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生智: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罪人,違背誓言,帶頭逃跑,葬送一城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此後,進入城內的日軍開始了為期六個星期慘絕人寰的大屠殺,30多萬軍民慘遭殺戮,這就是震驚世界的南京大屠殺。如今回顧這段血淋淋的歷史,在反思這起悲劇產生的緣由時,許多人將罪責籠統地指向了喪盡天良、毫無人性的日軍,然而細細深思就會發現,我們自己也有問題。
我們不禁要問,在淪陷前,為什麼不把城內的居民全部撤到城外?抵抗受挫時,滯留在城內的數十萬國軍將士,為什麼沒有安全、有序地撤到城外?說起這些原因,就不得不提一個人,他就是時任南京衛戍區司令長官的唐生智,一個徹徹底底的罪人,這一切都是因他而起。
第一,城內軍民的逃生之路,完全被切斷。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日軍馬不停蹄開始向南京進擊。面對這一嚴峻的情況,蔣介石在南京召開了一次重要軍事會議,讓各位將領就南京一城是守還是棄守,發表自己的看法。白崇禧、李宗仁均從軍事的角度提出,南京不宜固守,主張將城內居民儘快疏散。但是這時候,唐生智卻提出,南京必須死守,理由是南京乃國父陵寢所在,如不死守將愧對國父的在天之靈,並且信誓旦旦地向蔣介石保證,將「臨危不亂,臨難不苟,誓與南京共存亡」。蔣介石聽後很高興,立即委任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
為了表示自己破釜沉舟、死守南京的決心,唐生智給交通部長俞飛鵬下令,馬上將下關到浦口間的渡輪全部撤走,集中銷毀所有民間船隻;同時發布了一條命令,除了衛戍長官部和36師之外,任何部隊不得從下關渡江,違者軍法從事;最後,唐生智還通知了在浦口駐紮的第一軍,禁止南京城內任何部隊向北岸渡江,如有不聽禁令者,可開槍射擊。
這三條命令發布以後,南京城內軍民的逃生之路,基本上已被全部切斷,這為之後的慘劇埋下了隱患。南京城外就是長江,當時日軍從三個方面向南京發起了全面進攻,南京三面被圍,水路是唯一的逃生途徑,如果沒有船,就是游泳功底再好的人也難以游過長江。當所有船隻都被收繳或銷毀之後,城內的軍民都被逼上了絕路。幾十萬人的生命,就這樣被一紙命令葬送了。
其實,唐生智在這個危險時刻,主動提出要率軍死守南京,是有私心的。唐生智曾三次反蔣,失敗後又不得不投靠蔣介石,加上他又不是蔣介石的嫡系,所以一直不為蔣介石重用。在第三次反蔣失敗,投靠蔣介石後,唐生智被任命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兼軍事參議院院長,後又任全國航空建設委員會委員、軍事長官懲戒委員會委員等職,都是一些閑職,並無實權。
直到1937年9月8日,唐生智也不過是軍事訓練總監兼軍法執行總監。那他此時提出要死守南京,原因就很清楚了,無非是為了掌握兵權,擴充自己的實力。而蔣介石當時從心裡也主張死守南京,南京必經是首都,不守無法向國人交待,也有損政府在國際上的形象,兩人在守衛南京上達成了默契,所以唐生智如願以償得到了想要的一切。只是他私心太重,竟然拿全城數十萬軍民的生命做賭注,著實太過自私自利。
第二,帶頭逃跑,軍心盡失。1937年12月10日,日軍開始總攻南京,此時的唐生智還做了一下樣子,率軍抵抗了一陣。但是到了12日,僅僅兩天之後,他就徹底背棄了自己當初立下的誓言,於這天晚上8點乘坐了一艘預先私留的小汽艇北渡長江,成為了第一個帶頭逃跑的將軍。主帥都逃跑了,守城的部隊得知後,軍心一下子就渙散了,鬥志皆無。這為日後的大潰敗埋下了隱患。
第二,軍令不暢,朝令夕改。唐生智撤退前,曾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 ,確定了「大部渡江、一部突圍」的撤退原則,要求各部迅速撤退。會議結束後,他就率先跑了。而這些高級將領們根本沒有通知自己下屬的部隊撤退,見最高長官都跑了,一個個都攜帶金銀細軟也跑了,比如王敬久、宋希濂等人。由於沒有接到撤退命令,城外的守軍還在與日軍血戰,等到他們聽到將軍們一個個都逃跑了,再撤退已經來不及了,最終大潰敗已經不可避免。這些將士們之前聽說最高長官要死守南京,所以一個個都抱定了犧牲的決心;可如今長官都跑了,命令也有死守改為了撤退,軍心一下子崩潰了。
當時這些高級將領都從下關逃亡,雖然之前上級命令要銷毀所有船隻,但是他們已經為自己預留了船隻,最終帶著少量隨從渡江而去。聽到長官們都從下關逃跑,從城外撤下來的官兵們都湧向了下關,但是在此駐防的36師還沒有接到撤退命令,依舊執行原來的軍令,所以一度與潰敗下來的軍隊發生了火拚。
南京城破,最高長官唐生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30多萬軍民被日寇殘殺,唐生智罪責難逃,實乃歷史罪人。牢記歷史,不忘悲劇,興我中華!


TAG:凍到骨子裡的高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