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AI新世界:誰將是未來的領跑者?

AI新世界:誰將是未來的領跑者?

前不久,創新工場CEO李開復的新書《AI·未來》(AI Superpowers: China, Silicon Valley, New World Order)在全球同步發售,並在《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等新書暢銷榜上名列前茅。在書中,李開復探討了今年人們熱議的人工智慧話題,分析了中美兩國各自的發展優勢,並展望了人工智慧時代的新世界。2018年11月16日,美國《外交事務》雜誌刊發了該書的書評,原題為《超越人工智慧軍備競賽》(Beyond the AI Arms Race)。

原文 :《人工智慧時代的新世界》

趙紀萍/編譯

圖片 |網路

人們普遍認為,中美之間正在展開一場人工智慧領域的軍備競賽。2016年之前,用谷歌搜索「人工智慧軍備競賽」只有不到30個查詢結果,而且只有少數文章提到這個詞。今天,幾乎每周都有一篇關於這個主題的文章被添加到LexisNexis資料庫;在谷歌上搜索這個詞,點擊量超過5萬次。一些人甚至警告,人工智慧領域將會出現新的冷戰。在這些討論中,有一個突出的問題,即中國在人工智慧技術領域是否已經或即將超越美國?關於中美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競爭,中國裔美國投資專家、人工智慧專家李開復在其新作《AI·未來》中做了深入的探討。

人工智慧與全球秩序

《AI·未來》分三個部分展開,每一部分都關注一個核心問題。第一部分談到了中國的技術領域——李開復在創辦創新工場前曾領導中國微軟亞洲研究院和谷歌中國——他最有資格談論這一話題。他追述了該行業的發展歷程,從最初試圖複製西方技術和商業模式的「模仿者」模式,到目前激烈的競爭和創新模式。相比之下,矽谷就顯得乏善可陳了。在書中,李開復詳細地描繪了中國的科技巨頭——例如「淘寶網」——如何在競爭中挫敗了eBay等老牌外國競爭對手。

李開復認為,中國科技公司成功的核心原因在於他們願意接觸真實的世界。相比於矽谷乾淨利落的數字平台,中國的科技公司更喜歡混亂的縱向整合。通過縱向整合,從設計、生產到銷售的一切環節都由一家公司控制。這一點可以通過比較中國的大眾點評網和美國的點評網站Yelp得知。中國的大眾點評網開始時只是一個點評網站,後來很快發展成為一個集信息服務、快遞服務和交易服務於一體的平台。相比之下,美國的Yelp網開始時主要依賴餐廳自己的基礎設施提供送餐服務,後來卻只專註於點評業務。這種差異性從某種程度上是文化差異,卻也是由需求決定的: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做得不如美國好,因此中國企業為了阻止競爭對手不得不投入巨資建設讓對手難以複製的實體基礎設施。相比之下,美國人的知識產權法以及美國人從文化上對抄襲的厭惡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往往使矽谷公司能夠「憑著一個創意或者一次幸運突破而一帆風順」,從而導致自滿。

在書的第二部分,李開復指出人工智慧時代中美將成為無可爭議的雙雄。在第三部分,他闡述了人工智慧的社會經濟影響。這一部分充滿了遠見卓識。有人認為人工智慧的經濟影響就像諸如蒸汽機和電力的通用技術一樣,這些技術使以前的高技能工作轉變為低技能工作,從而為大量低技能工人創造了新的就業就會。李開復對這種觀點提出了異議。他認為,信息技術總的發展趨勢是通過減少高技能工人對其他輔助工具的依賴性提高工人的生產率——例如,電子郵件和文字處理器已經取代了電話和打字機,對秘書的需求正在減少。李開復認為,關於人工智慧經濟影響的「技術偏見」將導致大量中、低技能工人無法為經濟發展做出有成效的貢獻。人工智慧革命比以往的技術革命來得更快,主要是因為軟體可以被迅速複製並在世界各地傳播。李開復預測,美國40%到50%的工作將在未來幾十年內實現自動化,這可能會使失業率增加20%到25%左右。

人工智慧與過去許多技術的不同之處還在於它的自然壟斷傾向:一家公司擁有的用戶越多,它能獲得的數據就越多,從而能夠開發出更好的產品,進而吸引更多的用戶。李開復指出,這種壟斷傾向將會加劇國內和國際的不平等:國內不平等是由於超級巨星公司的崛起往往會降低勞動力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份額;國際不平等是由於大部分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和資源都集中在中國和美國。李開復認為,廣泛的失業和日益擴大的不平等所造成的巨大的社會混亂和政治混亂是人工智慧所帶來的主要威脅。

人工智慧霸權爭奪賽

李開復對於中國技術行業以及人工智慧經濟社會影響的分析都非常出色。但書中關於中美爭奪人工智慧霸主的部分內容受到了更多關注。李開復認為中國在人工智慧的大多數領域具有具大優勢。這一部分也是人們希望他能夠進一步論述的部分——無論就論點來說,還是就它所遺漏的內容而言。在李開復看來,中國特殊的潛力包括「豐富的數據資源、大量的企業家、大量的人工智慧科學家以及友好的政策環境。」李開復還分析了有助於發揮這些潛能的趨勢。

首先,人工智慧已經從「發明的年代」步入「實幹的年代」。正如李開復所指出的,「人工智慧研究中許多艱澀抽象的工作已經完成了。」他聲稱,人工智慧最近的進展幾乎完全依賴於「深度學習」這項重大技術突破。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廣泛應用,人工智慧時代進入了「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實幹時代。這有益於中國,使其在基礎研究方面的劣勢變得不那麼重要,同時還能發揮其潛能——即中國數量龐大的優秀工程師以及其企業家精神。李開復認為今天人工智慧的進步是一個單一技術突破的產物。然而,他的看法絕不是一個共識,而且他對此也幾乎沒做什麼解釋。事實上,深度學習的概念基礎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奠定了,後來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實現這些概念的新方法。換句話說,深度學習並不是一次性的突破,而是由一系列中小型創新不斷推動而向前發展的,這些創新一直持續到今天。

其次,人工智慧從「專業技術時代」轉向 「數據時代」,這是有益於中國的第二個趨勢。李開復承認美國擁有比中國更多的精英研究人員,但他也指出,在當今,實際數據比頂尖人才更為重要。這是「因為一旦計算能力和工程人才達到一定的閾值,數據的數量才是決定演算法整體性能和準確性的決定性因素。」而中國所掌握的數據量遠遠多於美國,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中國的互聯網用戶數比美國和歐洲用戶數相加之和還要多。然而,數據的重要性以及中國企業如何利用它們所能獲得的數據,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世界頂級人工智慧專家安德魯早就指出,「數據的功能被誇大了」。微信的母公司騰訊的內部人士透露,由於官僚主義和技術壁壘的綜合影響,該公司難以整合利用公司不同部門收集到的數據流。

的確,在某些領域,中國企業是很難被超越的,例如在預測中國消費者對哪類新聞故事感興趣等方面。但是,這些具體的優勢能否幫助中國在其決策者經常談論的領域——比如人工智慧對軍事力量平衡的影響——取得進展,目前尚不清楚。或許因為李開復新書的關注點是商業產品和服務,所以他對這些問題基本保持了沉默。

警惕惡性競爭導致零和思維

中國國家已經投入數十億美元進行半導體和機器人等領域的研發。李開復認為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技術實用主義」,儘管存在效率低下的問題,但卻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當然,李開復的分析也並非是一邊倒的。例如,他指出由於美國的企業文化和更加標準化的數據實踐,美國在很多人工智慧商用領域具有決定性的優勢,而且美國公司在自動駕駛汽車領域具有相當大的領先優勢。但是,李似乎更急於反擊那些低估中國人工智慧發展水平的人,以致於顯得是他自己高估了中國人工智慧的發展水平。

此外,李開復清楚地意識到,不斷升級的人工智慧軍備競賽將會引發惡性競爭。他認為這會導致零和思維模式,而零和思維模式會破壞發展並削弱中美兩國互惠共贏的能力。然而,這些觀點在整部書中佔得份額太小,而且出現的順序太過靠後。書中有很大的篇幅集中於對地緣政治競爭的預測。考慮到這本書的標題和整體的基調,這一點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李開復對激烈的人工智慧軍備競賽發出的警告是正確的。可以肯定的是,在利用人工智慧獲取更多的利益方面,美國還有很多事情應該去做,比如資助基礎研究、採取措施打擊非法技術轉讓以及制定支持性的監管措施。然而,全面回歸冷戰思維將會帶來很多重大的風險,這不僅無益於維護國家安全,反而會損害國家安全。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39期第7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鄧曉芒:現代藝術中的美究竟是什麼?
人類:因知識理論而改變!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