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小龍的四小時演講沒有用哪些詞?

張小龍的四小時演講沒有用哪些詞?

文/采銅的創想世界(微信公眾號 CTDT4US)

今天早上一睡醒,一翻朋友圈就被張小龍的四小時演講刷了屏。

張小龍一手締造了微信,被譽為中國最牛的產品經理,早先我對他的演講印象深刻,他雖然沒有心理學背景,但是思考問題很有心理學者的味道。

所以一整個上午我都在研究他的最新演講,我以前是做用戶研究工作的,在用戶體驗部門任職多年,對於怎麼研究「用戶」,算是一把好手,但是讀了這份講稿,依然覺得收穫很多。

不過他說的話,通俗易懂,不需要太多解讀,假設有沒懂的部分,解讀了也不會懂,所以也不用多寫。我關注的,反而是他沒有說的東西。我覺得特別好玩的是,有很多大家都在說的詞,耳朵里聽出老繭的詞,他一個字都沒提。為什麼呢?也許他的詞典里根本沒有這樣的詞,也許有但是他覺得根本不重要。反正,從這些他沒有用的詞中,我看到了值得思考的東西。

所以我把他的講稿(張小龍4小時「拖堂」演講,全面總結微信8年(官方完整版))拷貝到word里,做了下檢索,統計了詞頻,找到了他很多他沒有提到的詞——

思維模型 0次

張小龍沒有談「思維模型」。

底層邏輯 0次

張小龍沒有談「底層邏輯」。

商業模式 0次

張小龍沒有談「商業模式」。

認知升級 0次

張小龍沒有談「認知升級」。

流量池 0次

張小龍沒有談「流量池」

黑天鵝 0次

灰犀牛 0次

張小龍沒有談動物。

大局觀 0次

全局觀 0次

宏觀 0次

張小龍沒有談。

乾貨 0次

張小龍沒有說他說的是「乾貨」。

策略 0次

戰略 0次

張小龍沒有談「策略」和「戰略」,他只說了自己也是用戶,站在用戶的角度應該怎麼想。

復盤 0次

張小龍說的都是自己之前做的事,但是沒有說「復盤」。

焦慮 0次

輕鬆 6次

張小龍不想談論「焦慮」,他說用戶使用他的產品應該是「輕鬆」的。

未來已來 0次

???

打中 0次

擊中 0次

張小龍沒有把用戶當靶子,絞盡腦汁去「打中」他們的「心」,張小龍說微信應該做用戶的朋友。

口碑 0次

微信日活達到10億,但是他沒有談「口碑」。

玩法 0次

打法 0次

???

信心 0次

他沒有說他很有信心。

願景 0次

他沒有張開雙臂,暢想未來。

原理 0次

效應 0次

模型 0次

理論 1次

知識 2次

書本上的理論知識,他幾乎沒有談及。

哲學 0次

同樣,他也沒有談論自己的「哲學」。

套路 1次

唯一一次談到「套路」,是否定式的:

「我們對於用戶的態度上必須是一種善良的態度,而不是一種套路的態度。所以這種善良是一種基於理性之上的善良。如果這是一種非理性上的善良,我認為它是一種愚昧的善良。所以我認為善良本質上是一種能力。」

好的,這麼多我們耳熟能詳的辭彙,他都沒有用到,那麼他站了四個鐘頭,口吐三萬字,到底講了什麼呢?我也做了一個並不完全的統計——

用戶 114次

朋友 105次

時間 43次

希望 37次

……

寫到這裡,我想微笑。

不僅如此,我還有發現了一些有趣的數字:

勇敢 6次

美 9次

善良 12次

真實 18次

……

張小龍喜歡說」慢慢培育「,」慢慢推進「,「慢」出現了四次,」耐心「出現了5次,」堅持「出現了8次。

張小龍說」原動力「說了18次,他把這個詞用來指代」初心「:

」初心,是用熟了的詞,我換一種說話,叫『原動力』。原動力其實應該是內心深處的一種認知和期望,它很強大,以至於可以堅持很久,克服很多困難去達到它。「

我在上一篇文章里,正好也談了「初心」(初心是什麼?),意思與之相似。

微信的原動力是什麼呢?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做一個好的工具,打破信息的不對稱,另一個是「讓創造者體現價值」。

原動力本質上是一種選擇,一種有所為有所為的選擇,它的背後,是一種牢不可破的信念。曾經有記者採訪「壽司之神」小野二郎:「風格是什麼?」宵野二郎答道:「風格就是一個人的信念。」

張小龍堅信產品設計的「上古」原則。這些原則由德國工業設計大師

Dieter Rams(迪特·拉姆斯)所創立。如果你今天購買博朗的產品,能夠觸摸到這些設計原則的靈魂。

底線 4次

原則 16次

他說了這樣的話:

「微信一直在遵循一種好的設計原則,使得我們不會去做很多影響設計美感的事情。」

」因為經歷了太多的產品,以至於從骨子裡知道什麼是好的產品什麼是不好的產品,可能因此能直覺上就遵守一些底線吧。「

遵 6次。

張小龍的思考是從哪裡來的呢,是用戶,是生活,是常識,而不是理論、知識、模型。他強調自己也是用戶,用戶看什麼?用戶想什麼?用戶做什麼?用戶想要的也是自己想要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回到常識,就能做出正確的決定:

看什麼 5次

想什麼 5次

做什麼 10次

他的問題比答案多「

問題 30次

答案 6次

他談用戶是否」願意「比」慾望「多:

願意 10次

慾望 1次

當然他也知道自己的不足:

我們做得不夠好 3次

整個演講只有兩次引用,開頭一次引用Rams的十大原則,結尾一次引用了一句台詞」萬物之中,希望最美「,兩者之間就是講自己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僅此而已。

也許這就是我從張小龍的演講中得到的最重要的答案:

少學一點兒新詞,

多想一會兒常識。

謝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前沿科技 的精彩文章:

英特爾子公司Mobileye宣布與英國地形測量局合作
思科最新報告:到2022年印度智能機用戶數將增至8.29億

TAG:看前沿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