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梗阻導管的臨床應用
腸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ileus)指腸內容物在腸道中通過受阻,是急腹症的代表性疾病,可因多種因素引起,但60%由粘連引起。起病初,梗阻腸段先有解剖和功能性改變,繼則發生體液和電解質的丟失、腸壁循環障礙、壞死和繼發感染,最後可致毒血症、休克、死亡。當然,如能及時診斷、積極治療大多能逆轉病情的發展,以致治癒。因此,對於腸梗阻,重要的是早期確診和治療。
腸梗阻的主要病理生理改變為膨脹體液和電解質的丟失,以及感染和毒血症。這些改變的嚴重程度視梗阻部位的高低、梗阻時間的長短、以及腸壁有無血液供應障礙而不同。因此,一旦確診為腸梗阻,實施胃腸減壓是針對腸梗阻所必要的急救處置措施。
小腸梗阻的基礎療法包括:胃腸減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失衡、防治感染和中毒以及採用手術或中醫中藥、生植物油、針刺、穴位注射等非手術以解除梗阻。但是小腸梗阻的傳統療法弊端眾多,包括:
1) 普通的胃腸減壓管由於長度較短,只在胃腔內進行吸引,所以只能吸引胃內積存液體和胃液,而對於小腸內瀦留的液、氣體,尤其是低位小腸內的瀦留物不能直接進行吸引,因此位置稍低的小腸梗阻,單純胃管減壓,無法到達梗阻的部位,不能很好地吸引出瀦留的食物和氣體,從而不能解決梗阻;也就無法進行有效地腸內減壓,造成梗阻近端的腸管高度膨脹,梗阻近端的腸管粘膜充血、水腫,難以通暢。所以腸梗阻的緩解率較低。同時高度膨脹的腸管存在腸粘膜屏障的破壞,腸管壁呈現嚴重的缺血狀態,極易造成細菌移位,以至發生腸源性內毒素血症等,造成不能阻斷的惡性循環,加重對機體的損害。
2) 傳統保守療法治療周期長,而手術治療容易造成再次粘連形成梗阻;
3) 無法判斷梗阻的具體部位;
4) 無法判斷是否存在完全性梗阻。
為了解決這些治療上的難點,小腸梗阻的腸梗阻導管療法在治療上的特點在於:
1) 直接在腸梗阻的上部進行減壓,利於吸引瀦留的食物和氣體,從而有助於解決梗阻。
2) 可通過腸導管注入中藥、生植物油等,直接作用於梗阻的上部,利於解決梗阻。
3) 與傳統療法相比,有治療周期短,見效快,創傷小等特點。
4) 即使是完全梗阻,腸梗阻導管減壓治療後,可減輕梗阻以上的小腸的擴張和水腫,減少術中的污染,並利於行粘連松解和手術吻合,也利於行腹腔鏡等手術。
5) 對於粘連嚴重和反覆粘連的腸梗阻,不僅可利用腸導管在術前進行減壓,還可在術中進行腸排列,避免術後梗阻複發。
6) 通過腹部平片,腸梗阻導管可以有助於判斷梗阻的具體部位,為手術解決梗阻提供方便條件。
7) 通過向腸梗阻導管注射造影劑,有助於判斷是否為完全梗阻,有利於早期判斷是否應行手術治療,從而減少腸壞死等併發症。


※腸道也可以造血!
※運動防治骨質疏鬆症很有效—李茜教授科普講座(26)
TAG:顧建文教授醫學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