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我從鄉村來,想站上更大的舞台

我從鄉村來,想站上更大的舞台


公號海茫茫,你是不是經常錯過我的小船?



點擊上方藍字「青年文摘」→

點擊右上角「...」→點選「設為星標」


加上星標 

,我馬上就登上你的碼頭

前段時間,「直播改變貧困地區學生命運」的話題引發廣泛關注,「18年來,7.2萬名學生通過在線直播學習,有88人考上了清北,大多數成功考取了本科。」很多參與轉發和討論的人,都覺得這是科技進步應用在消除教育層面貧富差距上的經典案例。

能被一塊屏幕改變命運的孩子是幸運的。而在中國廣袤的鄉村,

6000萬農村孩子在教育設施不先進、師資水平參差不齊,可能隨時失學的條件下,想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難度不小。

即使那些考上更好的高中,甚至可以去大學深造的人,在面對城市裡多才多藝、見識廣博的同學時,可能會面臨另一個難題——自卑。

前不久,我們推送的文章《農村孩子要考上好大學,需要戰勝多少惡龍?》引起了廣大讀者的強烈共鳴,留言讓人感慨,其中一條留言尤為扎眼,讓人唏噓不已……

那些沒錢沒資源沒開過眼界的農村孩子,真的只有讀書出人頭地,或輟學務農打工這兩種人生選擇嗎?



芭蕾夢,一個改變人生的機會

在距離河北白洋淀西堤碼頭不到五公里的一所鄉鎮小學裡,12歲的女孩馬辰茜正和小夥伴們一起在田埂上跳芭蕾。


▲馬辰茜(右二)和小夥伴們

圖片來源:中國舞蹈網

馬辰茜從小就羨慕電視里跳舞的漂亮姐姐,但因家在農村,去縣城學舞蹈有困難,家長也覺得學芭蕾沒用,她不得不放棄舞蹈夢想。直到五年前,著名舞蹈教育家、北京舞蹈學院芭蕾舞系的關於教授和妻子張萍雷,通過鄉村藝術教育的公益項目來到端村,開始教這裡的孩子跳芭蕾舞。馬辰茜的「舞蹈夢」有了實現的可能。

每周日的早晨七點半,關於夫婦從北京前往166公里外的河北省安新縣端村學校,教孩子們跳芭蕾。學芭蕾舞是要吃苦的,但這裡的孩子有一股不怕苦的韌勁。跳芭蕾必須立腳尖,好在孩子們咬咬牙便「站起來了」,立著腳尖嬉戲打鬧都變成常態。不上課的時間,孩子們就在田埂上、鄉間小路上練習,希望自己可以學到更多,跳得更好。


▲芭蕾課程日常授課

最初,家長們不習慣每周的芭蕾訓練,有的家長總借口沒時間不送孩子來上課。隨著教學的深入,孩子們在慢慢改變,家長們的觀念也在改變。以馬辰茜媽媽為代表的很多家長,都十分認可芭蕾課程。「

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孩子們身形挺拔,充滿自信,談吐氣質都更好了。

經過五年訓練,馬辰茜考上了河北藝術職業學院,開始她的芭蕾舞專業學習之旅。她希望自己學成後可以回到家鄉,成為芭蕾舞老師,幫助更多女孩一圓「舞蹈夢」。


 

圖片來源:《我們的紀錄片》節目

幸運的事,漸漸有更多的人開始關注鄉村藝術教育,馬化騰就是其中一個。

2017年,騰訊攜手北京荷風藝術基金髮起「藝術行動」,通過藝術課程、教師培訓、藝術實踐等多種方式,推動農村藝術教育的普及。

發布儀式上,馬化騰親自啟動項目。

「藝術行動」邀請了郎朗為鄉村地區的孩子們錄製了《郎朗三分鐘音樂故事》,古今中外的名曲,在輕鬆互動的形式中被一一解讀,

在騰訊課堂、騰訊視頻和QQ音樂平台上線一個月,播放量就近40萬

不論在哪裡,人們都對藝術天然有渴求。

藝術不是奢侈品,不分階級,不分城市農村,更不應該局限於某個舞台。


大涼山裡飛出「百靈鳥」

「大涼山的孩子,窮的到底是什麼?」「大涼山的孩子,每看一眼都心酸……」提到四川大涼山,很多人都會給它打上「極度貧困」的標籤,那裡的孩子也成為媒體報道民生疾苦的素材。

00後彝族小伙曲比烏力,從小就面臨這樣的境遇:父親去世,母親生病,有個很早輟學打工的哥哥。他每年要從玉米地里背幾百斤玉米去市場賣,用來補貼開支。10歲才開始上小學的他,也曾因家裡負擔不起三百塊一學期的學雜費而輟學。

知名彝族學者、中央民族大學教師侯遠高在13年前聯合一批學者在四川省涼山州成立涼山彝族婦女兒童發展中心,想為大山裡的人們做點實事。

2015年,中心組建了一支名為「瑪薇少兒藝術團」的兒童文藝團體,團內成員都出生在偏遠的彝族村寨,從小失去父母依靠,沒去「愛心學校」前,都不會說漢語。進入「愛心學校」後,他們不僅有了學習漢文化的機會,還開始學習彝族樂器、彝族童謠、原生態民歌和創作兒童校園歌曲。

曲比烏力去「愛心學校」讀書後,開始學唱彝語歌曲,加上他性格活潑,喜歡交朋友,假期時通過網路直播唱歌賺錢。加入藝術團之後,他獲得了登上央視舞台、與偶像吉克雋逸同台表演的機會。他有了做彝族說唱音樂的「歌手夢」,還給自己定下考四川音樂學院的目標。


▲在《中國彝歌會》表演校歌《瑪薇》

與曲比烏力一起表演的,是一位17歲的彝族姑娘,她叫連扎妹妹。她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姐姐已經出嫁,上面還有三個哥哥。

連扎加入「愛心學校」的民歌興趣小組後,開始學唱民歌。雖然村裡靠讀書走出去的人覺得唱歌不會有出息,但連扎相信自己可以考上好的大學,她的目標是考上四川大學。


▲吉克雋逸與曲比烏力、連軋妹妹

合唱歌曲《祖國之子》

因為「愛心學校」的存在,這些來自最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學會了唱歌、表演,他們變得更快樂、更自信,也渴望走出鄉村去大城市見識,學到更多藝術知識。藝術團的老師用「音樂陪伴成長」的教育實踐,努力改變大涼山的「舊標籤」,希望讓更多人看到這裡的民族文化和原生態的本土社區。

與瑪薇少兒藝術團相比,

全國有很多農村地區的學校,因為沒有專業的音樂老師而取消了音樂課和合唱團。

為此,「藝術行動」與騰訊基金會一起,組織首師大專業教授給鄉村老師做培訓。僅一年時間,就在雄安地區培訓了

700位鄉村老師,

線上課程也有

全國八個省份、200所希望小學的600多名音樂教師參與。

課程結束後,很多兼職的藝術老師受到特別大的鼓舞,

雄安將近1/3的學校恢復了音樂課和學生合唱團



鄉村少年怎樣插上藝術的翅膀

據調查,目前全國鄉村地區僅16.67%的學校有專職音樂老師,13.64%的學校有專職美術老師,專職教師大多數是非專業出身,沒有參與過任何藝術課程的培訓即上崗教學。此外,學校圖書館藝術類圖書數量不足,學生沒有機會接觸任何藝術資源。

對很多農村孩子來說,他們的音樂課很可能是數學老師教的。為了升學,很多藝術課常常被取消。

缺少藝術滋養,可能會導致孩子們離真、善、美很遠,失去努力的動力。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比如美國和委內瑞拉,都將藝術作為「系統教育」,用於幫助貧窮地區的孩子們遠離「貧窮」。

提高藝術課程的師資,首先從培養專業教師開始。

通過藝術行動的培訓,很多老師通過掌握了專業的藝術知識和先進的藝術教育方法,他們帶領孩子成立合唱團,參加比賽拿到優秀獎的,甚至登上北京的國家級舞台。

河北省保定市容城縣賈光鄉東張村小學的三年級英語老師王靜,因為對音樂感興趣,參加了一次藝術課程的教師培訓。培訓她的老師是首都師範大學的教授,她在課堂上了解了合唱和指揮的學問,懂得了樂理知識。回到學校後,她加入了當地唯一的女教師合唱團,還成立了學校第一支兒童合唱團。她從發聲、音準、識譜開始教,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也非常高漲。

▲兒童合唱團排練中

王東興是雄安新區安新縣楊莊子小學的美術、音樂兼課老師,在接受藝術課程的培訓後,回到學校組建了楊莊子小學第一個學生合唱團。因為孩子們想在舞台上唱歌,王東興創作了一首原創歌曲《我家是雄安》,希望可以幫助孩子們在雄安新安縣合唱比賽中脫穎而出。王東興帶著孩子們反覆練習,好幾次都是餓著肚子排練到很晚,回家的路上陪伴他們的是滿天星辰。比賽結束後,孩子開口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我還想站在舞台上上唱歌」。尤其是那一雙雙對舞台的渴望眼睛令人印象深刻。

2019年1月4日,由「藝術行動」發起的「田埂上的夢想」音樂會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舉行。

從雄安來的學生合唱團,聯合快手通過互聯網海選出的瑪薇藝術團的孩子們、以及全民K歌選送的才藝兒童代表,與郎朗、許巍等知名藝術家同台表演。


▲東方芭蕾公主邱思婷


與端村的「小天鵝們」

共舞

音樂會的開場,是郎朗給孩子們現場上音樂素養課。郎朗和河北雄縣五年級學生劉念四手聯彈,與雄縣第一小學百翎合唱團一同完成了喬羽老先生創作的《讓我們盪起雙槳》的表演,優美的琴聲配合動人的童聲,宛轉悠揚。92歲高齡的喬羽老先生還通過視頻送上了對孩子們的鼓勵和祝福,令人動容。



▲郎朗現場授課



在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勞黎的演奏配合中,來自雄安的三支小學合唱團的104個孩子聯唱民歌《茉莉花》《半個月亮爬上來》《黃楊扁擔》《小放牛》,展現中國文化特色。

知名音樂人許巍與孩子們一同表演自己的成名作《藍蓮花》,他化身音樂老師,面對孩子們彈奏吉他,鼓勵孩子們不要放棄追尋夢想。

中國鼓王張仰勝、民族歌唱家茸芭莘那與鄉村孩子們表演百老匯經典音樂劇《獅子王》的主題曲《生生不息》,引發現場觀眾的熱情歡呼。



▲雖然是第一次參與演出,但孩子們表現出色

在音樂會上,「藝術行動」發布新計劃,

聯動QQ音樂、全民K歌、騰訊雲叮噹,探索「AI+藝術教育」的新模式

,為孩子們打造「互聯網音樂教室」,帶來「AI藝術老師」。即使孩子們在農村,他們也能獲得專業的輔導,零距離接受藝術的滋養。

藝術教育不是奢侈品,而是每個人生活中的必需品。須知真正的貧窮,是缺乏對於美的追求,更是缺乏改變命運的自信。

願不久的將來,廣袤的中國鄉村景美人更美!



點擊「

查看詳情

」,觀看孩子們的音樂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年文摘 的精彩文章:

《上新了·故宮》這對皇家母子告訴我們,最好的母子距離,應當是不即不離
那個相親99次的男人說:「你們女人為什麼都一模一樣?」

TAG:青年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