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大家胡希恕講傷寒:嘔吐傷胃
守正學堂 守正學堂 2018-12-14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
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湯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傷寒論》
這個極吐下,就是大吐下,用猛峻的葯吐、下的意思。由於這個病本來是太陽病,在十餘日的時候病有陷於里之勢。
所以說過經,就是離開太陽病了,這個病由於極吐,吃了峻烈的吐葯,所以心下老是溫溫欲吐,吐得厲害了胸中也疼,鬱郁微煩,全是頭前那個吃了吐葯之後的那種情況,內煩哪。
這個病一定入內了,這全是由於極吐所致。之所以溫溫欲吐,這個胃逆而不降。它不應該大便溏,所以擱個「大便反溏」;腹微滿,這個大便溏的腹大概也不滿嘛。
要是腹微滿,大便反溏,這是極下所致,就是吃了峻烈的下藥而造成這種情況。
一問病人,果然是「先此時自極吐下者」,在得這個病之前,病人自己極吐極下,就是吃了峻烈的吐下藥,這個大概就是巴豆。巴豆這個葯呀,又能使人吐又能使人下,而且吐下都是相當猛峻。
如果這樣的話,可與調謂承氣湯。這個吐後,胃不和,大概都用調胃承氣湯。為什麼用調胃承氣呢,本來吐後呀,胃氣上逆得厲害,老溫溫欲吐,吃了調胃承氣湯就好。可是不要多吃,這也算是個定法了。
一般這個吐下之後呀,全要吃調胃承氣湯,才能納食,要不然是不行的。如果「不爾者」,如果不是極吐下而成的上面那個證侯呀,這可是柴胡證了,它應該
過經了,它是由表傳於半表半里的情況,那「不可與」調胃承氣湯。就這節來看,「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這都是柴胡證,為什麼咱們不說是柴胡證而說「非柴胡證」呢,就有這一點。
所以說臨床辯證很重要。這個病人老是溫溫欲吐,柴胡證呢是心煩喜嘔,它不是溫溫,這個溫溫,是慍慍,就是煩惱,難過得老想吐。
小柴胡湯證沒有這種情況。由於病人老有溫溫欲吐的情況,參考腹微滿大便溏,所以才知是極吐下所致而不是柴胡湯證。一問果然,那就是與調胃承氣湯。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臨床問病呀得祥細點。如果病人說唉呀我老要吐,又有胸中痛,這都是柴胡證,那馬上用柴胡湯,那不對,得仔細。它這個心煩喜嘔是柴胡證,喜嘔就是好嘔,嘔得頻繁的意思。
那麼它不是溫溫欲吐的情況。所以這個證侯呀,古人的文字也有個障礙,咱們掌握得不好也不行。
溫溫欲吐呀,煩惱得很,什麼也不能吃,所以這個我們吃吐葯.那是什麼也不能吃就象頭前講的,「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飢,口不能食」,三四日好一點,但是也不能吃熱東西,「欲吃冷食」,可是早上吃,晚上也會吐,它三四日,藥力過去了點。
吃吐葯都有這個情況。怎樣治療呢,「與調胃承氣湯」。調理這個胃氣,胃逆而不下,調胃承氣湯呢一方面去熱,一方面使胃氣不上逆。


※學好經方,輕鬆治好孩子咳嗽、腹瀉
※孩子一歲還不會走路,經方調理一個月立馬見效
TAG:小道經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