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張玄慶:鶴鳴山天師遇仙翁 三生石李源逢故友

張玄慶:鶴鳴山天師遇仙翁 三生石李源逢故友

皇帝發布的《命齋香燭敕》曰:

敕正一嗣教致仕大真人張玄慶:得疏知爾欲往武當山,鶴鳴山,葛仙山三處一游。顧茲天時和煦,民物康阜,乘興登覽,不妨清暇。

茲特俞允任從擇吉前去鶴鳴山,途路修阻,恐有跋涉之勞,欲往任意,如或不往,遣人齋香達誠,亦可其所履。尚冀勉加珍重,早還仙旆,以副朕望。茲具香燭九分,同緘馳附,煩為轉獻,以表朕敬奉之誠。故敕。

廣運

弘治十八年三月二十二日

之寶

鶴鳴山(資料圖)

皇帝特委託張玄慶天師在出門遊歷三座道教名山的時候,帶上御賜香燭九份轉致神前,以表達皇帝對於神靈的敬奉之情。於是張玄慶天師不畏艱險,登臨絕頂,深究靈窟之謎。

在著名道教名山聖地鶴鳴山時,張玄慶天師遇到了一鶉衣鶴貌、仙風道骨的老翁,對他作揖而笑曰:「來去不聞山鳥喧,三生石上龍蛇年。」老翁說完即輕揮衣袖,緣崖飄然而去,天師目視良久,悵然還山。「來去不聞山鳥喧,三生石上龍蛇年。」

關於這句詩,上句明顯是說明張玄慶作為首位致仕天師,其淡泊名利、不喜喧鬧、清靜無為、超凡脫俗的高風亮節。下句很有玄機,較為費解。

三生石上是一個約定相見的典故,龍蛇年,舊指凶歲,古人有「辰為龍,巳為蛇,歲至龍蛇賢人嗟」之語,其實有預示「知命當終」之意。

貞一天師張玄慶進香鶴鳴山,遇一仙人幻化之老翁誦此語,聯繫到三生石上,即預示天師將於龍蛇之年羽化升仙與之在仙界重逢。

其實,這「三生石」是一個起源於佛教的典故。明代的袁宏道寫了下面這首《三生石》,記述的是杭州靈隱與下天竺法鏡寺之間那塊「三生石」的故事。

三生石(資料圖)

此石當襟尚可捫,石旁斜插竹千根。

清風不改疑圓澤,素質難雕信李源。

驅入煙中身是幻,歌從川上語無痕。

兩言入妙勤修道,竹院雲深性自存。

這則故事古老而傷感:話說唐時洛陽名士李源,字子澄,是一位學富五車的飽學之士。其父名李橙。唐玄宗末年,發生安祿山之亂,李橙死於亂軍之手。

李源見父親已死,悲痛萬分,復見世事紛擾,遂絕意仕途,發願為父守孝,至死一不為官二不娶妻。

就到惠林寺隱居起來,漸漸地,發現寺中僧人圓澤頗有文才,為人又純正,故結為莫逆之交。閑時,兩人遊山玩水,追古尋幽,遣興抒懷,常有詩詞歌賦相和。

有一次,兩人同游峨嵋山。李源本想從荊州沿三峽到峨嵋山。圓澤覺得這樣不好,認為從首都長安斜谷路過去更為方便。

李源堅決不答應,說:「我已下決心謝絕人世,更無追求仕途的慾望,豈可再提到什麼京師長安呢!」圓澤沉默良久,說:「行止本不由人定,那就隨你所願吧。」

於是兩人從荊州入四川。路過南浦這個地方時,他們看見一位婦女,背負瓦瓮在汲泉水。

只見她外穿舊衣,內著錦襠,身懷六甲的樣子。圓澤平靜地對李源說:「她就是我要託身轉世的所在。」李源不明白圓澤的話,忙問:「你說什麼?」

從三峽入四川(資料圖)

圓澤說:「這位婦人姓王,我本該成為她的兒子,已經懷了三年了,因為我遲遲不來投胎,所以她一直做不了母親,養不了兒子。今天既然遇上了,看來已無法躲避。你當念佛號助我速生。」

圓澤香湯沐浴後,對李源說:「我與你交往深厚,彼此知心,今天大限已到,就此別過。三天之後,你要到我投身的家裡來,那時正在為新生兒沐浴。

新生兒就是我的再生,我那時將以笑為驗。還有請你記住,十三年後,我們還會在杭州靈隱天竺相見。」

李源知道圓澤所說非妄,心生悲戚之心,不得不與圓澤訣別。圓澤說罷趺跏坐化了。那邊廂王姓婦女生下了兒子。三日後,李源依囑到圓澤投胎的家裡看他,果然,那小兒正被沐浴著,他見李源來,沖著他咧開嘴笑起來。

自從圓澤轉世後,李源無心去峨嵋山,返身隱居於惠林寺。於日升月落之間,十三個春秋過去了。

李源不忘舊約,隻身從洛陽前往杭州,欲在靈隱天竺與圓澤相會。天竺道上,觀不盡誘人景色,聽不盡溪泉淙淙。但李源無心賞景,他只想看到前世的好友圓澤。邊走邊想:他真能踐約嗎?

他還像自己那樣記住今天這個日子嗎?他會不會早忘了十三年前的盟約了?可他一刻都不敢忘!

心心念念記著這個前世今生的約,圓澤會不會因為隔了世而淡忘了呢?來到葛源亭畔,正在尋思間,只聽有人在隱隱約約地叫喊他:「李源,李源!」

李源循聲望去,只見澗水對岸,有一牧童,梳著菱髻,騎在牛背上,唱著竹枝詞,一見是他,便朝他揮手相喊:「李源,李源!」李源仔細一看,發現這牧童形貌酷似前世的圓澤,便知圓澤是真的守約的。

轉世為牧童的圓澤坐在牛背上,對著他唱了一首竹枝詞:

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用論。

慚愧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

李源知道圓澤雖身是隔世之身,然舊日性情沒有變,一時間百感交集,晃似前世的圓澤朝他走來了,他問:「你身體好嗎?」

圓澤笑著說:「李公,你是個守信用的人!可惜你的塵緣未了,我們無法再續前緣了,請你繼續勤加苦修。」說完又唱道:

身前身後事茫茫,

欲話因緣恐斷腸。

吳越山川尋已遍,

卻回煙桌上瞿塘。

唱罷,牧童拂袖隱入煙霞而去。

未完待續……

(編輯:見石)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修道首重積功 建造廊橋中異事頻傳
張玄慶:命途多舛的第四十七代天師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