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張扣扣一審判決死刑,如果他生活在古代,這樣做是英雄還是罪犯

張扣扣一審判決死刑,如果他生活在古代,這樣做是英雄還是罪犯

張扣扣一審判決死刑,如果他生活在古代,這樣做是英雄還是罪犯

聽江湖新聞,說江湖故事,探尋江湖的歷史,尋覓歷史的江湖,就來江湖不曉生。張扣扣案件最近又被推到了風口浪尖,成為了大家都在關注的事情。法庭對張扣扣進行了審判,一審判決為死刑。在判決之後,他立即就申請了上訴,非常多的人都在關注這樣的案件,希望能夠最終得到一個讓人滿意的結果。下面小編簡短描述一下張扣扣案件的過程:張扣扣13歲的時候,目睹了母親被王家人打死,忍辱負重二十年之後,仇恨爆發,張扣扣手刃王家三個壯丁,殺完人後便去自首,也因此引起了社會的巨大反響。

對於一個殺人犯,人們並不會太關注他,因為他會受到法律的懲罰。而他不僅是一個殺人犯,還是一個孝子,他為母復仇等待20年,讓人深思。對於張扣扣事件的判定,眾說紛紜,其中主流意見就是法不容情,為母復仇值得同情,但是殺人該死,這是法律。在眾多評論中,就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即,如果張扣扣出生在古代,做了這樣的事,就是一個大英雄之類。這也就是筆者這次主要討論的話題了,如果他出生在古代,做了這樣的事,是英雄還是罪犯?

本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態度,筆者例舉了不同朝代的孝子,方便讓大家全面了解一下古代的判斷方式。

在晉朝以前,不論是三國時期,還是漢朝時期,乃至更早,社會糾紛的法律都並不完善。那個時候的道德作為主要的是非衡量標準,不論是什麼事,都要先符合道德,再符合法律。所以在那個時候,如果張扣扣為母復仇,可能會成為英雄,因為他代表了大部分人的道義。

與之相對應的人物是桓溫。再公元328年,桓溫的父親再蘇峻之亂中被叛軍韓晃殺害,這個謀殺的過程中,當地涇縣的縣令江播也參與了謀劃。當時的桓溫只有區區十五歲,不能報仇只能隱忍,天天枕頭下面放著刀,以淚洗面。

在公元331年,江播去世,桓溫假裝自己是來弔喪了,混入江家,仇殺了江播的兒子江彪,為父報仇。此後這件事不僅沒有給他帶來絲毫的負面影響,反而成為快意恩仇的美談。少年桓溫也因此名揚天下,還被晉明帝看中成了駙馬,最後官至大將軍,讓人唏噓。

當然,法律在進步,道德挾持法律的事件在逐步減少。如果張扣扣在隋朝的話,那麼是要判死刑的,只不過皇帝可以給他法外施恩。與之對應的人物是王頒。王頒是大將軍王僧辯的次子,當初,王僧辯與陳霸先都是梁元帝的大臣,在梁元帝被俘之後,陳霸先與王僧辯決裂,王僧辯被殺。此時王頒入周,立志要為父親報仇。

後隋文帝派遣楊廣討伐陳國,王頒請軍,親自率領數百人和陳軍進行了搏鬥,在陳滅亡之後,他沒有找到陳霸先的後人陳叔寶,於是就找到了陳霸先的陵墓,命人掘墓鞭屍,挫骨揚灰。此事中,王頒雖沒殺人,但是他挖掘皇陵,這個罪名可比殺人重太多了,甚至會影響投降的陳軍叛變。

王頒想事已至此,大仇得報,就自己綁著自己去請罪。楊廣一時不知如何定奪,就上交給隋文帝。隋文帝思索很久之後,決定法外開恩,王頒也因此被赦免,他的事迹還寫入了《隋書·孝義傳》。

如果是明清時期,那就難說了,那個時候的法律已經比較完善了,如果是擅自仇殺,那麼司法部門是有權自己做決定的,皇帝也沒有理由去干涉。如果張扣扣在那個年代,基本上是死路一條了。為什麼說基本上呢?因為還有一些案例比較特殊。

在明萬曆年間有一縣令,叫做王仰,在當地算是一個大勢力。家裡面有三個家丁,狗仗人勢,到處欺負人,王仰本想懲治他們,結果還沒動手,被家丁發現了,家丁先下手為強把縣令給毒殺了,然後收拾一番之後逃逸了。

王仰之子王廷在調查中得知殺父兇手是那三個家丁,於是安排人把他們抓住,在他們認罪之後,將其斬首。斬首過後,王延去衙門自首,當時新任的縣令無法決斷,最終上批到皇帝那裡,萬曆在知曉事情緣由之後,特批聖旨:「真孝子,可傳後。」王廷因此免於一死,這也源於那三個家丁犯罪證據確鑿,而且前科不斷,情節惡劣,最終還認罪伏法。

現如今,社會法律已經非常完善了,是屬於一個法治社會了。雖然張扣扣面對的是殺母之仇,但他沒有權利去進行仇殺,他只能通過法律途徑去解決。因為如今的社會早已不是封建王朝,同態復仇不適用於現在的任何人,因為這不利於社會的穩定。張扣扣的案件判決結果也給我們了一個警示,法不容情!我們同情張扣扣遭遇,但並不會為他的死感到不公,因為他在決定揮刀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這樣的結果,不是嗎?因為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故稱江湖不曉生,歡迎留言討論,謝謝觀看。文章為原作者內容,圖片內容源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小知君 的精彩文章:

四萬人進野人山一萬人出來,唯一倖存女兵:山裡東西比日軍更恐怖
在抗日戰爭中,要想戰勝日本軍隊,中國軍隊應該出動多少倍的兵力

TAG:歷史小知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