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兩個漢奸,千百年來被口誅筆伐,但後人說:他們是民族功臣!

這兩個漢奸,千百年來被口誅筆伐,但後人說:他們是民族功臣!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滿清入關剿滅李自成建立清朝統治,一個嶄新的時代來臨,清乾隆時期,朝廷受命編纂《清史列傳·貳臣傳》,其中記載了眾多反出明朝投靠清軍陣營,這些人在《貳臣傳》都得了都定性評價,總計有120多位,其中有兩人爭議不斷。

一個是祖大壽,一個是洪承疇,兩人都是明末大將,因為一些原因在人民眼中,這兩人都是背叛國家的「漢奸」,如今卻出現了不同的看法。

首先我們要知道古人對於民族的看法與現在不同,歸根結底,無論是漢人還是滿人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再來看看國家的定義,漢人建立的統治可以稱為國家,那麼滿清建立的政權就不是「中國」了嗎?

這樣兩個人,在當時被百姓唾棄,後來被史書口誅筆伐,但後代卻有人認為,他們是民族功臣,因為他們緩解了民族矛盾,減少了百姓的傷亡,而且滿漢不分家,對中國而言,並無差別。

不過明史清修,現在很多人想要研究明朝歷史,許多材料都是滿人著成,例如明太祖朱元璋的畫像,印象中都是尖耳猴腮的醜陋形象,不過也有的文獻中朱元璋的相貌並非如此,可見清朝在編纂明史的時候,或多或少都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再來看看當時人們是如何看待這兩人的?

崇禎十五年,洪承疇駐守邊關,聽聞朝廷援軍趕來,馬上派出5000多人藉助夜色襲擊,戰敗之後,清軍勢如破竹,沒多久松山淪陷,洪承疇被俘,緊接著錦州守將祖大壽投降,杏山等地相繼落入敵手,錦寧防線全線崩潰。

清朝皇帝入關以後,認為雖然洪承疇投降,給清軍提供了許多便利,有功於朝廷,對於這種行為卻既不贊同,每當國家有難的時候,為了榮華富貴選擇投降新主子,哪裡還有忠義道德可言。

所以乾隆皇帝認為,這些人在關鍵時候沒有選擇忠於國家,在道德上不值得提倡,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自己,清朝也許諾給他們高官厚祿,忠誠度上卻大打折扣,認為這些人不能重用。

乾隆皇帝說:「想當年本朝入關,明朝許多大將沒有絲毫抵抗選擇投降,洪承疇手握兵權而降,祖大壽認為無力抵擋同樣歸順,當時我們急切需要入關,所以才收留了他們,還有一層原因就是彰顯我們是仁義之師,接受他們是為了安撫民心罷了。

不過,今時不同往日,就我而言,如果人們在危難之中都選擇夠苟且偷生,十分怕死,這樣的人有什麼資格成為駐守邊疆的大將呢?即使他們很有才能,但是不忠的污點難以抹去,再次背叛也不是不可能。」

從中可以看出,乾隆認為當初投降過來的明將都不值得重用,雖然他們對大清有功,然而這些背信棄義,不對朝廷小眾的人根本不配為人臣子,希望後來的人可以引以為戒。

乾隆還說道,為了讓人們更好的看清楚明朝降將的所作所為,應該出一本專註記載他們在清朝的事迹,無論是好是壞,一定要如實記載,可以為將來的臣子敲響警鐘。

因此就有了《貳臣傳》,雖然古代國家觀念與今天大不相同,不過我們不能用「賣國」這等侮辱性字眼去評價他們,古人判斷一個人標準就是忠孝仁義,哪怕違背一條也會被視作小人。

從歷史上來看,洪承疇以鎮壓百姓起家,毫無疑問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他在無法挽回局面的情況下選擇投降避免了更多死傷,促使清朝快速統一,避免了無謂犧牲,緩解了民族矛盾。

然而清朝統治者認為,洪承疇雖然立有大功卻不能表揚,一旦嘗到甜頭,所有人都這樣做,豈不是威脅到數千年前就已經確立好的道德準則,一個國家失去了道德維繫註定會滅亡,這種後果統治者無法承受。

處在乾隆的時代這種做法可以說是對的,分析一個歷史人物要從時代背景入手,就像現在許多人替秦檜辯解,是萬萬那不可取的,秦檜是一個背叛朝廷,殺害忠良的小人,這樣的人不足以讓人替他洗白。

現在再來評價秦檜與洪承疇等人,自身的背叛行為就應該受到譴責,如果放任這種風氣,整個社會都將無法維持,例如在一家公司上班,就應該本本分分做好自己的事情,如果對待遇不滿意,大可以選擇與領導溝通或者跳槽,絕對不能帶著商業機密去到對立公司。

因為這樣的人會想會逃避法律制裁,但是在道德層面上應該受到譴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說歷史LS 的精彩文章:

一場推遲了600年「鴻門宴」,死了五個王,一強大王朝宣布滅亡
農民一鋤頭挖出殘破文物,1000塊賤賣,國家追回後成一級國寶

TAG:靜說歷史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