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全新歷史彩色復原照!再現中國近代史真貌!

全新歷史彩色復原照!再現中國近代史真貌!

1876年,左宗棠。

1894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圖為高家窯南丘上,成堆戰死的屍體。

1895年2月22日,威海衛港西北岸黃土崖炮台的二門大炮。日軍攻陷威海衛城後,對劉公島的北洋水師進行水陸夾攻。

1895年5月6日,原隸屬北洋艦隊的「鎮遠號」,當時有東亞第一堅艦之稱,被日軍擄獲後,運往大連旅順進行整修。

1896年6月,李鴻章出訪德國期間,到弗里德里希斯魯莊園拜訪俾斯麥。

1896年8月28日,李鴻章抵達紐約,繼續他在甲午戰敗後的環球訪問。

1896年9月5日至9月13日,李鴻章到達加拿大考察。圖為清政府駐外官員,在溫哥華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碼頭等待李鴻章到來。

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以保護各國使館、教堂及洋人之名,可以肆無忌憚地處決義和團拳匪。

從「蕞爾小國」而來的日軍參加八國聯軍,成為侵華列強之一,共同斬殺義和團。

1900年9月,清廷將一切戰亂都歸罪義和團,開始清剿各地殘餘的義和團。

1900年6月23日,英國《Black and White》關於中國皇室的報道,標題為《中國的危機:光緒,現在中國的皇帝,只是個孩子》。圖中騎在馬背上的是光緒皇帝。

1900年9月1日,英國《Black and White》關於庚子事變的圖文報道,標題為《李鴻章最近的一張肖像》。

1900年6月23日,英國《Black and White》關於中國皇室的報道,圖中是醇親王,也即道光帝的兒子。

1904年,愛新覺羅?溥倫,率清政府代表團,出席美國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

1904年,孫中山先生被美國舊金山移民局拘留時的檔案照。

1904年8月,日俄戰爭爆發。日軍第三軍炮轟旅順市,被炸的民宅冒出熊熊濃煙。

1905年,日俄戰爭中營口的中國巡捕,僅能負責維持地方秩序。

1905年,天津近郊的中國百姓。

1907年,袁世凱卸職返鄉,正在暢享閑雲野鶴。左邊是袁世凱,右邊是其兄長袁世廉。

1910年,大清皇家禁衛軍首領訪問奧匈帝國。前排右一是良弼,左四是載濤,時任陸軍大臣,年僅21歲。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漢口的革命軍使用三英寸火炮,在艱困的環境中與南下的北洋軍作戰。

1911年11月,北洋軍佔領漢口、漢陽,第一軍總統馮國璋火燒漢口,歷時3天3夜,一座老城淪為廢墟。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身穿軍裝攝於南京。

1912年2月15日,孫中山先生率領南京臨時政府文武官員,至南京明孝陵謁祭明太祖,念及「日月重光,河山再造,光復大義,昭示來茲」。

1913年2月22日,前清隆裕太后病逝,終年46歲。前朝走卒袁世凱下令全國下半旗致哀3天、文武官員穿孝服27天。圖中坐者為隆裕。

1914年3月,孫中山先生與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夫婦合照,此時距「二次革命」失敗已逾半年。兩個月後,臨時約法遭到罷廢,袁世凱新時代開啟。

1915年,孫中山先生在日本東京拍攝的肖像照,由著名影師荻屋堅藏所制。

1915年,民賊袁世凱公然籌備帝制,12月12日,宣布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圖為御用文人楊度。

梁啟超,清末時曾經為進入體制而大倡君憲,民國肇造後擁護袁氏,終因目睹獨夫之倒行逆施,憤然撰文痛批帝制派。

1919年6月3日,北洋政府出動北京軍警逮捕在街頭宣傳、示威的學生,引起社會各階層不滿,圖為月間參加遊行的北京基督教青年會學生。

1922年,陳炯明叛變北伐,孫中山先生登永豐艦避難,次年8月14日,孫中山先生重登永豐艦,與海軍官兵合影留念。

1923年10月20日,孫中山先生在廣州歡迎基督教團體全國青年聯合會,並發表演說《國民要以人格救國》,期間與北美基督教青年會東亞巡迴幹事的舍伍德·艾迪在廣州大元帥府合影。

1924年4月,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大元帥府辦公室書寫《國民政府建國大綱》。

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先生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上,向黃埔一期500多名師生髮表一個多小時的演說。

當天開學典禮結束後,孫中山先生與蘇聯顧問鮑羅廷等人一同步出校門。

晚年的孫中山先生,拍攝日期不詳。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時30分,孫中山先生因患肝癌逝世,享年59歲,臨終前念念不忘「和平、奮鬥、救中國」。4月,孫中山先生的靈柩暫厝於北京香山碧雲寺,圖為祭堂外的輓聯。

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就職,同時在廣州東校場舉行北伐誓師典禮,揭示北伐宗旨。

蔣中正就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標準照。

就職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中正。

1929年3月,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蔣中正在南京湯山。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蔣中正與張學良連袂出席在上海舉行的陸空聯合閱兵。

1937年,為發動淞滬會戰,全副德式裝備的中央教導師接受校閱,準備奔赴前線與日軍精銳部隊作戰。

一名裝備了德械的國軍戰士。

1937年10月,日軍陷北平、天津之後,續入忻口、娘子關,再沿同浦鐵路和正太鐵路夾攻山西省會太原。圖為國軍赴前線作戰,太原市民前來車站送行。

同月,兩名國軍士兵在太原外圍據點以機槍向日機射擊。太原會戰延續至11月初,北方的秋天蕭瑟,但中國軍民抗戰意志高昂。

1938年1月15日,英國《倫敦新聞畫報》報導南京保衛戰所用的封面。城牆上遍布彈痕,城門也被炸出一個洞,陣亡的中國軍人和中華門上「誓復國讎」的標語出現在一起,顯得格外壯烈。

1939年10月,台灣正處於日據之下,台灣少年來到浙江金華進行操練,組成「台灣少年團」,令人刮目相看。

1939年12月,國軍在崑崙關戰役中獲勝,正在展示繳獲的日軍軍旗。

1941、42年間的飛虎隊成員,都帶有「血幅」(Blood chit)綢布,上書:「來華助戰洋人,軍民一體救護」,憑它能在迷路、迫降、跳傘等情況下得到中國軍民的幫助。

1943年11月25日,中美英三國首腦在開羅會議,期間在開羅的米納飯店外合影。

1944年,拍攝於貴州省貴陽附近的「遠征軍娃娃兵」,也可能是被軍隊收容的難童。

1945年,士兵在給汽車掛上美國和中國國旗,標明自己屬於滇緬公路的供應車隊。

1945年8月21日,蕭毅肅將軍下令日軍代表今井武夫投降,圖為芷江受降現場。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美國密蘇里艦向同盟國投降簽字,次日重慶舉行大規模的勝利遊行,共有四萬多人參加,熱鬧非凡。

1945年8月24日,蔣中正在總統官邸簽署《聯合國宣言》的批准書,標誌中國正式成為聯合國的一員、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尤列:手刻「民國國璽」
悠小魚說書 第七十八篇 海源閣第三代 楊保彝藏書印 印蛻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