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127.文殊獨選耳根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127.文殊獨選耳根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文殊獨選耳根

宣化上人 講述

L3獨選耳根(分二)

M1備彰門妙 M2詳示修巧 M1分四

N1根隨方利 N2法以人勝 N3示法真實 N4顯行當根

今N1

【 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體 清凈在音聞

欲取三摩提 實以聞中入】

文殊菩薩說到這個地方,把前邊諸聖所證的境界都說完了,所以才說我今白世尊:我現在對佛講,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佛現在出現這「堪忍」的世界,娑婆世界這一方真正教化眾生的方法,在這個清凈的音聞──「反聞聞自性」這個法門。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想要得到定力的話,實實在在地,以「反聞聞自性」這種的功夫,是最妙、最好了!

N2法以人勝(分二)

O1略贊自利 O2廣顯利他

今O1

【 離苦得解脫 良哉觀世音】

O2廣顯利他

【 於恆沙劫中 入微塵佛國 得大自在力 無畏施眾生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寧 出世獲常住】

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離苦」,也就是得解脫;得解脫,也就是離苦了。又能離開苦,又能得到解脫,好得很哪!觀世音菩薩這個法門,真好得很哪!

怎麼說「良哉觀世音」呢?因為觀世音菩薩於恆沙劫中,入微塵佛國:在好像恆河沙那麼多數目、那麼多劫裡邊,他到微塵那麼多的佛國裡邊去。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他得這個大自在的神力,以無畏的這種的神力施予一切眾生。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這位觀世音菩薩,他真是微妙到極點。他這種清凈的梵音,猶如海潮那麼樣子,依時而發。救世悉安寧:他救度這個世界,令一切的眾生都得到安寧。出世獲常住:若是出世者,也令他得到常住的這種覺、常住不壞的這種自在神力。

N3示法真實(分三)

O1圓真實 O2通真實 O3常真實

今O1

【 我今啟如來 如觀音所說

譬如人靜居 十方俱擊鼓 十處一時聞 此則圓真實】

我今啟如來:我現在啟稟佛世尊。如觀音所說:好像觀音所說他這種圓通的境界,譬如人靜居,十方俱擊鼓:就有一個比方。什麼比方呢?譬如人在一個靜的地方居住著,其他十方同時擊著鼓。十處一時聞,此則圓真實:雖然十處擊鼓,但是這一個人他同時可以聞到這十方擊鼓的聲音,這是一個圓的真實性。

O2通真實

【 目非觀障外 口鼻亦復然 身以合方知 心念紛無緒

隔垣聽音響 遐邇俱可聞 五根所不齊 是則通真實】

目非觀障外:「目」,就是眼目。這個目力,不是說的佛眼,也不是說的慧眼,也不是說的法眼,也不是說的天眼,也不是說五眼那個肉眼;這個眼,就是我們普通這個肉眼。這個肉眼「非觀障外」,它僅僅能觀看沒有障礙以內的東西;有障礙的東西,它就看不過去了。好像我們在這個房子裡邊,把窗門都關上了,掛上窗戶帘子,外邊的東西就看不見了。那麼我們這個最親切的肉眼,隔著一層皮,皮裡邊的東西就看不見了,我們身體裡邊的東西也看不見了。普通凡夫的肉眼是這樣,若聖人的這種眼睛呢?那就不同了!因為現在說這個眼睛,只是說凡夫的肉眼,不是說得到五眼六通的那個眼;所以不能以開五眼的眼來比。那麼甚至於隔著一張紙也看不見了,這就是「目非觀障外」,只能觀障礙以內的東西;尤其看前不能看後、看左不能看右,這目也不是圓通。

口鼻亦復然:這口和鼻也就像眼睛一樣。「口」,就是舌。鼻子呼吸氣中間斷的地方,它就沒有覺;舌嘗味,要有味道的時候才知道味,沒有味的時候就無所覺了。身以合方知:這個身體,以和塵的境界合起來,才能有所感觸,也是不圓滿的。心念紛無緒:這個心念也是紛紛然,沒有一種頭緒,也不是圓通。

隔垣聽音響,遐邇俱可聞:這個耳根隔著個牆,外邊有什麼音聲也能聽得見;這耳根遠、近的聲音都可以聞見。「遐」,就是遠的地方;「邇」,就是近的地方。五根所不齊,是則通真實:這個眼、耳、鼻、舌、身、意,除了耳根而外,其餘的五根都沒有耳根這麼圓滿、這麼圓融無礙。所以說「五根所不齊」,都不能和它並駕齊驅,就是不能和它來比較的。這個就屬於一種通的真實,其餘的五根就都沒有這樣的通真實。

O3常真實

【 音聲性動靜 聞中為有無 無聲號無聞 非實聞無性

聲無即無滅 聲有亦非生 生滅二圓離 是則常真實

縱令在夢想 不為不思無 覺觀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

音聲性動靜:音聲有動、有靜,有有聲音的時候、沒有聲音的時候。有聲音的時候,這是有動了;沒有聲音,這是靜了。聞中為有無:這個「聞」,聞這個聲音靜、聞那個聲音動;聞這個有聲音、那個無聲音。無聲號無聞,非實聞無性:「無聲」雖然說是名號叫「無聞」,但是這個「聞性」也沒有生、也沒有滅,並不是生滅的;所以並不是實實在在的這個「聞」沒有一個聞性了。

聲無即無滅,聲有亦非生:這個聲沒有了,聞性沒有滅;聲有了,聞性也沒有生。生滅二圓離,是則常真實:生、滅這兩種都沒有了,都圓融而離開這個生滅性了,所以這就是無生滅性而常住不變的一種「聞」的真實。

不論聲有、聲無、聲生、聲滅,聞性不斷,一般人已經明白了。可是這個聞性,就在夢中也是常在的,也不會斷滅的,所以才說,縱令在夢想:縱然就在夢裡邊。好像有一個人睡覺睡得很實,很重睡的,有人捶石和舂米,他這兒聽著,說是打鼓和撞鐘,他說:「這個鐘、鼓,好像木石聲一樣。」這證明,在夢中這個聞性也都存在的。不為不思無:它不是像意念,不想,它就沒有了;不思,它就沒有意念了。覺觀出思惟,身心不能及:這種聞性的覺觀超出思惟,這身、心比不上耳根這個聞性。

【編注】恭錄自《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講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楞嚴咒專弘平台 的精彩文章:

114.出煩惱家、出三界家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我一念〈楞嚴咒〉就能吃全素了天地靈文救世界

TAG:楞嚴咒專弘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