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四書」是安身立命的聖經 須心心相印般精讀

「四書」是安身立命的聖經 須心心相印般精讀

看到《騰訊儒學》的新年讀書計劃,2019年前三個月推薦的書是《四書章句集注》,欣喜萬分,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冬季讀四書,可以說是適逢其時,恰如其分。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我國古籍的四部分類法中,四書都在經部之中,都是經書。四書中的《大學》《中庸》本是《禮記》中的兩篇,而《禮記》是儒學十三經之一。《論語》《孟子》是孔孟之道的載體,那更是響噹噹的經書。

讀經最適合的季節就是冬天。「讀經宜冬,其神專也」。冬天人的思維特別清晰、靈敏,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如漢末三國魏國儒宗董遇有利用「冬之三餘」讀書之說。所以趁著冬季觀四書,不也是一種精神享受嗎?

四書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聖經。四書是聖人經典,簡稱聖經。這可不是我胡亂取的名字。一提到「聖經」,今天的大多數國人只知道是基督教的「Bible」,而孰不知,我國早在東漢就有「聖經」一詞。

如《太平經》就有「拘校上古、中古、下古聖人之辭,以為聖經也」的說法。但可能你會有疑議:人家《太平經》是道家經典,可能未必指儒家經典。但六經之說,先秦已有。稱孔子為聖人之事,春秋末年已有

最晚到北宋時期就將「聖」與「經」二字合為「聖經」之名,且專指孔聖人的經典。成書於北宋的《新唐書》卷五十七中有語曰,「自孔子在時,方修明聖經以絀繆異」。

後來朱熹、陸九淵都曾使用過「聖經」一詞。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的《大學章句》中提到「古者大學教人之法、聖經賢傳之指,粲然復明於世。」

可以明確地看到,在朱熹眼中,《大學》就是聖經之一。聖人刪定經書而賢人為之作傳。聖人當然指的就是孔子。孔子當年刪述六經、垂憲萬世。

陸九淵在《與李省幹》的書信中對當時聖學不明的情況表達了某種不滿。他說,「異端充塞,聖經榛蕪」。可見,「聖經」一詞,最晚在北宋時就已經出現了。

直到明代萬曆年間,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等人,基於傳教的需要,為了提升「Bible」在中國人中的地位,所以用「聖經」二字譯之。

《四書章句集注》一書,是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畢其一生精力,數易其稿而成。他對這本書推崇備至。據說,他臨終前一天晚上還在修改這本書。

真應了那句「注得一部古書,允為萬世宏功。」今天我們讀四書,當領會朱子的良苦用心與學術宗旨。

《四書章句集注》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代表了儒家經典系統從五經到四書的歷史性轉換。四書五經之說,大家耳熟能詳。要知道,我國是先有五經,而後才有四書的經典系統。

漢初設立五經博士,五經大受重視。但學者大都固守師法,以訓詁的方法注釋傳承經典。這讓學者面對浩如煙海的經典,往往手足無措、徒嘆奈何。

早在西漢初年,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就意識到這一弊病。他曾這樣評價儒家經典:「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並進而認為儒家學派「博而寡要,勞而少功」。

唐代為了科舉取士的需要,由孔穎達等奉敕編定了《五經正義》。從此五經成為科舉考試的標準教材,考生不得隨意發揮,只能按五經而論說。於是五經的地位更加牢不可破。

但讀經典不僅僅是為了考功名,根本目的是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簡單地說,就是要安身立命。如何給世道人心以慰藉,成為儒家當時必須要回答的問題。

韓愈意識到長此以往,儒將不儒,所以他振臂高呼,闢佛辟道,寫《原道》篇,立儒家道統,孟子的地位開始凸顯出來。

韓愈的這一思路後來經過北宋初年孫復、石介、胡瑗等人的響應之後,又由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二程兄弟、張載)的進一步思想開掘,到了南宋大儒朱熹這裡,終於融會貫通,將四書的地位真正而全面的彰顯出來。

從此,四書經典取代了五經的學術地位

如果說之前的五經之學是文字訓詁的「知識」之學,那麼新確立的四書之學就是安身立命的「信仰」之學。

今日讀《四書章句集注》,要懷著崇敬之心去讀,因為它是聖經,也因為它是朱熹用心注釋的書。

要有與聖賢心心相印的高度自覺,因為「東西南北海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要以通經致用的態度去精讀,因為它可以安身立命,對今天為人處世仍有指導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心有所主:除了捨得 還要學會選擇
年初目標沒實現 你是「不能」還是「不為」?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