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2019年,人工智慧要落地,更要小心被「摔死」

2019年,人工智慧要落地,更要小心被「摔死」

可以充分篤定的是,從2019年開始,在科技媒體的選題列表裡,400多年前莎士比亞提出的那個深邃問題:「To B or not To B」,將變得不再是問題,沒人會懷疑,未來十年中國科技的新戰場將向ToB一端轉移。

事實上,不同於美國ToB市場的興旺,中國最大ToB公司或許連最大ToC公司十分之一都不到,儘管很難復盤這種失衡的全貌,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互聯網過去龐大的人口紅利,在無意中「吞噬」了中國ToB巨獸們的崛起路徑。

嗯,過去二十年,中國C端市場完全是一片水草豐美的良田,只需將大洋彼岸的種子撒在這裡,就可以種啥長啥,遍地開花,動輒幾億的活躍流量,澆灌出一大批C端的互聯網新貴,也澆滅了B端巨頭的生長空間。畢竟當一切唾手可得,你很難指望人們去干臟活累活——不過現在,廣袤土地已被過度開墾,資本市場摘完低垂之果,才開始想起要尋找新的疆域,無疑要轉向ToB領域。

而在這片新大陸,生命力最旺盛的一顆種子,就是人工智慧——且不同於互聯網時代的種子更多是舶來品,在中國,由於傳統機構藉助AI實現轉型升級的需求更迫切(比如降低人力和管理成本),論及AI場景的創新方式,中國或許將成為先行者。

不過,人工智慧的種子想要落地生根,先要完成一番去魅過程。而市場凜冬利好的一面,正是用低溫過濾掉了投機者。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AI從業者普遍脫離亢奮狀態,把AI當鎚子到處找釘子的妄人逐漸被市場淘汰。而在2019年,人們更是意識到,環境愈是寒冷,投資AI的天平就愈會向場景傾斜,AI融資門檻已經從最早的demo,後來的產品,轉向如今最現實的客戶訂單,2019年,能在垂直領域找到應用場景的AI企業,將贏得更大生存空間。

然而,相較於上述共識,我今天更想說的是這個:2019年,AI要落地,更要小心被「摔死」。

沒有「大鵬展翅」,只有「方寸之間」

場景如此關鍵,但問題是,AI場景該如何搭建?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要明確一點:產品是連接不同場景之間的唯一中介,人工智慧企業必須擁有強大的產品化能力,為什麼ToB市場很難呈現指數級增長?就像遠望資本創始人程浩所言:「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所有ToB類項目都有實施成本和實施周期,產品化能力好壞,直接決定了實施成本。產品化能力強,可能一個人三天就能完成一個case,產品化能力非常弱,可能三個人干三個月這個項目才能實施好。」

依我之見,衡量產品化能力的唯一心法,就是看它能否短平快地滿足客戶需求,而在AI領域,滿足客戶需求不可能只憑「技術 應用」的簡單匹配,更多是依靠對某個行業垂直流程的瞭然於胸,這也是為什麼如今AI投資者已達成共識:最理想的AI被投者,應該既懂行業又懂技術,前者比後者重要。只有巨頭列陣中以行業縱深度突圍,AI創業才可能出現勝算。

而行業縱深度的其中一個意涵,是指AI落地必須要關注「周邊環境」。當AI企業者深入到一個行業的細枝末節,就會發現包括資源和能力在內的一系列約束條件,真實的落地場景很少允許你大鵬展翅,更多時候需要你落於方寸之間,比如你不可能僅靠演算法突破完成落地,那樣或許會摔得很慘,因為很可能到了行業應用時才發現,數據並不像你想像的那樣充盈。

下一批「三個字母」的小巨頭在哪

理清上述邏輯,也就不難理解「AI場景如何搭建」。事實上,一個AI場景的構建,往往伴隨著五個要素的閉環。

第一當然是業務,目前AI落地最大程度上取決於業務和方案,沒有最具體的業務,場景就不會存在。

第二是數據,數據是支撐起場景的關鍵,也是哈耶克眼中最純粹的「一手知識」,也是人類還原真實世界最值得仰仗的顆粒度,尤其在大數據時代,任何場景都會以數據的形式存儲下來。

第三是行業知識,更像是一種認知遞進關係,數據在經過系統性整理變成信息,信息經過簡潔抽象加工變成知識,現在任何一個行業的知識總量,都在爆炸式增長,任何一個「不足為外人道」,都顯得彌足珍貴,作為影響場景的核心,行業知識也構成了企業之間最難逾越的門檻。

第四是以AI為代表的黑科技,它通常是打破行業均衡,帶來場景質變的最大變數,技術的不斷迭代,督促著場景的不斷躍遷。

第五是決策,也是構建場景的最終目的。

這五要素結合在一起,就可以擁有構建AI使用場景的能力,而在上述理論的提出者——最近風頭正勁的海雲數據看來,藉助於這套場景方法論,他們完全可以把這種「能力」服務賦予用戶。

以他們剛剛發布的圖易7 AI能力服務平台為例,圍繞場景五要素,圖易7能專註於AI場景設計與應用,通過調動一切行業知識和技術資源,幫助行業用戶高效決策。

按照官方敘述,圖易AI能力服務平台依託頂層設計視野與經驗,能在最大程度上發掘不同場景中各異的商業模式與價值空間。聚焦平台層、應用層、場景層能力需求,將有價值的軟體、硬體、數據、演算法變為資源,從而全面構建圖易能力服務資源平台、能力平台、賦能平台,賦能用戶業務場景的自我進化,並基於深度學習、知識圖譜、可視分析等技術,滿足場景創新中對行業知識與能力的需求升級。

而具體到產品邏輯上,按照海雲數據CEO夏耘的說法,圖易7的四大基本特徵,保證了決策效率的躍升:「一是場景應用,圖易7無碼化資源搭建更加快速。二是知識圖譜,一旦擁有知識圖譜平台和相應知識,深度學習與智能應用的效率就會更高,知識圖譜里的快速查找以及知識積累都可以來運作。三是能力定義,通過能力和場景的關聯,使能力積累越來越多,行業場景更豐富和深入。四是賦能服務,通過賦能讓更多人使用,在更多場合下使用,通過賦能服務使得我們以前依賴於人對這些功能和對IT的理解,變成是自動化的智慧能力輸出。」

對於C端用戶,上述描述可能有些晦澀,你可以這麼理解,如同「7」在佛法中的輪迴和圓滿之意,在公安和交通等海雲數據的深耕領域,圖易7是一個重視交付和結果的「行業大熔爐」,將行業知識、數據、技術等一切資源作為助燃方式,放在圖易7里融會貫通,待到熔煉為一體,就會以產品化的方式落地,為行業輸出符合當前所有邊界條件的最佳決策,滿足用戶業務原有場景升級迭變與細分場景創新中的不同能力需求,而這些不同能力需求所產生的新資源,最終又會「回爐」到整個熔爐里,讓它能在今後適應和創造新的場景。

而如今,圖易AI能力服務平台已覆蓋公安、交通、應急管理和數字城市等十大行業,服務全球超過100家行業代表用戶,打造超過500個細分場景應用,同時服務保障了一大批國家級大型項目建設,而在賦能他人的過程中,海雲數據逐漸地褪去「創業公司」的外衣,成為了擁有自己產品護城河的創新型企業。

嗯,從海雲數據的迅猛發展不難發現,ToB這條路雖然漫長而艱難,卻遠非巨頭的專利,雖有些姍姍來遲,但未來幾年,中國終將迎來一個ToB業務爆發的時代。

其實命運自有時間表,科技領域總是這樣,一個新的浪頭打過來,就會扎堆浮現出一批偉大的企業:1998-2000年,互聯網來了,BAT就都來了;2010-2012 年,移動互聯網來了,TMD也就都來了。

如今,在以AI為底座的ToB疆域,對不同垂直行業的改造才剛剛開始,這種改造迸發出的巨大能量,足以將一批深潛于海底的生物推至舞台中央,哪怕它們短期內成為不了鯨鯊,但誰又能說,它們之中不能誕生下一批「三個字母」的小巨頭呢?

最後,對於這些剛剛踏上浪潮之巔的ToB企業,不妨以王興熱愛的一句話作結,2019年,我不祝你們一帆風順,我祝你們乘風破浪。

李北辰/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驅動網 的精彩文章:

美圖手機影像技術再發力 更新「baby模式」開拓母嬰新藍海
華為MateBook 13筆記本成主流輕薄本市場「歲末檔」黑馬

TAG:驅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