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我和我母校的恩怨情仇

我和我母校的恩怨情仇

92年從平涼地區師範學校畢業已經28年了,在這28年間一共去過母校三次。三次去母校看到的都是巨大的變化,然而,留給我的失落與傷感卻也是一次比一次巨大。

第一次去的具體日子我已經忘了,只記得那是母校從輝煌走入低谷的時期。那個時候的平涼師範和全國所有的中等師範學校一樣就像得了瘟病,大學擴招導致招生困難,辦學已經舉步維艱,隨後大量優秀師資的流失,更是雪上加霜,平涼師範也未曾倖免,為了生存學校已經開始招收初中生,高中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去的母校。當再回到這裡,站在門口遠遠望著那座教學大樓,和寫在它上面的八個大字「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時,還會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畢竟在這裡學生生活了三年,這裡曾記載著我人生最美好三年的青春歲月啊。門衛沒有阻攔,走進大門,一切還那樣熟悉,但又那麼陌生。中路右邊的音樂樓還在,可這時已失去了往日的喧鬧。上學的時候每天都有同學在樓內練習鋼琴,雙休日也不例外,現在卻靜得可怕。中路左邊的兩層曾經住過一年多的宿舍樓已不知何時被拆除,如今已變成了一塊草地。草地中栽著的幾棵雲杉,高維衡老講師帶領我們栽種的兩棵水杉已不見了蹤影。欣賞著這塊新草地我回想起了每到星期天閑得無聊時和幾個室友爬在窗前對過往女生評頭論足的情景。偶爾使個壞,打個口哨,喊上一聲認識的幼師班女生的名字,然後悄悄地躲在窗子後面偷看那路過的女生東張西望四處尋找的情形偷偷發笑。而每當看到那女生髮現自己被人調侃耍笑害羞得滿臉通紅,慌忙逃竄時,幾個調皮的傢伙便將頭伸出窗戶笑了起了,那女生便在身後留下我們一串笑聲,如做錯了事的小孩一樣小跑著離開,我們又是一陣開心的大笑。那些日子好快樂又好遠,又好像離得很近。人是一個複雜的動物,剛才還沉浸在回憶的快樂當中,現在也不知為了什麼,一種難以言狀的傷感和悲傷湧上了心頭。記得那時的我已不想再往前走了,只想再從教學樓外面看看位於第三層西端的我們926班民族班的教室。遺憾的是除了窗戶再什麼也看不見!

據有關資料記載,國立隴東師範學校最早為中國現代伊斯蘭師範學校。前身是上海私立伊斯蘭師範學校,1928年由回族著名大阿訇達浦生、哈德成倡導,並得到回族著名人士馬福祥捐助基金,創辦於上海小桃園清真寺。馬福祥任董事長,達浦生為校長。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8年遷至甘肅省平涼,改名為平涼伊斯蘭師範學校。該校以「培養經漢兼通的開明師資」為目的,所授課程除傳統經堂教育的各門課程外,並設有古漢語、數學、地理、歷史、教育學、政治和體育等課程。1941年改為「國立隴東師範學校」。從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立隴東師範學校和平涼師範女子學校先後併入到1918年建立的平涼師範,改名為平涼地區師範學校。也許是這個原因吧,除專業分類的班級外,當時的平涼師範設有女子班和民族班。平涼師範的興盛是在八十年代,國家為了緩解中小學校師資缺乏的問題,出台政策,從初中畢業生中選招優秀畢業生到中等師範學校,給個幹部身份,城市戶口,學習三年後,回到鄉村學校當老師。初中畢業上中師,在那個時候是初中畢業生跳出「農門」改變命運的最佳選擇。從1980年到2000年,二十多年裡,全國400多萬優秀初中畢業生,考入中等師範學校,成為中師生。當時在全平涼與之級別相當的平涼衛校、平涼農校中,平涼師範穩居龍頭老大的位置,以提前錄取的優先政策,招收著每屆高、中考成績靠前的優秀學生。也就是那個時期造就了平涼師範的輝煌。89年我也有幸初中一畢業以優異的成績被平涼師範錄取,成為幾百萬中師生其中的一員。因為我是少數民族,自然也就分到了民族班。

我和我母校的恩怨情仇

我和我母校的恩怨情仇

回想著母校的歷史,踏著母校的土地,望著那熟悉的教室,我的耳邊彷彿又響起了我們班最愛唱的那首《中華好兒郎》。那時的我們,無論是比賽打了敗仗,還是勝利而歸,只要有一個同學起頭,全班39名同學都會齊聲唱起「中華好兒郎,浩氣鎮乾坤,擎天是棟樑中華好兒郎,中華好兒郎,上下五千載,美名天下揚……」

第一次回訪母校就在這種失落和傷感中結束了行程。

第二次去母校是在2017年的夏天,那時的平涼師範已經升級,由平涼市政府整合平涼市屬四所中等職業學校(平涼工業中專、平涼師範、平涼農校、平涼體校),又一次和其他幾個學校合併,改名為平涼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經東湖公園一路步行,當興高采烈的來到學校門口時,卻吃了閉門羹值班的老師根本不讓進,說裡面還有幾個班的學生上課。

無奈之餘只好站在校門口向里張望,此時的校園已煥然一新,一幢新建的教學樓屹立眼前,樓前水泥澆灌的大路寬闊平整,道路兩旁十幾棵移栽的大樹枝繁葉茂。大樓中間是幾十級台階,台階兩面是兩盞白蓮花般的路燈,和它相對的則是一座旗台,檯子中間矗立著十多米高的不鏽鋼旗杆,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鮮艷的紅旗正在迎風飄揚。現在那座音樂樓也消失的無影無蹤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現代味十足的體育場。「母校」已經變得我一點都不認識了,已經沒有一處是我熟悉的地方。

我和我母校的恩怨情仇

我和我母校的恩怨情仇

正在這時幾個學生從校門裡走了出來,一邊說笑一邊打鬧著,洋溢的青春自信彷彿是當初的我們自己。

1992年十八九歲的我們畢業了,在剛成年的年齡里,我們這些中師生就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便被分配到了各鄉村小學,有的甚至到了偏遠山村,在那裡生根發芽,一人一校,幾十元的微薄工資,動不動還不能按月發放。全國的中師生特別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師生,都有著相同的特殊心路歷程:他們優秀,卻走了一條平凡而清貧的道路。錄取初中畢業生中成績最好的學生讀中師,從事最基礎的教育,對國家的教育來說是一件幸事。是一種國家戰略,是為了一代一代的中國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更是祖國發展的需要。早早地從事到基礎教育事業中來,對每個中師生個人來說,是失落與不公。我也感恩,是她讓我們這些農民的孩生從此改變了命運。我愛我的母校,對她一往情深。

而我現在的「母校」,曾經輝煌過的平涼師範,曾經為共和國的教育事業培養出成千上萬優秀人才的母校如一顆耀眼的流星隕落了,平涼師範也像我們一樣優秀,卻在歷史的長河中過早地完成了她的使命,對她而言也是不公。

這第二次母校之旅,讓我五味雜陳,以至於心情不爽,心生悲傷。這種壞心情如噩夢般在我心頭縈繞了半年之久才漸漸散去。

歲月不饒人,回頭已不輕。人多中年已是物是人非,年輪圈圈。上有老小有小,逃不了為人子女,為人父母的角色,肩上是沉甸甸的家庭責任。事業中,面對前輩,我們自力不足,謀略不高;面對後輩,我們精力有限,創新不夠。中師生,工資不高卻要養一家老少,要評職稱,要提學歷,工作的壓力常常讓我們感到心累,卻又找不到傾訴的對象。

前段時間有位同學在同學群里發了很多上學時的合照,他說他懷念上學的生活了,他這些天正在外面請假修養,他得了抑鬱症。聽到這個消息,看著那些照片我心很痛很痛,想安慰他幾句,可又不知從何說起。

第二天恰巧是星期天,於是我又乘車去了次「母校」,與其說是去,還不如說是看。校門前的312國道,已被隔成了上下分流的單行道,沒法停車,只好隨著車流匆匆地看了幾眼。此時的「母校」平涼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已遷入新校址,舊校址已成了陝西師範大學平涼實驗中學。

平涼師範之殤,也是我們這一代中師生的時代之殤。在壓抑了許久之後,我決定在對往事的回憶中提筆寫下這一點不成熟的文字,將我對母校的「恩怨情仇」抒寫出來,也算是對母校和我們那批中師生逝去的青春的一點紀念。

我和我母校的恩怨情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