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為何馬斯克如此痴迷宇宙?我們從他推薦的這12本書里找到了原因

為何馬斯克如此痴迷宇宙?我們從他推薦的這12本書里找到了原因

身為SpaceX和特斯拉等多家傳奇科技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居然還能騰出時間來讀書。

馬斯克曾經說過,閱讀各種各樣的書籍對他的成功至關重要,從《指環王》三部曲那樣的奇幻巨著到如何製造火箭的複雜指南,不一而足。

我們查閱了馬斯克過往的訪談內容和社交媒體記錄,編製了這位億萬富豪企業家認為每個人都應該閱讀的12本書的榜單。

《指環王》(The Lord of the Rings)

作者:J·R·R·托爾金(J.R.R. Tolkien)

馬斯克在南非長大,小時候身材矮小、愛耍嘴皮子的他有一個外號:麝鼠。

《紐約客》雜誌2009年報道說,「在孤單寂寞中,他讀了很多奇幻和科幻小說。」

那些書籍,尤其是J·R·R·托爾金的《指環王》系列,塑造了馬斯克對於未來自己的看法。

「在我讀過的書中,主角……總覺得有責任拯救世界。」他告訴《紐約客》。

《銀河系漫遊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作者:道格拉斯·亞當斯(Douglas Adams)

在這本帶有喜劇色彩的科幻小說中,一台超級計算機找到了生命意義的「答案」:42。

十幾歲時在南非讀到的這本書深刻地影響了馬斯克的思維方式。事實上,他對《銀河系漫遊指南》非常痴迷,以至於今年2月把自己的特斯拉Roadster跑車發射到太空時,他在汽車中控顯示屏打上了「Don"t Panic!」(別慌!)的字樣,這是對小說早期版本封面的致敬。

在2015年的一次訪談中被問及最喜歡哪本科幻小說中的宇宙飛船時,馬斯克答曰:「我得說,是《銀河系漫遊指南》中那艘由無限非概率引擎驅動的飛船。」

《富蘭克林傳》(Benjamin Franklin: An American Life)

作者:沃爾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

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是美國國父之一,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發明家,馬斯克曾多次表示他是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富蘭克林通過那次著名的風箏實驗,成為最早證明閃電是電的人之一,並由此發明了避雷針。此外,他還發明了集近視鏡和老花鏡於一體的雙光眼鏡。

在這本富蘭克林傳記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企業家。」馬斯克在接受致力於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非營利組織Foundation採訪時說,「他是一位企業家,他在年輕時孤身一人離家出走,從無到有白手起家。」

「富蘭克林真是了不起。」馬斯克補充道。

《結構:為什麼東西不會倒塌呢》(Structures: Or Why Things Don"t Fall Down)

作者:J·E·戈登(J.E. Gordon)

馬斯克在創立SpaceX之前是學編程的,但他後來自學了火箭科學的基礎知識。

《結構:為什麼東西不會倒塌呢》就是曾經幫到他的書之一,這是英國材料科學家J·E·戈登寫作的關於結構工程的通俗讀物。

馬斯克在接受南加州廣播電台KCRW採訪時表示:「如果你想要關於結構設計的初級讀本,那它真的非常非常好。」

由於對火箭力學非常感興趣,馬斯克深度參與了SpaceX公司獵鷹重型火箭的規劃和設計。在SpaceX,除了擔任首席執行官,他還兼任首席設計師。

「我最終成為首席工程師或首席設計師的原因並不是我想去做,而是因為我招不到人;優秀的人才都不願來,」馬斯克曾在接受採訪時這樣表示。

《點火:液體火箭推進劑的非正式歷史》(Ignition: An Informal History of Liquid Rocket Propellants)

作者:約翰·克拉克(John D. Clark)

馬斯克說,在他學習和掌握複雜學科的過程中,《點火》這本書為他理解火箭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約翰·克拉克是一位美國化學家,他在上世紀60、70年代積極投身於火箭燃料的研發工作。這本書講述了該領域的發展歷程,並解釋了其中的科學原理。

在開發SpaceX的獵鷹重型火箭系統時,馬斯克把書中總結的經驗教訓銘記於心。SpaceX使用低溫冷卻的RP-1(一種用於噴氣機的航空煤油)和液態氧來調配發射火箭所使用的燃料。

《超級智能》(Superintelligence: Paths, Dangers, Strategies)

作者:尼克·博斯特羅姆(Nick Bostrom)

馬斯克曾多次就人工智慧失控的危險發出警告。

「我們需要對人工智慧非常謹慎,」他在2014年發推說,並補充道,它「可能比核武器更加危險」。

在關於人工智慧的紀錄片《你信任這台電腦嗎》(Do You Trust This Computer)中,馬斯克說,人工智慧可以用來創造一個「永生不死的獨裁者,而我們將永遠無法逃脫它的控制」。

他還補充說:「遠超任何人類的數字超級智能正迅速朝我們走來,我認為這一點非常明顯。」

馬斯克表示,要搞清楚為什麼這些風險如此可怕,尼克·博斯特羅姆的《超級智能》值得一讀,這本書大膽地探討了這樣一件事:如果計算機智能超越了人類智能,那將會有什麼後果?

《我們最後的發明》(Our Final Invention)

作者:詹姆斯·巴拉特(James Barrat)

《我們最後的發明》對人工智慧的危險性發出了更多的警告,馬斯克曾在2014年的一則推文中稱這本書「值得一讀」。

作者巴拉特認真研究了人工智慧的潛在未來,並對利弊進行了權衡。

巴拉特在個人網站上說,這本書至少有一部分是「關於人工智慧的災難性缺陷,是谷歌、蘋果、IBM和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永遠不會告訴你的東西。」

馬斯克對此表示認同。

他在一部關於人工智慧的紀錄片中說:「人工智慧不一定是因為邪惡而毀滅人類,如果人工智慧有一個要實現的目標,而人類恰好擋在路上,它就會不假思索地消滅人類,不帶惡意。」

《基地》三部曲(Foundation)

作者: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除了《指環王》系列之外,馬斯克早年痴迷的科幻和奇幻小說中還有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

《基地》講述了銀河帝國衰亡的故事,這個虛構的帝國由銀河系中數百萬個有人類定居的星球組成。

書中的故事可能對馬斯克的職業生涯軌跡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在2013年接受採訪時這樣說:

「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文明的發展是一個周期過程。我們可以在距今很遠的文明中看到這一點,先是巴比倫文明和蘇美爾文明,然後是埃及文明、羅馬文明和中華文明。」

「我們現在顯然處在一個上行周期當中,但願能夠一直如此。但情況可能發生變化,我們可能遇到一系列事件,導致技術水平出現倒退。」

「考慮到這是45億年來人類第一次有機會到地球之外繁衍生命,看起來我們在窗口打開時採取行動是明智的,不要指望這個窗口會打開很長時間。」

《嚴厲的月亮》(The Moon Is a Harsh Mistress)

作者:羅伯特·海因萊因(Robert Heinlein)

這部屢獲殊榮的科幻小說於1966年出版,書中描繪了不遠未來的反烏托邦圖景,這種生動形象的幻想世界滿足了馬斯克活躍的想像力。

在這本書中,一些人類被從地球驅逐到了月球,他們在那裡建立了一個自由的社會。

在2076年,一群叛亂分子——包括一台名叫「邁克」(Mike)的超級計算機和一位獨臂計算機技術員——領導了月球殖民地反對地球統治者的革命。

在2014年麻省理工學院舉行的一場研討會上,馬斯克說,這本書是海因萊因最好的作品。

《生命3.0:人工智慧時代的人類》(Life 3.0: Being Human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作者:馬克斯·泰格馬克(Max Tegmark)

如果說這份書單存在一個主題的話,那就是馬斯克真的很關注探索人工智慧的未來。

在《生命3.0》這本書中,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馬克斯·泰格馬克討論了如何讓人工智慧一直造福人類生活,以及如何確保技術進步與人類的未來目標步調一致。

在馬斯克推薦的書籍中,這是少數探討如何應對人工智慧為善而非作惡可能性的書之一。

《販賣疑惑的商人》(Merchants of Doubt)

作者:內奧米?奧雷斯克斯(Naomi Oreskes)、埃里克·康韋(Erik M. Conway)

《販賣疑惑的商人》由兩位科學史學家合著而成,基於它的紀錄片現在也已經製作完成。

兩位作者認為,跟政治和行業存在牽連的科學家掩蓋了一系列涉及公共健康問題的事實,比如煙草、殺蟲劑使用以及臭氧層空洞。

馬斯克曾在2013年的一場會議上推薦過這本書,他後來又在一則推文中引用了書中的關鍵論點,並稱否認吸煙引發癌症的跟否認氣候變化危險性的是同一群人。

《愛因斯坦傳》(Einstein: His Life and Universe)

作者:沃爾特·艾薩克森

馬斯克是沃爾特·艾薩克森傳記作品的忠實粉絲。

在2012年的一次採訪中,馬斯克推薦了艾薩克森撰寫的愛因斯坦傳記,後者在科學和人類歷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記。

這本傳記以愛因斯坦的私人信件為基礎,記錄了他如何從一個年輕、沮喪的專利局公務員成長為諾貝爾獎得主的人生歷程。

這樣的故事很可能讓馬斯克受到鼓舞。

翻譯:何無魚

審校:李莉

編輯:漫倩

來源:Business Insider

造就,劇院式演講,發現創造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造就 的精彩文章:

除了霍金,科技界還在2018年痛失這些大咖
你想要一個「定製款嬰兒」嗎?

TAG:造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