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過去一年裡,那些被誤解的網紅建築和網紅建築師

過去一年裡,那些被誤解的網紅建築和網紅建築師


「網紅建築」這個詞出來也有一段時間了。

經過這兩年的發酵,大家對網路爆款建築趨之若鶩,但卻對「網紅建築師」這個標籤不屑一顧。現在你說誰是「網紅建築師」,無論在何種場合,都是挖苦。

那麼這個現象就非常奇怪了:「網紅」是好詞,「建築師」是好詞,為啥「網紅建築師」就不是好詞?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對「網紅建築師」進行更加精確的定義。因為這個隊伍里至少有兩類人:「娛樂化建築偶像」和「網紅建築打造者」,也分「賣人設」和「賣作品」兩個路數。

目前大家都叫網紅建築師,但內核則完全不同。 


大家真正看不上的

是賣人設的娛樂化建築偶像,因為他們紅就意味著「垃圾設計也能紅」「娛樂逆襲也能紅」「往行業里注水也能紅」。

不過鑒別他們也非常簡單:1.拍不拍寫真;2.有沒有腦殘粉;3.有沒有公關團隊。

三條同時滿足則必是「娛樂化建築偶像」無疑。但這裡不能舉例,原因你懂的。

而「網紅建築」及其打造者可以被視為一個世界性的話題的中國版本。

在國外,靠 「作品關注度」來提升城市關注度的例子早已有之,畢爾巴鄂博物館,瓦爾斯溫泉浴場,漢堡歌劇院,樂高之家,甚?至東方明珠電視塔都是這樣的案例。

只不過國外傳統媒體極其發達,作品傳播不像中國這樣依賴互聯網,國外明星建築師的社會地位和知名度遠遠高於國內,因此明星建築師就可以擔任「打造者」。

國內外民眾對信息的辨析能力不同,國內外輿論引導技術不同,這導致國外很難形成國內如此集中的流量節點,所以國外不僅沒有微博熱搜,也很難形成以小時為單位的爆炸式竄紅(如果說有,也只有Youtube上屈指可數的爆款MV)。

所有這些差異導致除了「哈爾濱大劇院」「龍美術館」等極少數作品跟國外同類項目比較接近以外,以「孤獨圖書館」為代表的絕大多數「網紅建築」作品因為具備了影視傳播中的部分特質,因此發展成了一種中國特色的建築現象。

「網紅建築」現象在國外的源頭可以追溯到1997年建成的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



這?我們就可以舉例了,北京和上海是「網紅建築」的重鎮,北京有「孤獨圖書館」「船長之家」的設計師董功,「夢露大廈」「哈爾濱歌劇院」的設計師馬岩松,上海有「鍾書閣」「八分園」的設計師俞挺,「最美蒙古包」「粟上海」的設計師張海翱。





 魚龍混雜的明星建築師 

明星建築師里其實也有很多類型:比如有確實靠作品說話的「實力派建築師」,有先做人後做事從?而被栽培的「五講四美建築師」,有依仗政治資源獲取重大項目的「政客建築師」,有熱衷於引進國外設計潮流的「海淘建築師」,

有專門迎合國外學術口味的「學術碰瓷建築師」,有抓住某種劍走偏鋒類型項目猛做的「機會主義建築師」,有靠顏值風度吃飯的「人設建築師」,

有挾洋人以自重的「買辦建築師」,有不太關心項目但非常熱衷於當老闆的「土創建築師」,還有已經過氣但還始終不願退休的「老幹部建築師」。

這裡面每個類型都可以展開,但目前所有人都被粗略的包裹在一個 「明星建築師」的框架內,共同成為被消費的對象。 


/王澍和陸文宇,中國最重要的明星建築師組合之一 


由於文化所限,國內的明星建築師不可能具備國外同行的影響力(如果真說有,也就只有MAD一家),因此這裡更準確的說法是「小有名氣的建築師工作者」。

但是無論叫什麼,如今專業界抬高明星建築師,貶低網紅建築師的輿論場實則非常無聊,因為這就像「直男癌」與「女權患者」的爭吵一樣沒有建設性意義。 


 甲方需要網紅建築 

大到影視園,小到奶茶店,是個甲方就希望自己投資的項目能成網紅,這樣光宣傳費就不知道能省多少。

但畢竟不是所有甲方都像潘石屹一樣請得起國際一線大師(自帶高逼流量),也不是所有甲方都像馬寅一樣推的出「孤獨圖書館」和《丹行道》(打造高逼流量),更不是所有甲方都像李慶一樣拉得來明星,做得出《漂亮的房子》(盤活高逼流量)。 

大多數甲方就那麼一點錢,投個小店,投個民宿,誰不希望自己的項目變成「小資打卡聖地」?

想想從前,新店開張時請個明星來剪綵,舞個獅子,或者請個二人轉。新店開張後登個廣告,搞個酬賓活動,或者發優惠卷。

但是自從「網紅建築」出現後,作品和傳播就合二為一了,因為網紅建築策劃人的工作範圍就包括:項目建成後就來個「一條」或者「今日頭條」,弄點兒十萬加百萬加。或者請個網紅拍「抖音」,做幾期網路節目,再不行還可以買微博熱搜。

總之,在「很想紅」這件事上,甲方和網紅建築打造者是絕對的利益共同體。     

但如果找其他建築師呢?

甲方嫌設計院「土」大家可以理解,如果找個有追求的小明星建築師呢(熟人介紹的那種)?

我們無法憑空對溝通過程,設計結果做出任何預測。但是甲方在這裡要考慮一個給乙方多大自由度的問題:如果您尊重並信任設計師的創作,那雙方都舒服,大家做一個求同存異的夢。

如果您其實欣賞不來所謂很有想法的設計,控制欲又比較強,並且擔心設計師騙了您的血汗錢,那就得認真考慮一下要不要找私心重的建築師了。

別等到項目建成後,哪天不小心翻開了《xx學報》,發現設計師講的故事跟當初完全不一樣: 

什麼空間的熱力學分布?當初不是說好這樣容易管理的嗎?莫非排布中還暗藏玄機? 

什麼材料的表現性與真實性?花旗松小模版不是說好,可以拆下來繼續當地板用,然後比較省錢的嗎? 

什麼結構表現主義?當初不是說這麼做最合理的嗎?表現了還能合理嗎?



什麼當代地域主義?當初不是說這麼做宛若天成嗎?難不成說用這麼鄉土的材料,你想的其實是在國外紅一把? 

說到這,筆者並不是想以誅心的方式挑撥建築師與甲?方的關係,而是希望甲方明白:購買設計服務是一種很難有準確預期的投資。除了經濟成本,時間成本,機會成本外,還有一個最容易被忽視的信任成本。

相對找人打造「精品建築」,找人打造「網紅建築」是一種成本更低的選擇。尤其是信任成本,因為他們追求的那些東西都擺在明面兒上,你完全知道他們想要什麼。 


 政府需要網紅建築 

如果說以往地方政府的審美還是在模仿中央,追求紀念性和莊嚴,那麼現在地?方政府有充足的意願去展示一種更加親民的審美。

關於這點,哈爾濱大劇院的時代意義再怎麼描述都不為過,因為它成功的展示了一種官民共賞的審美取向。

我想當初地方政府也沒預料到,這個建築會這麼受老百姓喜愛,並且成了哈爾濱一張最美的名片。 


/哈爾濱大劇院



但這種「幾院幾館幾中心」的大型省市政府工程畢竟不是天天都有,上海青浦區的先鋒建築實踐貌似除了比「一城九鎮」更健康一點,也沒在上海以外產生更明顯的示範性作用,而當今每個區政府面對最實際的問題就是各類城市環境整治以及便民工程。

在這麼具體的設計任務上,政府與其找一個什麼建設部認證的設計大師,不如找一個專門研究城市改造的團隊(上海計劃,北京計劃)。

與其找一個Séverin Song這樣的洋涇浜設計師,不如找一個了解當地風貌的本土設計師。

與其找一個想讓政府砸錢自己出作品的小明星建築師,不如找一個專業迎合大眾的親民建築師。

與其每年找個園藝公司把街道擺滿花,不如找個景觀設計團隊認真設計一下。與其自己搞一個城市百日美化運動,不如支持一個民間的城市設計節。 


/2017城事設計節 改造



一言以蔽之,在這種一磚一瓦一花一草的具體城市建設中,基層政府的思維方式,用人方式,操作模式都要與時俱進。

否則不管你是魔都還是帝都,前段時間丑哭網友的上海徐匯區「一路一帶」街道一定會再次出現。

因為這背後不是一個審美土不土的問題,而是基層政府無法把握大眾審美取向的問題。

既然如此,就一定要有?一個基於「專業與信任」的委託機制,無論這個機制是管理思維的城市風貌委員會,還是執行思維的找專業策劃設計團隊。 



/這條景觀道土到:讓全國人民不敢相信這是上海,讓上海人民不敢相信這是徐匯



好的案例其實也不少,光是過去的一兩年就有上海長寧區的「愚園路行動」「美好新華」,深圳玉田村的「美好玉田」,深圳市的「雙年展」,以及北京市的「白塔寺再生計劃」,還有多方參與的「遇見夏木塘」。


/2018城事設計節



所有這些「官民合辦」的城市更新行動都有 「網紅建築」打造者的參與,他們從策划到售後的全方位服務讓政府從策劃,組織和宣傳的工作中抽身,以實際行動配合政府的「簡政放權」。 

目前網紅建築打造者已經深度介入策劃領域,張海翱作為總導演的夏木塘紀錄片便是最新一例。 


上海浦東新區打造的「望江驛」屬於另一種政府主導的情況。

在這個案例中,政府已經很明確的想要在沿江安排22個便民中心,其中包括休息,Wifi,飲水,自動售賣,雨傘,充電,甚?至還有急救功能。政府還在後續進一步打造了「望江驛遇見」這樣的文化活動。

建築師在這裡只需要做好份內之職,即在一至兩個月內造好高顏值的殼子。從最後的建成效果來看,建築師和施工團隊優秀的完成了任務。 


但對於這種「政府深度介入」的模式:如果這設計做的不好了,像徐匯最丑街道一樣被大伙兒罵了個狗血噴頭可咋辦?政府要不要為設計品質甚至產品質量背書?顯然是最好不要,但通過什麼方式將職責下放,目前並沒有特別成型的做法,尤其是在快速建設的大背景下。 


 社會美育需要網紅建築 

在整個社會範圍內討論美育問題過於複雜,那我們不妨把目光聚焦於一些小社會上,比如大學校園。

以上海高校為例,在同濟大學這樣有著悠久設計傳統的校園裡,設計文化和美育基本不是問題,校園裡充滿設計感。但在復旦和交大這樣大家都不知道學校?還有設計學院的地方,設計文化和美育是最基本的問題。 


/同濟大學校園內有諸多充滿設計感的角落



我並不是說復旦交?大師?生不懂美,但在眾多由領導審美所主導的校園環境?里,廣大師?生對於「設計?文化」的直接理解,恐怕就來自於校園內外的「網紅書店」「網紅咖啡館」「網紅畫廊」。

無論大家有何微詞,在設計文化傳播的層面,目前並沒有比「網紅建築」更好的媒介。 


/上海交通大學內的網紅建築:晨曦書店



畢竟,廣大師生不可能一開始就能欣賞甚至聽過「清水混凝土」,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明白除了「高低錯落」「白牆黑瓦」「高樓大廈」「古色古香」「現代時尚」外,城市裡還可以有很多不一樣的優秀建築,更加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肌理」和「城市空間」才是歐洲老城最耐人尋味的部分,並不是那麼幾個尖頂或雕塑。

正因任務如此艱巨,所以在傳播設計文化這個事情上,沒人會反對網紅建築的創作者們懷有一種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復旦大學外的「網紅麵館」雖有復旦小食堂之稱,但要傳播設計文化還要再努把力



//

在網紅建築產生的這幾年時間裡,關於網紅建築的爭論就僅僅停留在專業內,也就是「設計品質」「傳播方式」「話語權力」這樣的專業技術層面。

但是作為建築活動的主導因素——甲方,卻一直被置於討論之外。

到了2018,在網紅建築作為「頂級甲方獨得之秘」已經是既成事實的情況下,請問還有誰能夠否認——網紅建築在本質上是一種適應網路時代的,更加綜合性,更加節約成本,和具有更大確定性的設計服務模式。

所以網紅建築是否應當被接納根本不取決於建築專業之內,而在於資本方是否認知並且接納。 

另外 2018 年的建築師格局又有了新動向:「明星與網紅」「北京與上海」「海歸與本土」 「新咖與老咖」也大有合流之趨勢。看看《丹行道》拍攝的這 12 位建築師,就有一種「安能辨我是雄雌」之感。

這可能因為優秀就是硬道理,因為中華大地英雄不問出處,因為設計這個東西確實是老天賞飯無規可循,也可能因為流量確實是不挑人,如果真要打造,讓紅的更紅,說不定是更穩妥的選擇。 

本文

授權轉自AssBook設計食堂


(ID:assbookgroup)

??


你也許還想看,點擊圖片查閱





2018年度盤點|我們的人在城市,我們的心去鄉村





 幫淺子點個「好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夜美學 的精彩文章:

日本永續設計教父來了,但真正在復興碧山的是他們……
我們為深陷「慣性日常」的年輕人,準備了一場口香糖冒險

TAG:一夜美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