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白茶的四個特質,香氣、茶湯、口感、葉底,成就「星級白茶」!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1》
拿起一杯白茶,你能判斷它是不是一杯好茶嗎?
它要成為一杯好白茶,還缺了哪些屬性?
這次,且讓茶友們擔任一次白茶界《米其林指南》的美食評審家,教您判斷,一杯白茶有沒有入選「星級白茶」的特質。
經過一聞、二看、三品,我們可以判斷這杯白茶的色、香、味是否正宗。
而白茶沖泡後的葉底,也小有學問。
聽說,一杯好白茶,連留下的痕迹都是有靈魂的。
《2》
一杯好白茶,香氣純粹自然
白茶未經過殺青和烘焙,香氣原始,接近植物本身的味道,如花香、草藥香。
同時,這種加工工藝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白毫,這是一種覆蓋在芽頭和葉背上的細絨毛,乾燥後呈現白色。
白毫被沸水沖泡後,會釋放出一股毫香味。而白毫在幼嫩的芽頭上分布較多,因此身為芽茶和芽葉茶的白毫銀針和白牡丹上的白毫數量較多,毫香更顯。
經過壓制的白茶餅,茶葉內的果膠被擠壓,果膠溢出,果香顯現。好的壽眉餅經過多年的陳化還會出現甜美的棗香。
除此之外,一些茶農在白茶萎凋時會採用日晒的方式,製作出來的新茶會有一股陽光的味道,陳化一段時間後會消失。
這種製作工藝不同於經過烘焙的茶葉,不會有烘烤穀物的香氣,更不會有火味、煙味等雜味。
所以說,一杯好白茶,它撲鼻的香氣是純粹自然的花香味、草木味、日晒味,而沒有其他的雜味。
《3》
一杯好白茶,湯色清澈透亮
無論是沖泡還是煮茶,一杯好白茶最後呈現的茶湯都是清澈透亮的。
而出現渾濁的,品質一般都不佳,造成茶湯渾濁的原因可能有三。
第一種原因,品質不好的白茶,其白毫容易脫落,大量脫落的白毫使茶湯渾濁。
不過,品質好的白茶經過沸水沖泡,會有少量白毫脫落,這是正常現象。
第二種原因,白茶再晾曬的過程中,衛生條件可能不過關。
在一些制茶數量較少的農家,他們沒有專門用來晾曬白茶的場所。這種地方往往是自家院子,人們活動頻繁,容易沾上塵土。
第三種原因,這種情況一般在老白茶身上出現。
有的老白茶不是經過自然陳化而來的,而是經過了人工做舊。
比如被藥水浸泡過的「老白茶」,它們沖泡出來的茶湯總是渾濁的。
《4》
一杯好白茶,口感正宗
無論你喝到的是當年的新茶,還是存放多年的老茶,口感有差異,但都有自己正宗的風味。
新白茶滋味鮮爽,造成這種口感的多酚物質含量較多,因此,還會有略微的澀感。
正因為有這層澀感,喝過新白茶之後的回甘明顯,非常清甜。
而品質差的白茶澀味十足,能明顯感覺澀味在喉頭附近揮之不去。好白茶的澀味主要在口腔上顎,並且這種澀感是會散去的。
新白茶變成老白茶之後,口感從張揚變成內斂。
老白茶的入口更加醇厚,且回甘的速度是比較柔和的,不會有大起大落的感受,給人感覺非常穩重。
老白茶經過煮茶,持續的加熱使得茶梗中的糖分和果膠充分析出,入口更甜潤。
老白茶的茶湯,甚至會有略微的掛杯,給舌頭的包裹感也會更明顯。
《5》
一杯好白茶,留下的葉底是有「生命」的
一杯好白茶的好壞不僅僅在於它的茶湯,從沖泡後的葉底也能看出好壞。
好白茶留下的葉底是鮮嫩的,用手輕觸像是富有彈性的肌膚,仍然年輕有活力。
就算是陳化多年,色系變為暗調的老白茶,其葉底也不會像是燒焦了的煤渣,黑黢黢的。
況且,能作為老白茶存放多年,其基因就很不一般,原本就是高品質的新茶,否則就沒有存放的意義。
經過沖泡,老白茶的葉底反而格外油亮,用手觸碰,同樣具有彈性,而且它的葉張捲曲卻不易成渣,甚至經得起煮制,仍然有生命的活力。
而做舊老白茶的葉底,並沒有真正老白茶的油亮感,用手去摸,還有粗糙乾癟的感覺,容易成渣。
葉底的健康好壞,可以看出這杯茶是不是好茶,能不能經受接下來沖泡的考驗。
因為經過沖泡的葉底,是會留下生命痕迹的。
《6》
如今,從簡單的紅茶 牛奶的奶茶,到海苔味、棕香味、茉莉花香、焦糖味等各色滋味調製的茶飲,所謂「喝一杯茶」,不如說是一種解膩的消遣方式。
這些層出不窮的速飲,正不斷以新奇的味道刺激人們正在膩味的嘴巴。
我們似乎忘記了一杯茶真正的味道。
而一杯真正的茶,不單單有食品工業里的「綠茶味」「紅茶味」。
它們更有豐富的花香、草木香、熟果香,它們的出現,是富有層次感的,不像速飲,從頭到尾都是一個味。
雖然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但,有時間細細體味一杯茶的人,真的不多。
我們判斷一杯白茶是不是好茶,就更需要耐心和細心。
是不是好白茶,聞過,喝過,自己的感受不會騙自己。
最怕大了意,錯過了一杯好茶,讓其中難得的香氣和滋味白白溜走。
為什麼要了解一杯好白茶的特質?
終究,還不是為了捕捉喝茶的美好感受。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日常儲存白茶,在包裝選擇上,有哪些錯誤是不能犯的?看這四點!
※老藏家藏茶經驗分享:存白茶,在品質前提下,請學會廣撒網!
TAG:小陳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