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我看遍了《紐約時報》118年的月度頭條,發現了關於中國的一個秘密…

我看遍了《紐約時報》118年的月度頭條,發現了關於中國的一個秘密…



《紐約時報》118年的月度頭條,見證了世界格局的變化。



作者:

萊萊


來源:北美留學生日報(ID:collegedaily)



近日,美國pudding網站的編輯Russell Goldenberg,分析了《紐約時報》自1900年以來的月度頭條。

他想知道,這118年中,美國主流媒體究竟如何看待世界?

這次調查,樣本數量高達74.1576萬,而結果也著實有趣:

在21世紀前,美國的主流媒體眼中只有「歐洲」;但在最近幾年,「中國」越來越多地被報道,在2018年,報道頻率甚至達到了歷史巔峰。

如果覺得不夠直觀,請看下面這張圖。

一張圖帶你回顧一個世紀——


圖源:微博@複利刀客

這張圖不僅能夠看清「中國」在世界「朋友圈」中的地位,還能看到,這一百年間,美國人最喜歡看誰的「朋友圈」。

從1900年的「圓明園」到2018年的「白宮」,誰才是這條街上最靚的仔?

1900年,《紐約時報》最喜歡翻誰的「朋友圈」?



1900年的12個月中,《紐約時報》有8個月都在關注英國,一個月是德國,剩下三個月才是中國。

但那三個月是中國歷史上最屈辱的時刻,英法聯軍進入了「圓明園」,「英吉利」在放火,「法蘭西」在搶劫。

世界第三大藝術奇蹟就此消失......



圓明園復原效果圖

開一個腦洞:如果,古人可以享受到發朋友圈的機會,《紐約時報》最喜歡翻誰的朋友圈呢?

估計那時,葉赫那拉氏正準備她的大壽,並沒有心思管什麼「夷敵」。

面對餓殍遍野的大清,慈禧似乎更像是一個「嚶嚶怪」......

而各國政府也並沒有什麼意願,關注這位晚清政府實際掌權者的內心世界

再看看彼時《紐約時報》最喜歡翻的「大英帝國」朋友圈,一天恨不能報道個八遍。

1900年,英國的工業革命早已經結束,穩步邁向資本主義,並且向全世界兜售它的「革命成果」——羊毛紡織產品。

emm......

其實,早在1800年,英國就已經完成了棉紡織業的機械化和動力化。

英國生產的棉布不但舒適暖和,而且價格低廉、外觀精緻,成為歐洲上流社會競相追逐的對象。

英國就此成就其「日不落帝國」的名聲,也難怪《紐約時報》一年有8個月都在盯著英國看。

但即便英國的羊毛製品再舒服、好看,在「天朝」王孫貴胄的眼中,依然不值一提

(民族品牌才是潮牌

看一下當時「外交大臣」李鴻章的穿搭,從款式到色彩搭配,放在今天也是fashion的。

但那時的中國依然固守「祖宗之法」,沉浸在「天朝上國」的夢境中不肯睜眼看一下世界。

一戰、二戰之後,美國稱霸世界



在20世紀剛開始的50年,中國在《紐約時報》中出現的次數極少,那時美國已經有覬覦世界的「野心」。

1914~1919,美國人最關心的就是德國,歐洲正處於一戰的戰火中,民不聊生。

德國實際掌權者魯登道夫早已想代替德皇執政。

而美國卻在遠處養精蓄銳,佔據了世界強國之列。

在魏瑪時代,德國惡性通貨膨脹,整個社會徹底崩潰,紙幣

(馬克)

嚴重縮水。

美國卻趁一戰接了無數物資、軍火訂單,但他既不要德國的馬克,也不要英鎊,而只要黃金。

導致當時全球40%的黃金都集中在紐約的地下,此後再也沒有如此輝煌。時任總統威爾遜也立刻變成了世界大佬。

值得一說的是,一戰後舉行的「巴黎和會」,美國威爾遜總統不惜得罪日本,也要堅持邀請中國代表出席。

當中國再次登上《紐約時報》月度頭條,已經是10年之後——1927年的三月和四月。

當時國共關係破裂,上海灘正處於「白色恐怖」時期,無數共產黨人慘遭殺害,或橫屍街頭、或被秘密處決......

「暗殺教父」戴笠還未成立軍統,手下特務不計其數,特工史上還曾留下「八大金剛」的名號。

而蔣介石早已有「攘外必先安內」的念頭,那時候有大批的「余則成」在兩黨中搖擺不定。

又隔了十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紐約時報》終於不得不正視中國這個」戰場「,再次把中國放到了「頭條」。

1937年8月和9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那是一個民族英雄頻出的時代,家國不幸,寸步難行。

自此以後,中國就再也沒有登上過《紐約時報》的月度頭條,即便是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紐約時報》也沒有放在眼裡。

那時美國都在關注誰?

當然是「老大哥」——蘇聯。

在1965~1973年間,美蘇交惡達到頂峰,《紐約時報》連續幾年的月度頭條都在報道蘇聯。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斯大林時代」的軍備競賽,美蘇雙方砸錢造武器。

到後來,兩個超級大國已經不滿足在地球上比賽。

渴望開始太空上的「神仙打架」......

1969年7月20日,伴隨美國阿波羅11號完成人類第一次登月任務,宇航員是阿姆斯特朗

(Neil Alden Armstrong)

由此,太空競賽達到頂峰。

「軍備競賽」逐漸拖垮了蘇聯經濟,當時蘇聯是靠著壓縮所有別的經濟行業、犧牲具體的經濟單位,來發展武器裝備。

結果就是像《天龍八部》里,鳩摩智用小無相功苦練少林十八絕技一樣,身體逐漸被掏空。

當赫魯曉夫氣急敗壞地在聯合國脫鞋拍桌,想要發展玉米農業時,蘇聯解體的大局已定。

蘇聯衰落後,美國如釋重負,一段時間內無敵是多麼寂寞。

《紐約時報》在1974~1978的月度頭條幾乎再也看不到蘇聯的影子,也沒有哪個國家再被集中報道過,可見那時的美國真的有點飄了。




90年代起,《紐約時報》又在「八卦」些什麼?



轉眼到了當代

(90年代)

,1995年,又是連續三個月,中國成為美國人最關注的頭條。


此時,李登輝上台,台灣地區領導人第一次訪問美國,隨之而來的是第三次台海危機。

李登輝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發表名為「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主題演講,力圖突破外交孤立,和美國綁定在一起。

但中國當時依舊沒有引起《紐約時報》的注意,美國正時刻緊盯日本的動向。

80年代,日本製造業稱霸世界,印著「Made in Japan」的商品遍布全球各個角落。

日本的企業家正躊躇滿志的收購美國公司,索尼花34億美元買下哥倫比亞電影,三菱花14億美元買下洛克菲勒大廈。

當時的日本人看來,全世界都可以明碼標價,沒有鈔票買不來的東西。

但是,好景不長,整個90年代,日本經濟幾乎陷於停滯,年均增長率不足1.5%,被稱為「失去的十年」。

何止是《紐約時報》,當時幾乎所有的媒體都在關注這個瞬間成長起來的帝國,又迅速沒落。

世紀初,《紐約時報》已經放棄衰落的日本,而把目光聚焦在了中東地區。

2003年,美國以搜繳「生化武器」為名,繞開聯合國,發動了長達將近十年的伊拉克戰爭,直到2011年撤軍,美軍也沒找到所謂的「生化武器」。

而這場戰爭伏延千里,無數孩子流離失所,他們童年的成長全都籠罩著暴力與仇恨,一片灰暗。

這場戰爭,雖然遭到國際輿論的聲討,但那些在戰火中成長的孩子,又有誰為他們發聲?

2008年,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分水嶺——那一年,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同時亞洲也開始爆發金融危機。

但自此,中國成為了美國最關注的國家,沒有之一。

從2008到2018,這十年間,《紐約時報》的月度頭條幾乎都與中國有關。

這十年,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高鐵四通八達,即將進入5G時代,支付寶替代現金支付......

在2018年,《紐約時報》幾乎一整年都在報道中國,毫無疑問,美國的目標已經從歐洲轉向了東方。

當然還有一些「舔狗」——這個時代已經非常不浪漫了,把一些虛假道歉的人叫做「舔狗」。

100年,真的很久嗎?



《紐約時報》118年的月度頭條,見證了世界格局的變化。

這份美國人100年幾乎每天都在看的報紙,一般都報道了美國最重要的敵人和對手:

1900年是英國,一戰是德國,二戰是英德法蘇,冷戰時期是蘇聯,越戰時期是越南。

90年代是日本,世紀初是伊拉克,現在則是中國。

難以想像僅僅一百年的時間,中國從使用的語言到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100年真的很長嗎?


歷史沒有「朋友圈」,


我們此時此刻見證的就是歷史!

◇ 

責任編輯:華妹 微信(misshua2017)

回復 

晚安

 送你一句晚安心語

 —


周刊經授權轉載 | 歡迎分享朋友圈




往期文章精選






發現中華之美,為華人發聲



提供有廣度的知識,有溫度的立場和有深度的思想



看完了,好看順手點一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華人周刊 的精彩文章:

「求求你們,別再往加拿大寄東西了」
林永健的「妹妹」,贏了!

TAG:世界華人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