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最全面詳細的脊柱腰段解剖圖,值得收藏!

最全面詳細的脊柱腰段解剖圖,值得收藏!

一、腰椎的形態結構

椎骨的形態結構

腰椎的形態結構 上面觀

腰椎的形態結構 前面觀

腰椎的形態結構 後面觀

第三腰椎(正中矢面)

第五腰椎(正中矢面)

腰椎側面觀

第三腰椎CT圖

腰椎的椎弓根

椎弓根:伸向後外。

椎上切跡:較小,其矢徑自腰1向下逐漸變小。

椎下切跡:較大,其矢徑差異不大。

在腰椎側位X線上,根據椎上切跡矢徑的大小,可大致估計側隱窩的寬窄,但其數值略大。

腰椎的關節突

上關節突:由椎弓根發出,關節面向內。

下關節突:由椎弓根與椎弓板結合發出,關節面向外。

峽部:腰椎上、下關節突間部。如此部斷裂,稱峽部不連。

關節突面的方位:為矢狀位,但向下逐漸變為斜位,至第5腰椎幾乎呈冠狀位。

關節突面的傾斜度(與矢狀面的夾角):

右側 左側

上關節面 48.2 49.6

下關節面 46.6 49.7

腰椎的橫突

組成:在發生上由肋部和橫突部癒合而成,其前部為肋部。

橫突由椎弓根與椎弓板匯合處向外突出。第5腰椎橫突由椎弓根與椎體連接處發出。

長度:第3腰椎橫突最長,其次為第2、4腰椎橫突,第5腰椎橫突最短。

附著的肌肉:相鄰橫突之間為橫突肌,橫突尖端與棘突之間為橫突棘肌,橫突前側有腰大肌和腰方肌,橫突背側有豎脊肌,第2腰椎前有膈肌。

乳突:為上關節後緣的卵圓形隆起。

副突:為橫突根部的下側的小結節。

乳副突間溝(57.0%)、如副突間切跡(34.6%)、如副突間孔或管(8.4%);

二、腰段椎管

腰椎椎孔的形狀

椎管:中央椎管和側椎管(側隱窩)

腰段的椎管

前界:為椎體、椎間盤和前縱韌帶;

後界:為椎弓板、棘突基底和黃韌帶;

兩側界:為椎弓根和椎間孔;

後外側界:為關節突關節。

椎管分為中央椎管(為硬膜囊佔據的部位)和側椎管(為神經根通道的神經根部分)。

盤黃間隙

腰1為4.7mm

腰2為3.4mm

腰3為2.5mm

腰4為1.9mm

腰5為2.5mm

在椎間管內口較小,下位腰椎尤為顯著,幾乎將內口下部封閉。

椎間管

界壁:前為椎體後面及椎間盤,後為黃韌帶和椎間關節,上下分別為椎上、下切跡。

內口:多呈卵圓形,少數呈腎形,三角形或鑰匙眼形。

外口:多呈鑰匙眼形,少數呈三角形

前縱韌帶

分為三層,即淺層越過3~4個椎體,中層越過2~3個椎體,深層越過1~2個椎體。

借纖維束緊密附著於各椎體邊緣,與椎體疏鬆相連。

後縱韌帶

上起樞椎,與覆膜延續;下達骶骨。

寬窄不齊,不能完全遮蓋椎體的後部和椎間盤。

深層纖維為齒狀,與椎體疏鬆相連,其間隔以靜脈叢。

在胸部較腰部寬而強

後縱韌帶骨化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 it udinal Lingament,OPLL)

CT與MRI顯示,腰椎OPLL的厚度差距較大,所造成的狹窄程度並不完全與臨床癥狀平行。如有的厚度達到16mm,椎管如同細月牙形,使椎管前後徑小於10mm,但癥狀不嚴重,而有的OPLL較薄但癥狀明顯。

根據後縱韌帶骨化(O)椎管矢徑(A)及椎管橫徑(S)可測定頸椎椎管狹窄率,在矢狀面為O/AX100。在橫切面為O/SX100。

在下部頸椎椎管,若後縱韌帶骨化厚度超過椎管矢徑30%以上時,多出現脊髓壓迫癥狀。

在腰椎,後縱韌帶骨化厚度超過椎管矢徑的30%以上出現神經壓迫癥狀作為手術的參考標準。

黃韌帶:正常厚度2~4mm,由上向下逐漸增加。除椎間孔和後方正中線的小裂隙(有小靜脈通過,並有脂肪填充)外,幾乎充滿整個椎弓間隙。

關節突關節(椎間關節)和黃韌帶

黃韌帶

由薄而堅韌的黃色彈性纖維構成。

在上附著於上一椎板下緣的前面,向外至同一椎骨的下關節突的根部,直至橫突根部;

在下附著於下一椎板上緣的後面及上關節突前的關節囊;彼此呈疊瓦狀排列。

屈曲時,可使相鄰椎弓板稍分開,黃韌帶緊張;過伸時可稍縮短,但不皺摺突入椎管。

外傷或其他原因,黃韌帶變厚(可達8~16mm)為纖維組織,失去正常柔軟並能摺疊,可引起椎管狹窄及神經根的壓迫癥狀,通常易發生在第4、5腰椎椎弓板之間。

橫突間韌帶

分為內、外兩部,內側部作腱弓排列保護脊神經後支血管。

厚度:由上向下逐漸增厚。

在上腰椎橫突間隙外側部發育不良,為薄的筋膜層;在下兩個腰椎橫突間隙,參與構成骼腰韌帶;在腰5與骶1間,為骼腰韌帶的腰骶部。

腰椎間盤

椎間盤

上、下軟骨板:大小和形態與上下相連的椎體相當;可承受壓力,防止椎體因壓力發生吸收,病在繩頭壓下水分可擴散至無血管的纖維環。

纖維環:為呈同心層排列的纖維組織,與上下軟骨板和前後縱韌帶緊密項鏈。各層纖維的方向彼此交錯(30度~60度),並借粘合質項鏈。其前部及外側部較厚部約寬一倍(頸椎纖維環後部較前部厚);後部窄,層次少,纖維近平行;最內層纖維與髓核的細胞間基質相融合,無明顯界限。

髓核: 為富有彈韌性的半流體的膠狀物質(85%的水份和退化的脊索殘餘),其密度隨年齡增加而增大(纖維變粗)。一般位於纖維環的中部偏後(頸椎椎間盤的髓核躲 在中部稍前)。其形狀由周圍的纖維環及上下軟骨板所固定,約佔椎間盤切面的50~60%,但可隨外界的壓力改變其位置及形狀。

椎間盤的血液供應

胎兒時期和幼兒:有起自背內側椎體動脈的軸向椎間盤動脈,臨近脊索。

發生中椎間盤:有北側、腹側和軸向椎間盤動脈供應,並在透明軟骨板區內互相吻合。

成人椎間盤:幾乎完全無血管,僅纖維環周圍有小血管傳入,其硬要主要靠近椎體內血管經軟骨板彌散而來。

退行性的椎間盤有血管浸潤現象。

脊神經的脊膜支

竇椎神經(脊膜支)

組成:由腦脊根(起自脊神經或脊神經節)和交感根(起自後交通支或脊神經節)組成,

纖維成分:感覺纖維(傳導痛覺和本體感覺)和交感纖維。

行程:經椎間孔返回椎管,向上圍繞椎弓根基底,行向椎管前面中線。

分布:發支至後縱韌帶、骨膜、硬膜外間隙的血管及硬脊膜,並發支至椎間盤,但是否進入纖維環尚存在不同意見。脊膜支受刺激時可引起腰部及股後肌群反射性痙攣及腰腿痛。

切斷脊膜支可使椎間盤、後縱韌帶、硬脊膜的本體感覺喪失。

腰神經後支

在橫突間肌的內側分為內、外側支。

內側支在靠近關節突處分布於多裂肌。

外側支支配骶棘肌。

上3個腰神經後支的外側支,在骶棘肌外側緣穿背闊肌的腱膜,跨髂嵴後份,分布於臀部皮膚,又稱臀上皮神經。

文章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中華中醫藥學會繼教部

二〇一九年三月-六月針刀培訓計劃如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針刀醫學分會 的精彩文章:

針刀治療頸部、肩部、腰椎、膝、坐骨神經放射疼痛關節

TAG:針刀醫學分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