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塵心不去,大道難通;道心不立,碌碌無功

塵心不去,大道難通;道心不立,碌碌無功

作者:路塵保持神秘,沒有簡介

引言:大道易知,塵心難去。縱慾馳騁,歸根是夢。

老子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人莫能知,莫能行。」此言不欺人,大道至簡,易知易行。所以莫能知莫能行者,皆因塵心太盛。

昔黃帝問道廣成子,見面就說:

「我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穀,以養民人,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為之奈何?」

此時的黃帝,拿仁義巧飾自心,用志向充塞自心,還自以為多麼偉大多麼聰明,像這樣的人,塵心極盛,根本沒法和他談論大道。所以廣成子根本沒有多搭理他,只是回道:「爾所欲問者,物之質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殘也。自爾治天下,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罵了他一通,便不理他了。

但這裡我們就要佩服黃帝這位老祖宗了。作為一國之帝,被區區一個隱士這樣嘲諷卻沒有生氣,而是謙卑的退了回去,從此「捐天下,築特室,席白茅,閑居三月。」改過自新,拋棄曾經的一切功名智巧,把自己退回到零點,如此三月,終於想明白了什麼,便又去問道去了。

這次黃帝到了廣成子的居所,順著下風一路跪到廣成子身旁,再拜稽首而問道曰:「吾聞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哈哈,這才是一個正常人該問的問題。廣成子一聽,那是「蹶然而起」,大讚這是個好問題,更是將自己的長生之道傾囊相授。

天下的志向都是向外的,唯有修道的志向是要向內的。

現在有很多人張口便問如何用道致功,如何用道治世,如何用道這樣那樣,好像四海八荒都要他來解救,好像大道沒了他就運行不動。這樣的人,謂之狂夫。斗於蝸角,謀於兔毫,夜郎自大,得道無期矣。老子云:「開其兌,濟其事,終身無救」者,正指此類。

塵念紛綸的內心是無法參悟大道的,因為塵心只能看到有形的術,卻不能看到無形的道。只能看到有用之用,不能領悟無用之用。塵心是偏執的,大道是靈通的。

大道無首無尾,無上無下,因此可以應物而不窮。苟有上下首尾,可以耳聽,可以事行,則為有方之死術,而非靈冥之大道矣。由是可知去除塵心確為修道之第一要事。

只有去除塵心,才能生起道心。只有生起道心,才能洞觀大道。只有洞觀大道,才能正確修道,只有不懈的修道,才能與道冥合。

俗世間的功業沒有志向尚且難以成就,通玄達道的修行更需要樹立端正的道心才有可能成功。再快的馬也很難自己從洛陽跑到長安,這是因為它行動沒有目的。再長的藤蔓也不可能自己長到天高,這是因為它自身就不夠堅實。

壽陵小子盲目的學步導致最後連走路都忘記,這是因為他分不清走路和走的好看哪個才是根本,自古以來修道的人多而得道的人少,這不是因為大道難修,而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樹立起端正的道心。

道心,是修行的根本。不樹立道心,永遠不可能通曉大道,修行一生也只會碌碌無益,甚至可能像邯鄲學步一樣,最終連個正常人都不是。

道心,不是俗世中馳騁的志向,而是虛靜里恬然的守一。俗人的志向,用老子的話來講,就是「如春登台,如享太牢。」熙熙攘攘,你爭我搶,看起來熱鬧至極,光彩奪目。但到底不過是萬化中一渺,真空里一幻,天地間的一息過去罷了。

而道人那虛壹而靜的道心,卻是看似平凡無兆,悶悶沌沌,實則卻是一中含萬化,空里有大千,是可以洞觀萬象,通玄達道的靈心。

形象講的話,志向便是個汲汲而趨,行色匆匆的奴僕,好像令了命令要去執行一樣。道心卻是個混混而守安然泰定的大人姿態,端坐帷帳之中,把握的卻是無極之大局。此二者有雲泥之別,不可不察,切忌混之以為一。

若混之以為一,便會把淫志作為道心,整天想著致功就業,又是要用道炒股,又是要用道經商,又是要用道齊家治國平天下,最終淪為個披著道皮的儒士。更有甚者,幻想著自己有朝一日得道了就能成為高人,無所不能,無所不通。現實卻是除了成為一個幻想狂外,一無是處,乃至走火入魔,被打入精神病院。

道是有大用的,但老子講來不是讓大家打妄想的。沒有見過先有孩子後有母親的事。老子講得很明白,「無為而無不為。」但人們偏就是喜歡裝作不懂。揣著塵心悟道,舍夷而入歧,越走越遠了。

翻來覆去講了這麼多,顯得頗為啰嗦,而且語焉不詳,講得不很透徹。其實歸根結底,還是祖師爺的那句話——「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則無不為。」明白這句,這篇文章,大可棄而不看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家大師兄 的精彩文章:

從《道德經》中掌握思維法:第一章下
從《道德經》中掌握思維法:第一章上

TAG:道家大師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