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第五章,《道德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影響中國人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具著。以前對這句話的理解,一直很模糊 ,現在才感覺有所清晰,試著跟大家分享一下。

「芻狗」,就是古代祭祀時所用的用草紮成的狗。狗在古代,是普通人家用來祭祀時用的牲畜,因為牛、豬、羊等大牲畜成本比較高,一般人家用不起,所以就用相對廉價的狗做祭品。後來隨著社會風氣的轉變,人們就不用真狗了,而換成這種用草紮成的「芻狗」。雖然是草紮成的,但人們依然把它視為神聖之物,即使在祭祀完畢,也會小心翼翼的把它放在無人踐踏的地方,任其自然生滅。

再說一下「不仁」,這裡並不是說不仁道,不仁義。在老子看來,「不仁」才是真正的「仁」,才是真正的「道」。他是針對孔子提倡的「仁」來說的,孔子既然樹立了一個「仁」的概念,那肯定就會有「不仁」,認為這個人「仁」,就可能認為另外一個人「不仁」。對人類「仁」,對動物、自然萬物可能就「不仁」。

所以老子才提出一個「不仁」的概念,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無所偏愛,沒有對誰「仁」或者「不仁」,一切都順其自然。無論對什麼人和事,都不加干涉,不給你加上什麼「仁」還是「不仁」的標籤,也不給你講什麼「仁」的道理,非得讓人家行「仁道」,什麼都不管,任由你自生自滅,這個「不仁」就是老子無為思想的體現。

接下來再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天地對待萬物都和對待那個草扎的狗一樣,不會幹涉,沒有偏好,都是任其自然生化。天地不會說對誰特別好,也不會說對誰特別差。它既滋養了萬物,也帶來了火山、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天地不是動物而生長的草,但動物卻可以吃草;天地不是為人造的動物,但人卻吃動物;同樣天地也不是為老虎生的人,但老虎卻能吃人。天地無所作為,一切順其自然,沒有偏愛於任何一物,但萬物卻各自有它的用處,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和諧,現在的話叫自然生態系統。

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天地沒有「仁」與「不仁」之說,沒有偏私,對待萬物都和對待芻狗一樣 ,一切任其自然,這就是老子所講的「道」。這句話其實是引子,想表達的是下面一句,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世間的聖人,應該效法天地,對待百姓就像對待同胞手足一樣,無所偏愛,任其自然,這才是聖人之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雜談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佛說一切眾生皆具佛性?
修行人最大的障礙是什麼?

TAG:國學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