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Anitama的2018年終總結

Anitama的2018年終總結

作者:Anitama

封面:POP TEAM EPIC

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

摘要

年終總結這種事是要做的。

2018年過去了,年終總結這種事情多少還是要做的。Anitama在這整理了這一年內令各位編輯深刻印象的作品推薦給各位。

提前聲明:本篇推薦僅僅是出於編輯的個人印象,不對作品的質量好壞、人氣高低、商業成就等作出任何的評價、排名或打分。請不要斷章取義。因篇幅所限,這裡列舉出的只是少數一部分,編輯們也並非對其他作品持有偏見。各位在過去的一年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作品呢?對今年的作品又有哪些期待呢?都不妨留言告知我們。

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看動畫看開心,最後還是老生常談,多看片少吵架。

【2018年 Anitama 推薦TV動畫】

※ 推薦範圍:在2018年內播出的動畫即可

《POP TEAM EPIC》

原作:大川ぶくぶ

系列導演:青木純(Space Neko Campany)、梅木葵

系列構成:青木純(Space Neko Campany)、木戶雄一郎

角色設計:青木純(Space Neko Campany)、梅木葵

概念設計:梅木葵

音樂:吟(KING RECORDS)

動畫製作:神風動畫

集數:12

這已經不是我們所習慣的電視動畫了。用垃圾「革新」二字來概述這部作品一點也不為過,從原作大川ぶくぶ破天荒的角色設計到可有可無的劇情,僅有一些無厘頭的台詞就能構成一部稀奇古怪的綜藝娛樂大雜燴動畫,簡直就是業界一塊瑰寶。

僅一個矮的POP子一個高的PIPI美兩個角色,就分別用上了各12 4位聲優為其演繹。A、B Part分別用上不同的聲優來重新詮釋這兩個角色,僅變更部分台詞和畫面就改變了觀眾的試聽模式。

POP子和PIPI美的設定就是近乎神的存在,沒有什麼是 POP TEAM 做不到的。所以當神感到無聊的時候,她們就可以為所欲為,將全世界玩弄於股掌中。動畫也和原作漫畫一樣,從漫畫、動畫、偶像、到時事…充滿了對各種作品的惡搞。

《POP TEAM EPIC》動畫製作組的構成也極為特別,幾乎是靠系列導演青木純的關係拉進來的映像作家,他們活躍於各大映像藝術節,極少參與商業動畫,正因為如此,才能打破傳統。同時打破了我們對一部作品的判斷基準,無論好壞,都是對它的「稱讚」,有趣才是硬道理。也為今後的映像創作帶來了震撼的旋風,恐怕只有《POP TEAM EPIC》才能超越《POP TEAM EPIC》。

《新幹線變形機器人 辛卡里昂》

原案:Project SHINKALION(TAKARA TOMY、JR東日本企劃、小學館集英社Production)

監督:池添隆博

系列構成:下山健人

腳本:下山健人、山下憲一、神山修一、大知慶一郎

角色設計·總作畫監督:あおのゆか

各話作畫監督:永作友克

機械設計:服部恵大

音樂:渡辺俊幸

CG製作:SMDE

動畫製作:OLM

製作協力:亞細亞堂

集數:50 (暫未完結,預計75話)

《新幹線變形機器人 辛卡里昂》可以說是2018年最大的驚喜了!「由小學生駕駛著新幹線變形變形的機器人與謎之敵人進行戰鬥…」單就這樣簡單易懂的兒童玩具動畫設定,估計已經嚇跑了對機器人對新幹線對男孩子毫無興趣的觀眾,然而當看進去之後發現這是一部多麼有趣的作品就會一發不可收拾,讓人慾罷不能。

「辛卡里昂」(SHINKALION)一詞取自「進化」,故事完全圍繞著主人公隼人的進化、辛卡里昂的進化、人類的進化、地底人的進化展開。抽絲剝繭式的展開,不浪費劇情任何一個登場角色,台詞縝密,各種對現實的追求,劇中的時間展開是和現實同步的,尤其是每周同步追著看更有感覺。整體的氣氛明快,戰鬥時的熱血程度絲毫不亞於90年代的勇者系列,大畑晃一擔當的CG演出功不可沒。每有新機體登場,都看的讓人想買DX玩具,然而玩具的質量著實不敢下手,只能乖乖等著模型的發售了。

速杉隼人可以說是極具現代特徵的男主人公,樂觀開朗積極向上,有著不輸給任何人的對鐵道的喜愛,時不時打著鐵道的比喻,說著各種上個世紀的鐵道梗,有時也會沖昏了頭腦,但他收得住,懂得察顏觀色,能分清黑白,時刻為朋友著想,不會把自己對鐵道的喜好強加於他人身上。簡直就是新時代機器人動畫男主人公的典範。隼人以外的駕駛員們也都個性十足,有著各自的喜好和戰鬥的理由,「辛卡里昂的駕駛員里沒有壞人!」即使是原本站在敵側的青龍也始終有著一顆純粹的心。

由於得到了JR各社(沒有新幹線的四國除外…)的協力,鐵道相關的描寫都比其他的動畫要細膩的多,劇中的所有車站、路線、地點都能在現實中找到,正因為是以「這樣的動畫」為前提,才能看到「這樣的動畫」,就連敵人的出現位置也能看到谷歌地圖的協力,這不也是一部超強的「聖地巡禮」動畫嗎?在聯動方面更是一流,除了JR各社之外,《新世紀福音戰士》、初音未來的大力協助更是讓阿宅看得看得甚是感動。

現在,《辛卡里昂》目前仍未跑完全程,這也是自《太陽之牙達格拉姆》(1981年10月23日-1983年3月25日,全75話)以來時隔多年突破一年長度的機器人動畫。即使以前對新幹線不了解、對新幹線沒興趣的觀眾,看了《辛卡里昂》之後都多少有些了解,多少想去試著接觸這個新的領域,那麼,來吧!DAN DAN ZU DAN DAN!

什麼,你說,國內沒有新幹線?

《DEVILMAN crybaby》

原作:永井豪

監督:湯淺政明

腳本:大河內一樓

角色設計:倉島亞由美

惡魔設計?惡魔角色作畫監督:押山清高

音樂:牛尾憲輔

音響監督:木村繪理子

動畫製作:Science SARU

集數:10

2018年可以說是「Netflix動畫元年」,以湯淺政明的重製版《惡魔人》——《DEVILMAN crybaby》為首的一系列動畫作品開始佔據Netflix業務的一環。這些作品的口味是否符合屏幕前的您暫且不談,至少他們已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風格體系,今後在動畫業界也不容忽視。

《DEVILMAN crybaby》是永井豪畫業50周年的一環,也是首次將《惡魔人》漫畫的結局搬上影像作品,雖有著大量的原創改編,但絲毫不影響觀眾以動畫的形式看到了原作的神話結局。打著「正統的原作動畫化」的名號,看到的卻是「與其相悖」的畫面,由大河內一樓改編的劇情很好地突出了本作副標題的《crybaby》(愛哭鬼),對即使是早已看過原作的觀眾來說,也是一次不可思議的體驗。

最初在看到如此湯淺個人風格的《惡魔人》時,還略微有些不適應,但也正是這種「平面化」,才使得動畫在動起來之後越發狂氣,很好地表現出了《惡魔人》應有的暴力美學,觀感衝擊。Science SARU用上了最常見但卻不常在動畫中使用的Flash進行中割的作畫和描線,突出了單色無影的角色輪廓,毫不影響本作的作畫水平,霜山朋久、押山清高、小島崇史的單刷都十分過癮。

另外,牛尾憲輔的配樂更是可圈可點。劇伴往往是用來突齣劇中的狀況、角色的感情,而在本作中卻沒這麼使用,更像是環境音一般自然地流動。動人的旋律及刺激性的節奏,看得人心跳似乎跟著畫面在動,扣人心弦。每集片尾的插入時間更是不得不拍手叫好。音響監督木村繪理子也同樣記上一功。Rap在劇中的使用也給本作加了不少分。

不過本作的尺度過高,看官們還需酌情選擇。

《BANANA FISH》

原作:吉田秋生

監督:內海紘子

系列構成:瀨古浩司

腳本:瀨古浩司

角色設計:林明美

美術:水谷利春

音樂:大澤伸一

動畫製作:MAPPA

集數:24

天才一族,無可思議地蒙受著上蒼的種種眷顧垂憐,又往往被難以掙脫的宿命枷鎖綁縛摧壓。因此,亞修的坎坷遭遇,給人以「於絢爛綻放時消隕煙花」般的既視感。原本一柄只懂得以拼殺對抗證明存在意義的光華利器,竟然在匹配的刀鞘面前,順從地恢復了久違的平和與本真,猶如初生嬰孩無法抗拒對乳母暖懷的渴望與依戀。知遇相逢、難得易逝,恍若鏡花水月,但至少,劇中那一縷飄入凡間的煙塵,終得以沉浸於知己摯友的溫潤愛呵,欣然永眠。靈犀相通,又豈在執手相偎、朝朝暮暮。

《BANANA FISH》漫畫原著的經典性無需贅述,由MAPPA擔綱製作的動畫版也絕非乏人問津,但鑒於作品題材標籤,的確在客觀上令一部分本應秉持中立坦然欣賞作品的不知情群眾,在選擇時產生猶疑。

首先,請那些對於「漫改動」心存芥蒂的原作粉放寬心。儘管此次動畫版篇幅受限,但全體製作者還是想方設法儘力將「無損還原原作情節主幹」的改編宗旨貫徹到底。至於在時代背景、小道具等方面做出的微調,也只是出於接地氣,服務年輕受眾的考量。

由於原著漫畫本就給人以電影分鏡般的流暢觀感,因而,動畫場景中大量原樣借鑒。除此之外,片中還穿插進不少細部出彩的演出處理。不過,也需對非原作讀者說明,儘管全篇槍械、格鬥戲份佔比頗重,但大多是出於對主角境遇的交代,以及氣氛渲染的需要,因此,本劇更適宜樂於品味細膩心理描寫劇的人群。

若是閣下並非將觀賞動畫列為日常消遣的主選,不妨嘗試「愛屋及烏」的入坑模式。因為,男主亞修(尤其漫畫中後期的人設原型)無論從樣貌氣質、舉止神情、身世經歷,都隨處透射出好萊塢男神基努·里維斯的昔日好友,一位在演繹事業冉冉升騰之際、猝然而逝、令人唏噓扼腕的光芒巨星,鳳凰河的影子。

此外,必須一提的是,日本著名聲優石冢運升老師,明知生命之燭即將燃盡,也要執意為表演事業揮灑最後一絲光熱,傾力打造帝諾老爹的完整形象,敬業至此、著實叫人感佩動容。

《來自多彩世界的明天》

監督:篠原俊哉

系列構成:柿原優子

角色原案:フライ

角色設計·總作畫監督:秋山有希

美術監督:鈴木くるみ

攝影監督:並木智/富田喜允

色彩設計:中野尚美

音樂:出羽良彰

動畫製作:P.A.WORKS

集數:13

「希望未來的你也幸福」,在2018年的末尾,也是最寒冷的時候,我邂逅了這樣一句溫暖的、不亞於《穿越時空的少女》中「我在未來等你」的台詞。

這是一部優秀的作品,フライ設計的角色原案足夠清新,背景美術一如既往地漂亮,搭配著動聽的主題曲與插入曲,令人陶醉。《來自多彩世界的明天》就像沐浴在冬日午後的暖陽下、品一口溫度尚可的熱飲,是即使身處在寒冷的天氣之中,也能感受的美好。

有人說,這部作品過於平淡,不是自己熟悉的 P.A.WORKS。而我想,要說 P.A.WORKS 的代名詞是「虐心」「胃痛」,是不太認同的。P.A.WORKS 的原點、同時也是最擅長的,是那些形形色色的青春故事。有像《來自風平浪靜的明天》那樣的剪不斷理還亂的揪心故事,也有像《來自多彩世界的明天》這樣,在有那麼一點點特殊的日常生活中逐漸成長的故事。

看不見色彩的瞳美,通過魔法穿越到過去的世界,在與尚處高二的祖母與幾位攝影美術部的同學的相處之中,找到了那丟失的色彩,解開困擾自己多時的心結。獲得成長的不僅是瞳美,每一人都在路途上尋找著答案。世界並不是灰暗的,而浸染在你我的畫布之上的,究竟是怎麼樣的多彩世界,需要各自探尋。或許你能從主角們邁出的一步中得到勇氣,為了不再錯過而開始努力奔跑起來。

希望你能夠喜歡這部作品,願未來的你我也足夠幸福。

《Comic Girls》

監督:德本善信

系列構成:高橋奈津子

腳本:待田堂子、橫手美智子、花田十輝

角色設計:齊藤佳子

美術監督:田尻健一

攝影監督:廣岡岳

色彩設計:田中直人

音響監督:明田川仁

動畫製作:Nexus

集數:12

動畫圍繞著四位住在漫畫家宿舍的女性漫畫家展開,本片的第一大看點當然是女主角萌田薰子。萌田薰子作為漫畫家筆名叫做混沌,蘿莉體型卻有一顆大叔心,還會發出abababa的悲鳴,可憐、弱小又可愛,很容易就能激起觀眾的保護欲,而小混沌的大叔心態又能與我看片時的心態產生共鳴。

整體來說這是一部適合在節假日鑽被窩看的動畫,故事情節簡單易懂,有笑點,有萌妹子,偶爾還有點讓人感動,而且《Comic Girls》也是一部在演出上有一些看點的動畫。

德本善信監督演出工作做得太多了,因此也很善於解決問題。依照劇情和萌田薰子的性格,動畫很容易做得很喪,這顯然是違背本片應該營造出的輕鬆愉快氛圍。因此德本通過在演出上也使用了很多漫畫式的表現手法,用更加輕鬆愉快的畫面消退了動畫的愁悶,很大程度地消減了女主角萌田薰子帶來的消極情緒,讓動畫百尺竿頭更「萌」一步。並且還通過空鏡鏡頭提示時間的流動,同時也降低了四格漫畫本身所具有的割裂感。再配合細膩的作畫,使得整個片有很強的日常感,彷彿角色就生活在自己身旁,特別是第一話。

簡單點概括《Comic Girls》就是情節還是那麼個套路,但是做得好,因此觀感也很好。不管是想娛樂放鬆,還是看一看有趣的演出,本片都很合適。

《佐賀偶像是傳奇》

原作:廣報廣聽課殭屍系

監督:境宗久

系列構成:村越繁

腳本:村越繁、ますもとたくや

角色設計:深川可純

美術監督:小倉一男

音樂:高梨康治

動畫製作:MAPPA

集數:12

未接觸前,光看動圖以為是個沙雕搞笑片,再看標題的「ZOMBIE」以為是個殭屍片,正式接觸後發現原來是個偶像片,繼續深入了解後才認識到本質是地方旅遊宣傳片!《佐賀偶像是傳奇》就是一部這麼具備多種元素齊開花的作品。

劇中幾位主角在作為人類偶像的同時還有身為殭屍的一面,在體現了兩種面貌的反差萌之餘,製作組又非常巧妙地利用了殭屍這一身份,令其他作品中斷手斷腳掉頭的這種驚悚場景在本片中可以表現的十分自然。既可以作為調節氣氛的搞笑演出,又可以當做製造恐怖氣氛的要素,可謂把「正因為是殭屍所以能夠做到」這點表現的淋漓盡致。

當然搞笑並不是本作全部,在搞笑之餘依舊充斥著正經的劇情,而這部分雖有王道的展開卻並不套路,往往能在劇情的高潮直接一個峰迴路轉,令觀眾預測不能大呼過癮。

而另一個主題「偶像」,與普通的偶像系動畫有所不同,在「正經!?」的偶像活動下,還就生前皆為偶像的兩位角色,因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偶像價值觀進行延伸,針對偶像的本質展開討論。

那麼既然是偶像,音樂肯定不能落後。本作在開局令人意想不到的死亡重金屬音樂後,接著來一波說唱,在大家還意猶未盡之時又將電音搬上了舞台,加上OP的特攝風與劇中的王道偶像曲等,本作的音樂風格之廣令觀眾有更多不同的享受,並且在跨度如此之大的音樂風格中每首音樂的素質也相當高。

作為一部原創動畫,《佐賀偶像是傳奇》在創意這方面可以說毫無缺點,而在引人入勝的劇情中也絲毫不怠慢自己是作為一部地方宣傳片的本質,各種實景取材店鋪聯動,從播出到現在為佐賀當地帶來的活力,已經證明了這部作品的成功。而本身動畫在「殭屍x偶像x佐賀」要素滿載的劇情中又能每話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新奇的搞笑背後,同時還蘊含著友情、親情等令人感動的部分,實屬一部不可多得好作品!

《高分少女》

原作:押切蓮介

監督:山川吉樹

系列構成:浦畑達彥

腳本:浦畑達彥、富田賴子、イシノアツオ

角色設計:桑波田滿

CG設計:鈴木勇介

音樂:下村陽子

製作統括:松倉友二

CG製作:SMDE

動畫製作:J.C.STAFF

集數:12 3

小時候街機廳的回憶並不美好。霸機的高年級生、面目可憎的老闆、隨時可能出現的老師、以及囊中羞澀但水平欠佳的自己。

而當那個熟悉的地方關上大門貼上封條,再一次看到略顯肚腩的老闆佝僂著的背影,那份不美好卻又甘美了起來。

《高分少女》就是這樣一部乍看起來不那麼美好的作品。動畫開播之前,全3DCG製作就讓不少觀眾打了退堂鼓。好在製作組下足功夫,讓製作人松倉友二的堅持沒有白費。那些熟悉的遊戲、角色,似曾相識的出招技巧再加上下村陽子老師的音樂,味道頗為醇正。

但對於普通的觀眾來說,比起街機廳里的遊戲,這份有點特殊的街機廳里的愛情可能是更大的看點。「贏了遊戲輸了人生」,明明是略顯幼稚的賭注,在故事裡卻又顯得那麼真誠;當你看到整天沉迷遊戲的春雄,突然發奮學習的時候,是否也是各位曾經熟悉的身影;而那個陪伴你的人,又能否陪你走到最後呢。

《高分少女》的漫畫已經完結,老套的結局依舊收穫了讀者不少眼淚。這部動畫可能只適合那麼一部分對遊戲有著天然親近感的觀眾,但那份真摯,還是推薦給各位。

喜歡白學的也不要錯過。

《梅露可物語 : 無精打採的少年與瓶中少女》

監督:追崎史敏

系列構成:追崎史敏、內田裕基、雨宮ひとみ

故事監修:Happy Elements K.K

角色設計:秋山由樹子

總作畫監督:秋山由樹子、澀谷秀、新井博慧

魔寵設計:福島秀機、陸田青享

美術監督:空閑由美子(Studio Jack)

音樂製作人:Mili

動畫製作:Encourage Films

集數:12

自從工作之後,過去的記憶已被我封裝好藏在心底,因為實在是無暇顧及,需要給自己的大腦騰出一定的空間。

但是這部動畫,讓我回想起了過去玩著的,這樣在架空世界冒險的遊戲,同樣有著出色的音樂,同樣有著童話般的故事,滿滿都是親切感。本作受限於篇幅,故事被改編得略微簡單,但依舊好看。

動畫中,觀眾將隨著「無精打採的少年」優與「瓶中少女」梅露可一起踏上週遊世界的旅程,感受不同國度的風土人情,並且每一趟冒險都極具特色,滿足不同觀眾的需要。

在此之中,我們也能看到每一名角色的改變與成長,即使是小小的一步,也讓呈現在觀眾眼前的世界樣貌更為明朗寬闊。同時,搭配著 Mili 創作的音樂,以及梅露可(CV.水瀨祈)演唱的片尾曲,安靜,悠遠,彷彿綿延不絕,讓人回味無窮。

雖然在時間上歸為深夜檔,但卻在上一季度的深夜動畫中別具一格。在辛勞了一天之後,坐下來看一看這樣的輕鬆又愉快的故事,在奇幻的世界中暢遊,也是一番享受。

《戀如雨止》

監督:渡邊步

系列構成:赤尾でこ

角色設計·總作畫監督:柴田由香

音樂:吉俁良

美術設定:青木薰

美術監督:吉原俊一郎

色彩設計:千葉繪美

攝影監督:後藤春陽

動畫製作:WIT STUDIO

集數:12

《戀如雨止》是在我知道動畫化了之後,在開播之前把原作給補到最新進度的作品。說來感興趣的最大原因,不是因為我喜好這題材,而是因為出演聲優平田廣明那出席活動的一身西裝衣著看著很帥,這才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另外一個主因,其實平田廣明和我高中的一位老師長得有點像……

原作的節奏恰到好處,動畫因為媒體形式不同,監督等製作人員的著眼點與我大概也是不同的,有時候讓我感覺到起伏波動較大,就像雨一樣,斷斷續續地滴落下來。不過換一個角度來看,也正好應驗了作中角色的心境變化吧。

撇開故事的構成,動畫中對角色身處的氛圍意境,尤其是重要的場面,把控得十分到位。比如說屋外下著雨,主角兩人·橘晶與近藤正己在屋內的互動。陰暗的房間內,兩人的擁抱代表的含義真是太多太多。

能讓人百感交集不僅依賴於畫面的展示,聲優的表現也極其重要。作為暴風雨的經歷者,心情更加複雜的近藤在平田廣明的表現下,展現了身為店長的自己、身為長輩的自己、身為追求文學的自己的三種身份。而暴風雨的中心,橘晶的執著也令人動容。

不過兩人並沒有真正跨過這條線。與君共浴的這場雨,讓古老的齒輪漸漸地停止轉動,但是並沒有厭倦這個周而復始的運動。與你共浴名為你的雨,不僅是正視對方,也是正視過去的自己。本作看起來像是女子高中生與大叔店長的戀愛故事,實際上卻為因為名為「喜歡」這份感情的契機,聯繫在一起的兩人,正確認識自己、接受過去的故事。

一年後、窗外下著雨的現在,不妨來看一看這部《戀如雨止》。作中所展現的種種情愫值得鋪平來細細品味。在雨過天晴的未來有什麼樣的可能,希望你能在動畫中找到答案。

《ANIMA YELL!》

原作:卯花司

監督:佐藤雅子

系列構成·腳本:志茂文彥

角色設計:天崎まなむ

動作作畫監督:狩野正志

美術監督:安田ゆかり

色彩設計:伊藤裕香

攝影監督:廖程芝

剪輯:小野寺繪美

音響監督:平光琢也

音樂:manzo、堤博明

動畫製作:動畫工房

集數:12

回顧這幾年的動漫生活,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詞,那就是「擠占」。

比如最有代表性的日本輕小說領域。往小了說,我個人近幾年讀的傳統文庫輕小說寥寥可數,除去幾本還在追的長篇連載以及湊動畫化熱鬧去看的熱門作品外,絕大部分的日文文字閱讀時間全都被成為小說家一系的網文和書籍化所奪走。往大了說更明顯,傳統輕小說無論原著還是動畫展開都被網文摁在地上打得鼻青臉腫。擠占於個人體現在閑暇時間的佔用和喜好傾向的變化,於整體則體現在流行趨勢的轉移和小說市場版圖的重新劃分。

而手游所帶來的擠占效果則更為複雜。因為手游本身所具備的大覆蓋範圍、高自由度、強社交性、長周期、高死亡率使得其遊玩方式彈性極大。相較於輕小說領域簡明易見的窩裡斗,手游造成的影響更為廣泛、滲透性更強且難以統計。最近和不少日本的遊戲和動畫行業人士聊天,他們不約而同地表達了一種雖然這數據不容易調查但我們主機遊戲/動畫碟賣不出去想必就是因為用戶錢都拿去玩手遊了的憤慨。作為時間和金錢上都親身體驗過手游擠占威力的我,很難反駁。

畢竟,過去出現過讓我每天都玩的遊戲,出現過一玩幾年的遊戲,出現過花了不少錢的遊戲,但手游這樣的集每天玩連玩幾年還每月都花不少錢,而且讓我每天無時無刻在想它——諸如上班時「唉喲體力快滿了我得清清」——於一身的遊戲形式,真是從沒遇到過。

在手游這一輪擠佔中,奪去的是原本用於其他娛樂的時間、金錢、注意力,而更為可怕的,是潛移默化地對於「需求」的奪取。直說吧,我說的就是組團美少女手游對於日常系動畫的擠占。這一擠占打擊精準,觸目驚心。

我常在季末推薦中提及難民日常片如何如之何。日常系動畫和原作漫畫還不一樣,有一個原生的先天不足。你情節上的日常,氣氛上的日常,最終都無法改變節目形式上的「非日常」——TV動畫單季12集300分鐘,沒了。就算運氣好拍第二季,也是兩年後,也就再300分鐘。曇花一現,日常片理應擁有的高延續性,卻受動畫媒體的限制難以長久鋪開,中途切斷。觀眾難以接受這一「日常並不日常」的原生矛盾,所以餓殍遍野,難民流竄。

而這一矛盾,被手游的特性給近乎完美地接管。

難民們嗷嗷叫著想看啥?他們不需要姑娘們上天入地人世繁華。他們只想看她們永遠而又頻繁地嘮嗑嘮下去,想看的是她們自身的角色性,以及角色與角色間互動所展現的關係性。而這些,手游爸爸都有。

手游的姑娘數量大質量高,角色性強烈,互動更是周周有新活動新劇情新嘮嗑,而且形式上天生具有強大的延續性,夠長。難民們不僅不用擔心露宿街頭,甚至還能得到專款專用定向準確的上供通道。完美。

手游對日常動畫的擠占已經近乎完美,但畢竟動畫能在電視播,手游不行。那好,手游得寸進尺,改動畫唄。

在遊戲作為本體的前提下,這幾年手游改動畫都有這樣一個套路。第一部老實做正經做好好做,莽一波為的是打響遊戲知名度。遊戲運轉起來後,再齣動畫時,就沒有必要像第一部那麼老實了。

因為這時候動畫化的目的已經變了,這時候的手遊動畫更多是對於遊戲的延續性進行加固,完全可以故事簡化、製作低成本化、開發短周期化。所以你們懂了吧,為啥這兩年的那啥遊戲和那啥啥遊戲的動畫,都是第一部做的真不錯敲碗等續集,等等等終於還真就等來了第二第三第四季結果卻是q版、是泡麵、是3d?因為光靠這些就能夠滿足看日常系動畫的延續性需求,你不是想要美少女嘮嗑嗎?給你就是了。還在期待第一季那種高水平製作的老粉,可以省省了,不會有的。

而這樣一來,新系列日常系動畫就更難和手游及其衍生動畫競爭了。你成本是正常動畫成本,製作周期是正常動畫周期,能不能賣還面臨市場的考驗,憑什麼和成本低開發快基本盤裡氪金大佬眾多的手遊動畫斗?

很難斗得過,所以這幾年能有二季的日常動畫基本消失,能有續集的都是三五年前手游還未全盛擠占還沒徹底發生時候的殘黨。

而最近讓我尤其感受到鬥不過的,便是日本某著名動畫商品連鎖店的朋友對我說,現在新日常動畫的周邊完全賣不過同類手游周邊了。要知道,形象授權周邊可是日常動畫相當大的收入來源。

所以怎麼斗?憑什麼斗?很難,但未必就是絕路。

我們前面分析的是日常動畫由於其非日常本質被手游的日常本質所擠占而導致衰退,本質的敗北,也只能在本質上找回場子。

日常系動畫的本質除了日常,還有「動畫」。動畫作為影像媒體,其影像上的優勢是目前的手游所無法企及的。

所以日常系動畫要斗過手游的擠占,終究還是要靠基於動畫本身性質的影像效果,也就是作畫,也就是分鏡,也就是音響,也就是演技。

這些要素,我們往往可以用廣義上的「演出」來概括。

所以在廢話了一大段後,我終於要簡短地推薦2018年10月新番,以拉拉隊為主題的《ANIMA YELL!》。這片厲害,就是演出厲害!

導演佐藤雅子是第一次當導演,她出身於吉卜力,才華橫溢。具體到本片,讓我眼前一亮的除了廣義上的演出,還有狹義上的演出處理,優秀!

而本片第8集,大概是我18年看過的最好的單集演出了,無論廣義還是狹義。看完後我激動得渾身發抖,這集簡直是今年(18年)最佳單集!

(後經查,《三顆星彩色冒險》不是17年而是18年1月番。所以《三顆星》第10集才是今年最佳單集。拉拉隊第8集只是最佳演出單集。)

順便一提,佐藤導演有開微博,@satom2017,發了一些關於演出的心得,有翻譯。每段都振聾發聵、引人深思。

所以結論是,按之前的推導,在手游的擠佔壓力下,好好演出,好好發揮動畫本身優勢,才是日常系動畫的出路,因為其他方面鬥不過。

然而我心裡清楚,需要依靠才華和能力的出路,終究是無法對抗結構性上的缺陷。恐怕今後的日常系動畫還會呈現出質量上屢出精品,商業上丟盔棄甲的趨勢。

而且虛擬主播開始下場了,她們同樣會擠占相當一部分日常系的需求。

日常系的前景,依然黯淡。

想來只有Cygames爸爸才能救日常動畫了,他們的遊戲改編動畫與前面提到的那些套路相去甚遠。既有連續幾季高品質長系列的可敬可愛,又有光做動畫遊戲就是不出的義薄雲天。

【作畫角度——2018年 Anitama 推薦TV動畫】

※ 推薦範圍:在2018年內播出的動畫即可

《Slow Start》

原作:篤見唯子

監督:橋本裕之

系列構成:井上美緒

角色設計、總作畫監督:安野將人

主要原畫:吉田亘良、野中正幸、松尾祐輔、高橋健 等

動畫製作:A-1 Pictures

集數:12

《Slow Start》由於製作主任瀨戶敬太的存在,拉來了不少擅長畫演技的原畫師,演技作畫密度相當高。而本片本身就是以美少女為賣點的動畫,演技作畫也恰好貼合作品需求。吉田亘良作為本片的主要原畫師,從第一話戰鬥到了最終話,輸出了相當多高質量演技,還有本片也是野中正幸2018年畫得最多的一個片,尤其是負責了第二集體育部分的作畫監督,這部分作畫水平極高。除了兩人以外,其他的原畫師也有亮眼表現,應該可以說是2018年日常動畫中最有作畫感的作畫片。

《向山進發 第三季》

原作:しろ

監督:山本裕介

系列構成:山本裕介

角色設計、總作畫監督:松尾祐輔

主要原畫:ちな、松本憲生、島田和晃、古橋聰 等

動畫製作:eight bit

集數:13

與《Slow Start》相比,向山的作畫則不太喜歡「動」,出產了相當多不是上月mad類型的好作畫。其中松本憲生的第四話與松尾祐輔的第五話,最具代表性。向山的多樣性也一直是一個特色,保留了原畫師的個人風格,今岡律之作監的第十話、ちな的一人原畫回、島田和晃作監的淳樸三集,在風格可以說是大相徑庭,很適合作畫愛好者認人入門。

《博人傳 火影忍者新時代》

總監督:阿部記之

監督:山下宏幸(1-66)藤井俊郎(67-)

故事監修:小太刀右京

系列構成:上江洲誠(1-66)本田雅也(67-)

角色設計:西尾鐵也、鈴木博文

副角色設計:卯野一郎、藪野浩二

主要原畫:黃成希、山下宏幸、甲田正行、田口愛梨等

動畫製作:Studio Pierrot

集數:80 (未定)

光黃成希的65集就足以上年度推薦,這集可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彙集了很多網路動畫人,眾多國家原畫師出力的結果,完全劇場版動畫的質量。另外新OP或ED偶有大手原畫如松本憲生的參與,總是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

《DARLING in the FRANXX》

監督:錦織敦史

副監督:赤井俊文

系列構成:錦織敦史、林直孝(MAGES.)

角色設計、總作畫監督:田中將賀

機械設計:小山重人

動作監修:今石洋之

主要原畫:林勇雄、金世俊、濱口明、河野惠美、堀剛史等

動畫製作:TRIGGER、A-1 Pictures

集數:24

國家隊畢竟是國家隊,在錦織敦史和福島祐一以及TRIGGER的號召力下,本片作畫水平是無需質疑的,無論是角色的演技還是機械的戰鬥,都有鎮得住場面的原畫師出手。

《進擊的巨人 第三季》

總導演:荒木哲郎

導演:肥冢正史

系列構成:小林靖子

人物設定:淺野恭司

動作作畫監督:世良悠子、今井有文、胡拓磨

製作公司:WIT STUDIO

集數:12(第1部分,第2部分2019年4月播出)

立體機動裝置表現的長鏡頭非常驚艷,尤其今井有文在第二集的長鏡頭可謂三季製作以來的集大成。WIT把第三季分割,一定程度也提高了在緊張工期中的質量,使整季都有較高的戰鬥作畫水平。

【2018年 Anitama 推薦劇場版動畫】

※ 推薦範圍:2018年內發售BD/DVD或在2018年年內國內上映的動畫作品

《朝花夕誓 ~ 在離別的清晨裝飾約定之花》

監督、劇本:岡田麿里

副監督:篠原俊哉

分鏡:篠原俊哉、平松禎史、安藤真裕、小林寬、塩谷直義、橘正紀、岡田麿里

核心指導:平松禎史

演出:篠原俊哉、平松禎史、長井龍雪、許琮、橋本昌和

角色原案:吉田明彥

角色設計、總作畫監督:石井百合子

角色設計輔助:井上俊之、平松禎史

主動畫師:井上俊之

美術監督:東地和生

美術設定、概念設計:岡田有章

攝影監督:並木智

編輯:高橋步

音樂:川井憲次

音樂製片人:吉江輝成

音響監督:若林和弘

動畫製作:P.A.WORKS

本作完全可以稱為P.A.WORKS的集大成之作,前無古人,後也非常可能無來者,社長堀川憲司親自負責一部分的製作進行工作,據訪談,這也是他最後一次親自下現場,之後只會負責前期和管理工作,名腳本家岡田麿里首次負責監督,日本頂級動畫人井上俊之負責了全片四分之一以上的鏡頭,傾盡了P.A.WORKS所有的製作力量。

故事方面老生常談就不說了,這裡分享一下筆者自己的理解。個人認為本片可以說岡田麿里作為腳本家經歷的投影,岡田對應長壽的伊歐夫少女,也就是女主角瑪奇亞和女二號蕾莉亞,而負責的作品對應劇中女一號瑪奇亞收養的艾瑞爾和蕾莉亞生下的梅多梅爾。

前者一對是岡田腳本家經歷中,有較大主導權,結果不錯的作品,而蕾莉亞和梅多梅爾一對則是製作中有較多力量干涉的作品。以這個思路片子很多重要段落就有完全不一樣的解讀方式,尤其蕾莉亞跳下高崖和梅多梅爾告別的場景,是不是可以看作作家發現自己的作品已經完全偏離自己希望方向之後的告別呢?

當然我的解讀只是我的一廂情願,在所有岡田的訪談中,岡田並沒有說過存在以上的隱喻,可能是筆者的理解錯誤或者岡田不想局限大家的想像。不過能引發筆者如此迷思,足以成為推薦本作的理由。

《昨日青空》

去年,P.A.WORKS社長堀川憲司問過我這樣一個問題:

「在中國畫動畫(中間張)的,能有多少比例能升上原畫?」

(為了避免混淆「動畫「,下文中繁體動畫指中間張,簡體動畫指動畫作品)

在此我要先講一個大前提,就我所知,日本的動畫導演、製片人、社長,對於中國動畫的行業狀況基本是一無所知的。一部分從製作進行基層做起的或許還有接觸中國外包的機會,而大部分人,尤其是高層,基本沒有,也不需要對於中國動畫行業有基本的認識。

所以我覺得堀川老闆的這個問題其實有點泛。他可能並不知道,和日本相比,中國動畫行業的複雜程度超出何止十倍。他感興趣的動畫升原畫率,在中國和在日本,所擁有的意義完全不一樣。

但我對P.A.WORKS也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我覺得明白他問這個問題的用意,所以我給了他一個數字,並講清楚這個數字其實就是我拍腦袋想的,未必準確或者說基本不準確,但是是根據您的預設前提來的,和日本應該有一定程度的橫向比較價值。

他很吃驚:「怎麼會這麼少?我聽說中國有很多有才能的動畫人。」

我說您說得沒錯,我還認識幾位呢。但我們面臨的問題,比您能想像的要多上太多。

我們之後還聊了很多,我給他講了許多中國的有的沒的。但我發現,聊得越深,就越感受到,他最初這個動畫升原畫的問題是多麼一針見血,裡面隱含了大量的次生問題,包括了動畫師的培訓教育、薪酬待遇、職業發展,包括了動畫公司的人才儲備、經營管理、創作與商業的結合。往大了說,更是包括了行業發展的結構性問題。

這些問題,每一塊展開出去感覺都能講個幾千上萬字。但是不要忘了,這只是年末推薦多篇中的一篇。有限篇幅只能簡單講講結構性問題,其他的留待今後的機會再說。

在日本動畫公司之中,PA差不多是最願意為動畫人的境遇發聲的公司了,無論是通過作品,還是通過社交媒體。包括堀川社長在內,不止一次地提及PA對於年輕人才的培養之重視。

那麼在PA,動畫要怎樣才能升原畫?PA官網上寫得很清楚:1連續三月每月畫500張動畫;2包括實習在內,需畫滿1年動畫,並閱讀足夠多的原畫,理解怎樣才能畫出為動畫考慮的原畫;3每月交原畫課題作業。作畫主任會根據123的結果,進行綜合判斷。

PA官網上的公司說明QA:https://www.pa-works.jp/q-a/index2.html

這一升段要求並不簡單,堀川社長曾經感嘆過原畫成材率實在太低,為了培養更多的原畫,只能採取人海戰術多招動畫增加基數。PA新樓便是為了容納這大基數動畫人所建。而針對堀川最開始提出的問題,PA給出的答案是,一年招30個動畫新人,成為原畫的只能有四五個。

於是我們有這樣一個問題,動畫升不上原畫的,怎麼辦?

PA官網同一頁面也說了:

「以我們公司的規模而言,我們給動畫的待遇條件在業界中算是相當不錯的了。P.A.WORKS需要的是原畫。說一句或許會引來誤解的話,對我們而言動畫是為了培養原畫的先行投資。速度、工作量、價格等多方面因素使得日本業界的動畫對於海外的依存度只會越來越高(註:日本的動畫九成都發給海外)。這一趨勢我們無法阻止。我們認為日本動畫的生存之道,只存在於對原畫多種多樣表現的繼承。我們之所以會努力給予動畫這樣的好條件,是因為我們相信這一規模的公司在地方上培養作畫人才的巨大可能性。」

概括:速度工作量價格導致動畫高度依靠海外,就不勞煩您日本人了。我們高待遇招動畫是指望培養你成為原畫。

PA口中的高待遇,據我所知在日本確實不低了,富山的生活成本又便宜。但就算這樣,16年還是爆出PA一位動畫上網倒苦水,表示錢少而且三年升不上原畫就會被變相勸退。

這足以說明,動畫這個職業本身,或者說這一工種,在日本很難存活。近年來底層動畫人工作忙收入低境遇凄慘的報道,不少都可以歸結於這一現狀。你不是在工作,你是在學習,累點很正常,被淘汰也很正常。你做的是海外低收入國家的工作,拿的錢少不要太正常。先不說資本家的這些說辭的對錯善惡,這個局面是目前客觀存在的現狀。

動畫要求的交貨時間緊、工作量大,價格低,技術要求相對低,屬於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勞動密集型產業。以「技術立國「的日本把動畫轉移向海外,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將其傳統製造業中的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勞動密集型生產組裝環節轉往中國和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是同樣的邏輯。

然而動畫製作和傳統製造業有所不同的特殊性,在於其人才培養方式。培養一名手機設計師,並不需要他每月熟練組裝500台手機,然而培養一名原畫,除了那些極個別的另闢蹊徑的天才外,目前所知的方法還就只能靠大量的動畫訓練得來。日本動畫行業目前所面臨的最大結構性問題,就是動畫環節整體轉移向海外後,其生產功能被海外成功接盤,但動畫的人才培育功能卻遲遲找不到高效且能夠大規模執行的替代方案。

所以,解決日本動畫業界要完問題很簡單,找到一種不畫動畫直接培育原畫的方式就行。當然,即便是以培育人才知名的PA目前也沒做到,所以他們明知高淘汰率會帶來一系列問題,還是掏著錢養著自己不需要的動畫,一不小心還要被人戳著脊梁骨罵。

換個高大上的說法,日本動畫行業近年來基本完成了向高端產業的轉移,基本做到了去低端產能,但現在面臨國內缺失低端產能所帶來的高端人才培養問題。

這個結構性問題,是日本動畫升原畫率問題的本質。

而動畫升原畫率問題拿到產業結構和日本截然不同的中國動畫行業,問題的本質自然也不一樣。日本的問題在於有高端上游,但缺低端下游給高端培養輸送人才。而中國有日本轉移過來的低端下游,缺的則是高端上游。

當堀川反問我中國有那麼多有才能的動畫人,為什麼升原畫率那麼低時,我給他講了我們所面臨的問題,這些問題最終都聯繫到中國缺乏動畫高端環節,也就是缺乏成建制的原畫、演出、分鏡、導演等高技術含量創作性人才的結構性問題之上。

沒有高端環節,我們從低端培養人才將會缺乏目的性和系統性,更是缺乏有指導能力的人才,效率得是多低?而好不容易低效率培養出來的人才,又要往哪裡安置?高端產業缺失的情況下,有沒有高端的原畫工作可以給他做?市場長期被海外動畫作品佔據的情況下,能不能保證高技術含量的原畫工作得到更高的待遇而不會流向海外?對於動畫人而言,高技術含量代表著創作上的自我實現,除了物質待遇上,能否給他們提供更高的成就感?能否給他們提供進一步鑽研技術提升創作能力的動力?等等等等,在高端產業缺失的情況下,似乎動畫升原畫的一切都是問題。

對個人而言,問題會更易解決一點。國內沒高端環節,日本有啊,去就是了。於是越來越多的國人去日本學動畫、做動畫,個人能力在上升,管理水平在上升,中日交流在進一步加強。日本動畫中所謂國人回的水平越來越高,比如古利特第六集,就是最好的例子。而這也是結構性問題最為捷徑的一種解決方式,日本缺來自低端的人才輸送,中國缺高端的人才需求,自然一拍即合。之後這樣的案例會越來越多。

而純粹從低端為主的國內開始建立全新的高端產業,難度則要大得多。但是不同行業的先驅者早已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在中國要振興落後的行業,最好的方法,就是集中力量做大事。

所以我才對《昨日青空》的做法如此讚許,除了作品本身的品質,我更多看重的是它採取的純國產精英製作戰略在行業發展上所起到的象徵意義。

中國雖然動畫行業依然以低端為主,但並非沒有個別的高端人才,《昨日青空》把他們集中在一起,提供高質量的工作給他們發揮的空間。而高質量的製作,直接拂拭了動畫觀眾對於國產動畫質量的一貫印象,開拓了過去沒有的全新受眾所構成的動畫市場,最終獲得不差的票房收益。而這一收益提振了國產動畫可以依靠較高質量獲得好成績的信心,奠定了新的商業模式,今後將對投資環境產生改善。改善後的投資環境中,將有更多的針對觀眾動畫市場需求對高端動畫產業進行投資的資本,投資將使得動畫產業在技術上向高端轉移,最終形成良性循環。

當然,看到這段很多人都會覺得,哪有那麼好的事情,想得也太美了。

但這就是其他行業已經在做,而且必須要做的事情。產業轉型和經濟發展都要求動畫行業必須主動做出改變,解決目前存在的高端缺失的結構性問題。

是的,《昨日青空》做的事情,就是動畫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9年 Anitama 期待的劇場版動畫】

《Code Geass 復活的魯路修》

監督:谷口悟朗

腳本:大河內一樓

角色設計原案:CLAMP

角色設計:木村貴宏

KnightMareFrame設計原案:安田朗

KnightMareFrame設計:中田榮治

機械設計?概念設計:寺岡賢司

主要原畫師:木村貴宏、千羽由利子、中田榮治、中谷誠一

美術監督:菱沼由典

色彩設計:柴田亞紀子

攝影監督:千葉洋之

編輯:森田清次

音響監督:井澤基、浦上靖之

音樂:中川幸太郎

片頭主題曲:家入レオ「この世界で」

片尾主題曲:UNIONE(ユニオネ)「リバイブ」

插曲:ALI PROJECT「美しき獣たちの為の」

發行:Showgate

上映時間:2019年2月9日

2006年第一作的《Code Geass 反叛的魯路修》與2008年的續篇《Code Geass 反叛的魯路修 R2》掀起強烈反響了的《Code Geass》系列,在推出了OVA《Code Geass 亡國的阿基德》等衍伸外傳、漫畫、遊戲、舞台劇的多媒體展開後,再次回到了代表了「ZERO年代」的動畫上。2017年10月起到2018年5月,以TV系列全50話加入了全新的畫面和配音後、再剪輯為全3章的總集篇劇場版相繼上映。

《Code Geass 復活的魯魯修》作為曾一度完結後的完全新作劇場版動畫,監督谷口悟朗、腳本大河內一樓、木村貴宏、千羽由利子、中田榮治、中谷誠一等原班人馬再聚首,無一不令人對這部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新作充滿了期待。究竟魯路修將以什麼樣的形式在新作中登場,還請拭目以待。

《青春豬頭少年不會夢到懷夢美少女》

監督:增井壯一

腳本:橫谷昌宏

角色設計:田村裡美

音樂:fox capture plan

製作:CloverWorks

發行:Aniplex

上映時間:2019年初夏

改編自原作第6卷、第7卷,是TV動畫《青春豬頭少年不會夢到兔女郎學姐》的延續。而這兩卷的內容,放在原作來說也是相當精彩。在TV版時不得不考慮每一話應該在哪裡結束,而本次形式為劇場版,應該能夠更加順暢地推進情節的發展,也有利於製作組對故事內容的取捨。作為由 CloverWorks 製作上映的第一部劇場版,還是值得期待的。

《劇場版 Gundam Reconguista in G》

總監督:富野由悠季

腳本:富野由悠季

角色設計:吉田健一

機械設計:安田朗、形部一平、山根公利

音樂:菅野祐悟

動畫製作:SUNRISE

上映時間:2019年年內

配圖為「機動戰士高達40周年計劃」概念圖之一,非劇場版海報

2019年也是《機動戰士高達》TV系列迎來40周年,將於2019年到2020年展開「機動戰士高達40周年計劃」。作為該項目的一環,憋了多年的《Gundam Reconguista in G》也將以「劇場總集篇」的形式再現。

該劇場總集篇是由2014年開播的TV系列,追加大幅的新畫面、映像的再構成,將於年內展開。本作早在2015年的時候,富野總監督就收到了製作「劇場總集篇」的邀請,富野在訪談中翻來覆去地強調,劇場版才是本篇,當初這部作品被放到了深夜檔的不滿,本不想掛「高達」名頭云云,TV版只參與了腳本和(幾乎全話)分鏡,這次將親自以「演出」的身份徹底修整這部,預計5部作,這也是富野總監督有史以來第一部超過三部的劇場總集篇。

熟悉富野作品的觀眾應該明白,他的「劇場總集篇」向來和TV系列有著天差地別。在過去的訪談中也曾說到,目前五部的分鏡都已經完成,特別是第五部特別有趣,可他也說了,如果票房不理想,那後面的四部可能都沒法見天日,這就只能靠各位能到電影院看的都去捧個錢場了。那麼這部作品究竟會以怎樣的姿態來還回他的「原貌」,還有待片子上映後見分曉了。

《天氣之子》

原作·腳本·監督:新海誠

角色設計:田中將賀

作畫監督:田村篤

美術監督:瀧口比呂志

動畫製作:CoMix Wave Films

發行:東寶

上映時間:2019年7月19日

《你的名字。》在票房與討論度上的火熱表現,使得新海誠的下一部作品備受矚目。本作將講述在天氣氣候時而平和時而狂暴的時代,被命運捉弄的少年少女「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故事。按新海誠最早出演電視節目時的說法,是有點大人與黑暗色彩的作品,究竟這些元素要如何融合在一起,在已有的情報中難以窺見,只能期待後續的公開。

在去年年末,新海誠在個人網站發表的博文(http://shinkaimakoto.jp/archives/882)中,也有提到在過去一年,對於他來說僅是在製作《天氣之子》的一年,企劃、腳本、分鏡各方面都在認真考慮。新海誠在世人「下一部作品是決勝負的吧」的評論聲中,回想在自己出道作那會也有這樣的遭遇。而後每一次新作公開都能聽到這樣的聲音,這讓他在倍感壓力的同時,也暗暗下定了決心,抱著「希望《天氣之子》公開之後也能聽到這樣的回應」的想法,傾盡全力。

本次參與《天氣之子》的製作團隊在各方面來說應該會相當地厲害,並且在《天氣之子》中,似乎也能看到不少關於過去作的聯動彩蛋。新海誠表示現在正在努力製作出自己最想看的電影,希望能和大家的「想看」的地方相重合。這次或許是新海誠再次找回過去的自己的作品,可能不會像《你的名字。》一般獲得那麼多的讚譽,但不管怎麼說,新海誠的作品都值得期待。

《劇場版 吹響!上低音號~誓言的終曲~》

監督:石原立也

腳本:花田十輝

角色設計:池田晶子

美術監督:篠原睦雄

色彩設計:竹田明代

樂器設定:高橋博行

攝影監督:高尾一也

音響監督:鶴岡陽太

音樂:松田彬人

音樂製作:Lantis、Heart Company

動畫製作:京都動畫

發行:松竹

上映時間:2019年4月19日

動畫《吹響!上低音號》系列的質量一直都相當出色,在系列獨立作品《莉茲與青鳥》公開之後,在4月19日將上映與本篇內容相關的《誓言的終曲》。本作中,黃前久美子等人升上2年級,吹奏部也迎來了新一批成員。時間的推移,身份的轉換,北宇治高中吹奏部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故事仍在續寫。話不多說,光憑《吹響!上低音號》的名頭,就值得期待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nitama 的精彩文章:

解舊番:系列歷史原點,《假面騎士》第1話製作人員介紹

TAG:Anitam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