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家長這3種行為,扼殺了孩子的交往能力

家長這3種行為,扼殺了孩子的交往能力

美國歷史上唯一連任超過兩屆的總統羅斯福曾說過:「在成功的公式中,最重要的一項因素就是能夠與人和睦相處。」

大多數孩子這種與人相處的能力,最初就是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

但很多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在面對朋友或者同學時,表現出了非常嚴重的交往障礙。

家長這3種行為,扼殺了孩子的交往能力

其實,這些問題早就隱藏在日常家庭教育中了。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在潛移默化的環境中形成的,來自家長的一些錯誤行為會影響孩子對人際的感知,甚至是扼殺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1、只在幼兒園裡學開口

很多父母都清楚,培養人際溝通能力,不該只局限在幼兒園,社會才是更廣闊的空間。

但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們又對孩子和別人說話過於謹慎,有的父母還更傾向於自己替孩子說。

比如經常見到一些父母擔心孩子買不到常吃的那種零食,就乾脆自己去幫孩子買、幫孩子付錢。

殊不知在貨架上找東西、付錢這一流程,可以讓孩子有更多開口和尋求幫助的機會,進而使孩子對外界的感知更加具象化。

作為父母,首先要鼓勵孩子敢於自我表達。每個幼兒一開始都是只敢在最熟悉的人面前開口,比如爸爸媽媽等。

但是複雜的社會中有太多不熟悉的人了,學習與不熟悉的人說話可以幫助孩子準確表達自己的訴求,思考對方的語境,從而培養表達、理解、鑒別的能力。

父母能做的,就是鼓勵孩子先在家裡人面前表現自己,說段小故事或唱支歌;漸漸的,當家裡來客人時,可以讓孩子嘗試為大家表演,之後可以帶孩子到小區或朋友家中,與陌生人交談。

家長這3種行為,扼殺了孩子的交往能力

2、堅決劃定孩子的交際範疇

在幼兒園裡,小朋友間時常會因為各種事情產生衝突,甚至是打鬧吵架。小孩子吵架,吵過就忘,但部分父母卻頗為「記仇」。

有的家長會說出「不要再和他玩」或「他欺負你,他是壞人」之類的評價。

事實上,家長這樣做不僅是過度保護,並且人為地給孩子留下印象,把人簡單地分成了「好人」和「壞人」。

粗暴地干預孩子對人的鑒別、判斷會對孩子的人際思考帶來負面影響。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杜絕「笨孩子」,只和「聰明」的孩子交往。

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後能取得成功,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希望他能和日後有大概率成功的小朋友相處,於是要求孩子只和聰明的小朋友一起玩。

這在無形之中給孩子灌輸了一種思想:聰明意味著學習好,不用和那些比自己差的人交往,也不必對他們付出同情心。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劣勢和優勢。即便孩子的朋友在某個方面不如自己的的孩子,但是,總有值得自己的孩子去學習的地方。

家長這3種行為,扼殺了孩子的交往能力

3、杜絕孩子之間的衝突

不少家長害怕孩子間產生衝突,比如一遇上孩子分配玩具不均的事件,往往就息事寧人地說:「不要搶,我再給你買一件。」

家長千萬別做「和事佬」,其實這樣是扼殺了孩子與人交往的一次機會。孩子往往是在衝突中發現原來別的小朋友與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一樣,他還特別希望別人與自己一致。

因此,是自己適應別人,還是讓別人適應自己,用什麼辦法達到相互適應,這些問題激活了孩子的人際交往思維與技能。

就在爭搶玩具的過程中,孩子逐漸領悟到怎麼才能與人溝通,並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孩子所嘗試的方法必然有不成熟之處,而這個時候才需要父母的介入和幫助。

所以,父母的正確做法,就是帶領孩子正視衝突,並積極地想辦法分析和解決衝突,這也是孩子人際交往能力得到提升的「黃金時刻」。

家長這3種行為,扼殺了孩子的交往能力

人際交往是讓孩子適應社會、進入社會的一個重要途徑。孩子只有在與同伴、成人的友好交往過程中,才能儘早學會在平等的基礎上協調各種關係,學習對自己和他人各種心理活動的體察與判斷,例如情緒、願望、意圖等等。

孩子在人際交往的自主思考,能幫助自己採取適宜的方式與他人交往,最終獲得相應的心智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面對孩子媽媽失控的原因,如何讓自己走出失控的情緒?
這屆陪讀老母親真是太太太太太慘了!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