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特色課程建設:追本溯源方能創新

特色課程建設:追本溯源方能創新

課程改革的真正起點和落腳點應當在哪裡?課程建設的學校特色應當如何體現?優質均衡的教育追求應當如何落實到課程中?在課改已步入深水區之際,這類問題顯得越發尖銳。近日,記者參加了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特色學校課程建設經驗交流會,欣喜地看到不少學校交出了與眾不同的「答卷」。

從本土傳統出發,找到校本課程的生長點

「孩子們都喜歡動物,我們就引入鴻鵠的形象。一代武術宗師黃飛鴻的故鄉就在我們西樵鎮,他是本地家喻戶嘵的名人。我們想結合孩子們樂於親近的本土文化設計課程,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引導他們要有鴻鵠之志。」望著操場上騰挪翻飛、奮力舞獅的學生,民樂小學校長周少偉侃侃而談。學生們臉上歡快而自信的表情,讓人很難想像這所學校曾經是「待撤併」的薄弱鄉村校。

周少偉介紹說,民樂小學的孩子們75%以上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很多家長因為忙於生計,對孩子的關心較少。很多學生學習能力不強,生活上散漫、性格上自卑、個人價值感較低。起步階段,學校開展了「尋找黃飛鴻足跡」的課題研究,試圖從本土「嶺南獅藝武術發源地」武德雙修的文化資源中找到一個突破口。在特色學校創建的過程中,學校逐漸提煉出「飛鴻精神」——懷夢想、持堅毅、行仁愛。飛鴻課程體系涵蓋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現已初步形成了「修德」「學藝」「崇文」「尚武」四大系列。

具體而言,飛鴻課程包括基礎課程與拓展課程兩大類型。基礎課程包括:學科基礎課程和校本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是國家課程的校本化,重點在高效的課堂教學。民樂小學自行創製的校本基礎課程,包括百首經典名曲、百幅經典名畫、百部經典國學、百篇經典美文等。

拓展課程包括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和推送課程。其中拓展必修課包括獅藝武術、思維導圖、閱讀進階等。拓展選修課包括藝術類、體育類、科技類、綜合實踐類,以社團形式開展,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自由選擇,如小飛鴻國術團、小鴻雁藝術團、國畫社團、書法社團、毽球社團等。飛鴻課程的開設,極大地提升了孩子們的信心和能力,近幾年,孩子們先後18次登上中央電視台。

華南師大附小恆大南海學校位於廣州市與佛山市交界之地,深受廣府文化熏陶。該校充分發掘當地名人康有為的「大同」思想資源,融合康有為弟子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思想,構建了創新性的「少年君子」課程。該課程汲取傳統文化精華,對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體系進行全方位整合。目前已形成「人格課程、智慧課程、健體課程、藝術課程和環境課程」五大模塊,編寫並出版了相關教材。

為了保證課程落實到地,恆大南海學校大膽改革,不但設置了長短課,而且把文化課程集中在上午開設,下午專門開設音樂、美術、體育、科學、綜合實踐活動等課程和校本課程,既保證了教師的教學時間,更給了學生成長的機會。

從個性特徵出發,找到學生潛能的拓展點

在石門實驗學校,可以看到一些有趣而又獨特的跨學科課程:比如「梅花樁與力學原理」課程,應用物理知識研討傳統武術,將傳統體育與現代科學知識結合起來;模擬聯合國青年組織英語辯論課程,將擴大國際視野與鍛煉英語口語能力結合起來;「精品藤藝」課程既有對本土傳統藤藝技術的研究,也有對當代藤藝商業價值的介紹。這些課程開始源於學生興趣,最後落腳點在培育學生綜合素養。

陽智平校長介紹說,石門實驗學校學生生源比較複雜:有父母在外地經商的本地孩子,也有隨務工父母遷居而來的外地孩子。學生的基礎、興趣、愛好也有很大不同,「注重個性差異,開發學生潛能,培育學生特長」一開始就成為學校的辦學宗旨。

十餘年來該校一直在推進課程的多樣化、個性化、特色化建設,力爭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個性化課程。通過學生需求調查,整合學校、家長、校友及社會資源,自主開發與引進校外高端課程相結合,目前該校已開設涵蓋八大領域的80多門校本課程,形成了「揚長教育」課程體系。

為了讓學生真正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學校研發了「題不二錯、單元整理、思維導圖、解題報告」四項學習技術,教師注重培養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和跨學科融會貫通的能力。

通過「揚長」教育,學生不但發展了特長,也變得更加自信,更有「後勁」。說起那些將愛好變為專業的學生,石門實驗學校的老師津津樂道:林井超同學在校時選學「話劇」課程,現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籟嘉亮同學愛好美術,在初中時參加了「服裝設計」活動獲獎後受到很大鼓舞,最後考上了清華美院……這樣的例子有很多。

從未來需求出發,找到幸福成長的基準點

從南海區羅村實驗小學的走廊上經過,可以看到教室中一位教師手上舉著高爾夫球杆,指著大屏幕上的綠茵球場在詳細講解。羅村實驗小學溫旺華校長介紹說,這是該校新近開設的高爾夫課程——國際理解課程的一部分。

從「幸福」「童趣」「多元」「整合」「創生」課程理念出發,該校目前實施的「五彩課程」體系,涵蓋了「小狀元」必修課程、「大玩吧」選修課程、「幸福鳥」社區課程和「走世界」國際課程等。

「小狀元」必修課程努力探索國家課程的高效率實施,學校用「狀元文化」,激勵學生努力學習、超越自我。學校引進ACTS學業評價系統工具,通過數據分析精準反映學生達成三維目標的情況和多元智能發展水平,引導教師關注學生的情感和態度,幫助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

「大玩吧」選修課程搭建了三級選修課程體系。其中「普及課程」包括編織、抖空竹、滑輪等,注重學生快樂的體驗;「提升課程」包括詩詞賞析、數學遊戲、爵士舞、國畫、航模等,旨在讓有基礎的學生獲得專業提升;「特長專訓課程」包括陶藝、繪本創作、創客夢工場等,針對有基礎、有特長且有發展需要的學生。選修課程從不同層面為學生髮展搭建了成長平台。

「幸福鳥」課程,期望幫助學生獲得「幸福錦囊」。新編寫校本教材《我是一隻幸福鳥》(社區版),每年級一冊,每冊分為「幸福·身體健康」「幸福·陽光心情」「幸福·美好生活」三個章節,每個章節又設置五至六個主題,包含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疾病預防、人際交往、情緒調適、行程規劃、理財能力等內容。每個主題都設計了詳細的活動目標、活動過程等操作指引,使課程的操作性更強,更便於實踐。

「走世界」國際課程鼓勵學生擁有中國靈魂、世界視野。一方面開設國際理解課程,從豐富多彩的文化開始,讓學生認識到世界的多樣性,提高認知、交流的動力和能力。另一方面,在課程中強化語言的運用,強調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的借鑒和創新,讓學生站在更高的起點面向世界和未來。

從優質均衡出發,找到特色課程的立足點

佛山市南海區教育局局長張苑發說,在創建「品質教育,學在南海」教育品牌過程中,愈發體會到教育均衡的重要性。而特色學校的創建,既能提升學校品質,又能形成「百花齊放」的均衡新態勢。南海區教育部門通過頂層設計和基層創新相結合、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相結合、課題引領和項目落地等方式,形成了「一校一特色」的新格局,走出了一條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的新道路。特色學校的建設,涉及理念、課程、文化、管理、隊伍、科研等諸多要素,其中,課程是最關鍵的環節,從本土傳統、學生個性和未來需求出發,注重差異化發展,南海區建設了一大批豐富多彩的特色課程,為孩子的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個性化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華南師範大學梁永豐教授在評價環節指出,南海區特色學校課程建設除了政策支持、資金保障和課題引領外,還特別注重專業導向,首先確立了課程為特色學校建設重要載體的理念。如果說原來課改是以課堂教學改革為中心的話,那麼當今新一輪課改則轉變到以課程改革為中心。其次,在助推學校特色課程的開發方面下了很大力氣。各學校腳踏實地,注重本土資源利用,同時關注學生需要和國際視野。再其次,注重引導學校特色課程開發從孤立走向融合。國家課程在基礎教育培養中地位十分重要,如果只是孤立開發校本特色課程,勢必出現與國家課程遊離的狀況,從而妨礙課程對學生素養培育整體功能的發揮。為此,現在很多學校走上了構建校本化特色課程體系融合之路。(本報記者 杜悅)

《中國教育報》2019年01月09日第7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山裡娃學二胡
庫爾班·尼亞孜: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的今天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