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繼往開來 不忘初心

繼往開來 不忘初心

過去一年,並不平凡。

中共中央、國務院為新時代的教育謀篇布局,實施了一系列戰略舉措。一是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深化師德師風建設,實施師範生公費教育制度,將教育和教師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二是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實施《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脫貧攻堅實施方案(2018—2020年)》,加快推進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脫貧攻堅,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促進貧困地區、鄉村地區教育發展,為所有學生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三是重視學生健康教育。發布我國首份《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報告》,青少年肥胖、近視和睡眠不足問題引起重視,印發《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學生近視問題重要指示精神,提升兒童青少年整體健康水平。四是規範正常教學秩序。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規範中小學生競賽活動,頒布「減負三十條」,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維持中小學正常教學秩序。深化改革規範學前教育發展,確立學前教育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和發展目標。

前面的路,尚不平坦。

當前,我國教育發展面臨著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與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充分、不均衡之間的矛盾。一是功利訴求與博弈犧牲學生健康發展。教育部連發多道「減負令」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國家也啟動新一輪高考綜合改革,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力圖改變不科學的教育評價指揮棒。但是,課內減負、課外增負的現象普遍存在,如何保障學生健康發展的同時科學提升教學質量成為發展難題。二是教學資源難以滿足改革與發展需求。到2020年,我國計劃實現學前三年毛入園率85%,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80%的規模性發展目標,但是學前教育優質師資短缺,民辦園質量參差不齊,學前教育發展難以滿足「全面二孩」政策下幼兒入學的需求。新高考致力於增加學生選擇性,促進學生興趣特長發展,但是優質教育資源配置不足,難以滿足改革需求。三是教育現代化面臨挑戰。當前互聯網教學方興未艾,人工智慧、大數據、虛擬現實、區塊鏈等新興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先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正在挑戰教師的權威地位、傳統的教學組織形態以及教學方式和教學管理機制,在力圖通過信息技術實現資源共享的同時,也在進一步拉大城鄉、區域的數字化鴻溝。四是教育投入總量與效率都有待提高。我國曆時20年實現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的4%的目標,政府為主、全社會共同投入教育的機制還不健全;逐年增加的教育投入的使用效率依然有待提高。

面向未來,初心不改。

一是回歸教育本質。面向新時代,學校教育在轉型的同時,更加呼喚生命養成教育,回歸教育本原,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批判與創新,迎接充滿挑戰的未來社會。二是遵循教育規律。面向新時代,要正視教育發展的現實基礎,遵循個體成長規律和教育發展規律,把童年還給孩子,把健康還給孩子,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完善心靈、放飛自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三是堅持改革方向。面向新時代,要堅持改革方向,面對阻力,面對理想觸碰現實之礁的問題,要逐一破解,毫不動搖,繼續堅持改革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提高教育質量,實現教育公平與社會正義。四是培養世界公民。面向新時代,要致力於增加教育供給,拓展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紮根中國大地,培養具有中國靈魂、國際視野、國際理解力與參與能力的世界公民,共同構築人類命運共同體。

繼往開來,不忘初心。流年可憶,未來可期。

(作者系中國教育學會會長)

《中國教育報》2019年01月09日第5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課堂的秘密
努力開創教育科研工作新局面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