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最累的外科教授,最晚回家的科主任

最累的外科教授,最晚回家的科主任

我從醫生涯中敬仰的大夫

最累的外科教授,最晚回家的科主任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人物小傳】肖建如,上海長征醫院骨科醫院院長、骨腫瘤外科主任。由他領銜研製的「脊柱腫瘤外科關鍵技術的相關研究及臨床應用」研究項目獲得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自2011年以來,肖建如獲評多項上海市級專業技術相關榮譽——2011年被評為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2015年入選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2017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18年當選第四屆「上海市十佳醫生」。

上海長征醫院骨科醫院三樓,有一處別樣的「風景」。骨科醫院院長、骨腫瘤外科主任肖建如教授的辦公室外,巨大的玻璃櫃中擺滿了3D列印的脊柱腫瘤模型,白色的是脊柱、紅色的是血管、綠色的是腫瘤……一份份模型背後是一個個真實案例,也記錄著肖建如在脊柱腫瘤這條道路上的辛勤耕耘。

最累的外科教授,最晚回家的科主任

▲肖建如(左三)指導科室年輕醫生探索脊柱外科領域診治新方法。

脊柱腫瘤治療被稱為世界性難題,外科技術上既要求最大限度切除腫瘤病灶,又要減少對脊髓神經和鄰近大血管、重要器官的損傷,但肖建如卻是出色的解題人。

迄今為止,他帶領團隊已完成萬餘例脊柱腫瘤手術,年均手術例次全球居首,長征醫院骨腫瘤外科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脊柱腫瘤中心。

最累的外科教授,最晚回家的科主任

記者見到肖建如時正值中午,他的辦公室門口擠滿了前來問診或等待入院的患者,他們都是前一天沒掛上專家門診的外地患者。

起初,肖建如的專家門診是限號的。但看到許多慕名前來的外地患者在旅館等待下次就診,他便盡量臨時加號。周一下午一點半開始的專家門診,往往要看到晚上七八點,近百個號源依舊不能滿足患者所需,於是便有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當班護士時常因此「被迫」加班卻也理解,「我們都知道他是長征醫院最累的外科教授之一,每天最晚回家的科主任。」

近年來,隨著社會老齡化與環境污染問題加重,脊柱腫瘤發病率逐年上升。由於脊柱解剖的特殊性及複雜性,脊髓神經橫穿椎管,椎旁毗鄰大血管和重要器官,手術極易造成難以控制的大出血、死亡或脊髓、神經損傷。可患者們都說,「把命交到肖建如手上,放心!」

最累的外科教授,最晚回家的科主任

▲在病床邊,肖建如耐心細緻查問患者病情,確定診治方案。

十年前,安徽患者曉英身患上頸椎巨大腫瘤。瘤體壓迫脊髓,包繞椎動脈,癱瘓在床,被多家醫院下了「死亡判決書」。仔細檢查及溝通後,肖建如毅然將這個年僅20歲的女大學生收治入院。

有人勸肖建如:「這種手術風險太大,何必冒這個險?」肖建如說:「醫生如果過多考慮個人的名利得失,無數病人就會在我們的猶豫和退縮中得不到及時救治,甚至抱憾離世。」

經過詳細的檢查與充分的術前準備,肖建如率領團隊採取國際首創的手術入路與切除方法,艱苦鏖戰七小時,徹底切除了腫瘤病灶。如今,曉英已踏上職場並組建了幸福的家庭。

就這樣,「游弋」在脊柱禁區的肖建如,一步步將脊柱腫瘤總體切除率由原來的40%提高到95%,術後局部複發率明顯降低,惠及千萬患者。

14艱辛探索,「開關手術」終於走出泥潭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當了幾年外科醫生的肖建如一心向更高的目標攀登,順利考取長征醫院骨科研究生,師從我國著名脊柱外科專家趙定麟教授,主攻脊柱脊髓傷病的外科基礎與臨床研究。

「脊柱腫瘤治療是國際醫學界公認的具有挑戰性的臨床難題,當時所有醫生都將其看作是脊柱外科的技術制高點。」肖建如告訴記者,脊柱腫瘤手術曾是「開關手術」,由於術中大出血、解剖結構紊亂不清,很多手術往往做到一半而無法繼續進行,只能「關門」草草結束。

1997年,長征醫院收治了一位特殊病患,青春年少的女孩不幸患上了胸椎巨細胞瘤。肖建如接手前,女孩已動過兩次手術,可由於腫瘤病灶出血多,術中難以徹底切除,病情一直反覆複發。就這樣,女孩五年內動了五次手術,但最終回天乏術,年輕的生命夭折了。肖建如痛下決心,一定要攻克這一國際臨床醫學難題,否則更多病人就會面臨同樣的悲慘命運。

最累的外科教授,最晚回家的科主任

為啃下這塊「硬骨頭」,在簡陋的實驗室里,肖建如忍受著福爾馬林刺鼻的怪味,在屍體標本上反覆解剖研究,探索手術入路的最佳路線和切除方式。他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查閱大量國外文獻,進行脊柱的應用解剖學研究。

「臨床科研是一條艱辛之路,誰能堅持到最後,誰就能最終走出沼澤。」歷經十四年艱難探索,肖建如帶領課題組在脊柱腫瘤治療史上創下多個「世界之最」和「國內第一」:由他主編出版的《脊柱腫瘤外科學》,是國內第一部脊柱腫瘤外科領域的指導性專著;2010年在醫院支持下組建了骨腫瘤外科,這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以脊柱腫瘤外科治療為主要特色的學科,日本、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國家相繼選派醫生前來學習。

今年,肖建如團隊還為十幾位海外患者實施了脊柱腫瘤手術。從跟蹤學習、追趕到如今與歐美同步,甚至在有些領域超過國外,肖建如說,「會有越來越多患者匯聚到中國,這是趨勢。」

病人痊癒後積極生活,是作為醫生的最大成就

走進長征醫院骨科醫院的脊柱腫瘤病房,你會發現這裡的病床較之標準小了三分之一,這樣病房可以多「擠」進一張床。去年,這裡的脊柱腫瘤手術多達1500多台,佔了上海的絕大多數,僅有的52張病床承載著患者的全部希望。

曾有人找到肖建如,「醫生,我願意睡走廊,您能把我收進來嗎?」有時,門診時還能拄拐杖的患者,到住院時只能坐輪椅了。

肖建如很心痛,只能帶領團隊玩命工作,在確保病人平穩的條件下加快床位周轉率,沒日沒夜地手術,「深夜11點以後基本都是肖建如團隊的手術」,成了這幢樓里的日常。

最累的外科教授,最晚回家的科主任

對於骨腫瘤外科來說,一組醫生連續手術十幾個小時是常有的事。不久前組裡的骨腫瘤外科副主任醫師楊興海教授在手術日連續做了四台手術,從早上8點55分直至次日早上7點,洗了把臉,吃了頓早餐,便又開始了新一天的專家門診。

「再晚我也會幫你看完門診才下班,」這是肖建如對病人的承諾,「術前檢查就緒後我們會儘早為你安排手術」,這是肖建如給患者的保證。

對肖建如來說,看到病人痊癒後積極生活,便是作為醫生的最大成就。不過,由於脊柱腫瘤治療費用較高,很多貧困患者因經濟原因不得不中斷治療。為此,肖建如正著手設立脊柱腫瘤慈善基金,在救助貧困患者的同時,加強骨腫瘤的基礎與臨床研究,以期讓更多患者獲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顧建文教授醫學科普 的精彩文章:

《時代周刊》:2018年全球 50 大最佳發明
落枕後不能過度牽引

TAG:顧建文教授醫學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