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是成吉思汗弟孫,被稱為大清最後的長城,他之死標誌清朝必亡

此人是成吉思汗弟孫,被稱為大清最後的長城,他之死標誌清朝必亡

提起成吉思汗,人們腦中第一浮現的無不是他率領的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雖然蒙古帝國頃刻間便土崩瓦解,但蒙古勇士卻在世人的腦海中留下了勇猛善戰的烙印,而作為天之驕子的族人,遺傳了成吉思汗家族的優良基因,更是蒙古勇士中的佼佼者。其中有一人,他叫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弟弟的26世孫,在數百年後被稱為大清帝國的「血肉長城」,他的死預定了滿清王朝的滅亡。

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二十六代孫,少時家貧。1825年,御前大臣「科爾沁郡王」索特納木多布濟去世前因無嗣,14歲的僧格林沁過繼為從子,繼承「科爾沁郡王」封號,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僧格林沁很快得到道光皇帝的賞識,從14歲到39歲,一直不停加官進爵,道光逝世那年,任鑲黃旗蒙古都統,成為清軍重要將領。咸豐皇帝繼任後,對僧格林沁亦極為信任。

1851年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撼動了大半中國,亂世出英雄,僧格林沁正是在這亂世之中聲名遠播。1853年,僧格林沁領兵大敗太平天國北伐軍於天津南郊。1855年,受封為博德勒噶台親王,同年剿滅太平天國李開芳部。僧格林沁為鞏固清政權立下汗馬功勞,與湘軍曾國藩被譽稱「北僧南曾」。1857年,僧格林沁以欽差大臣督天津防務,於1859年大沽炮戰中大敗英法聯軍,這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對外戰爭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意義不凡。

不久後的1860年7月初,英法聯軍捲土重來,英軍約1萬8000人,法軍約7000人。大沽口、天津先後失陷,僧格林沁統率以蒙古騎兵為主力的清軍,退至通州防守。其部與英法聯軍戰於通州之八里橋,清軍面對英法聯軍新式槍炮,仍以血肉之軀奮勇衝殺,雖然結果慘敗,蒙古主力盡喪,但蒙古鐵騎的勇猛卻再一次震撼了英法聯軍。10月13日聯軍攻入北京,咸豐以「北狩」為名奔逃熱河。聯軍掠奪並焚燒圓明園,僧格林沁因戰事失利被咸豐奪爵,但仍任欽差大臣。

僧格林沁被奪爵後賦閑在家,但不久後咸豐皇帝病逝,他因在1861年「辛酉政變」中支持慈禧太后而被賞還博德勒噶台親王爵。由於清廷疲於應付英法聯軍、太平天國之際,捻軍趁機在華北地區坐大;僧格林沁因此得以再度披掛上陣,負責清剿捻軍,並被授權得以調遣直、魯、豫、鄂、皖五省兵馬。此後三年,僧格林沁剿捻軍頗有績效,但後來屢勝而驕,反被捻軍引誘在千里平原上賓士,將士飢疲,作戰屢屢失利。

1865年五月「高樓寨之戰」,僧格林沁在山東曹州菏澤縣高樓寨附近的吳家店,被捻軍包圍。 僧格林沁領少數騎兵突圍,隱於樹林,遭捻軍張宗禹部入林內發現俘之,被殺於麥田。僧格林沁的死訊傳回北京,清廷震驚,輟朝三日以示哀敬。同治皇帝親駕到僧格林沁府致祭,並為僧格林沁立祠。僧格林沁戰功卓著,是滿族維繫軍權的最後象徵。他死後,軍權從此由湘軍、淮軍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掌控。軍權落入漢人手中,種下了清朝被推翻極重要的種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海拾粹 的精彩文章:

此人是成吉思汗弟孫,被稱為大清最後的長城,他的死標誌清朝必亡
朱元璋廢除一個傳承千年的制度,事後羨慕江南富翁:能睡到自然醒

TAG:史海拾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