絲織品上寫字,特別是寫毛筆字和在紙上書寫是一樣的。由於化墨太快,它們迅速散開,使得在毛筆書法的細節不容易臨摹出來。

但是,黃絹本依然是彌足珍貴的。不僅因為它是唐朝人所寫,更是因為它完全能展現王羲之書寫《蘭亭序》的全貌,書風是大體一致的。很多人認為,它的藍本應該就是《蘭亭序》真跡。這個假設比證明它不是褚遂良的手筆,更為難判定,不管如何,您如果去湖南省博物館,真該欣賞這幅曠世傑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本已將皇后逼上絕路的妃子,卻因另一個女人的到來,輸得一無所有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為什麼卻敵不過外來的佛教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