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服務實體不下指標不派任務,央行行長說對銀行的激勵機制現狀如何?

服務實體不下指標不派任務,央行行長說對銀行的激勵機制現狀如何?

「有效的融資需求有所下降」,「關鍵是要建立對銀行的激勵機制,主動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而不是用下指標、派任務的行政辦法」。1月9日晚間,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時再度喊話實體經濟融資難題。

關鍵問題是激勵機制的建立。易綱指出,下一步,央行將和相關部門加強協調配合,綜合施策,通過「幾家抬」,從供需兩端共同夯實疏通貨幣政策傳導的微觀基礎,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捉襟見肘的一級資本和補血神器永續債

從去年開始,一方面經濟增速放緩,企業信用違約風險上升,銀行從經營角度看,風險偏好下降,相應出現不願貸情況;另一方面,從央行的角度而言,也需要本著市場化的原則要求銀行支持實體經濟,而不是要求銀行「做多少,放給誰」等硬性指標攤牌。

作為易綱所說的貸款、債券、直接融資「三支箭」中第一支箭,第一財經採訪中發現,銀行貸款目前面臨一些客觀壓力。

首先銀行面臨較大資本補充壓力,即便想放貸,但是由於監管要求和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資本等要求,能力也是捉襟見肘。

其次,從內部利潤增長看,近幾年一些銀行利潤增長有所放緩。

最後,面對民企小微等高風險市場,雖然在去年末大行、股份行紛紛表態出台多條紓困民企的政策,但根據第一財經記者前期在浙江、江蘇,成都、重慶等民營、小微經濟發達地區調研發現,銀行正在努力建立一套能識別風險、淘出優質民營小企業的商業可持續運作模式,嘗試較多,但困難也較大。

正如易綱行長所說,「不是用下指標、派任務的行政辦法」,「關鍵在於建立對銀行的激勵機制」。無獨有偶,2018年底,由中國銀保監會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撰寫的文章《加強和改進金融服務 助推民營企業健康發展》也指出,要盡最大可能滿足企業有效信貸需求,既要避免「一刀切」的惜貸,也要避免「一哄而上」的送貸。業內人士指出,可以看出目前監管對銀行的引導主要仍以正向激勵為主。

從金融機構資金供給端看,銀行的風險偏好的確有所下降,自身還受到資本、流動性、利率等多重因素的約束,「我們已經採取措施著力緩解銀行信貸供給端的約束」。多位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談到一個較為統一的觀點就是,資本約束捉襟見肘是制約銀行放貸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資本是制約銀行信貸投放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必須加快銀行資本工具創新,拓寬銀行資本補充渠道,一方面有利於銀行的穩健經營,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銀行的信貸投放能力。」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民生銀行首席分析師溫彬對第一財經記者稱,事實上,當前銀行面臨較大的資本補充壓力,即便想放貸,但是由於監管的要求,以及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資本要求,實施起來捉襟見肘。

溫彬稱,如何建立完善銀行資本補充渠道,這才是當前鼓勵銀行滿足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的前提。從內部利潤增長看,近幾年銀行利潤增長放緩,所以需要相應外部補充機制中,不少銀行面臨一級資本補充壓力較大。

回顧中國2018年銀行業的發展,「補血」稱得上各家銀行的大事。根據第一財經梳理,2018年全年,先後有五大行與一家股份行和一家城商行共計發布了4392億的補血方案。

在眾多補血案例中,二級資本相對比較容易,可以通過次級債、二級資本債補充。相比之下一級資本比較緊俏。目前市場上補充的辦法以定增、新股上市、優先股等方式為主。溫彬認為,上述補血方式由於對資本市場造成一定壓力,所以銀行一級資本面臨較大補充壓力。「上市銀行發行的規模也有限,主要考慮到優先股對二級市場的影響,所以優先股發行空間相對有限。」曾剛說。

可以看到,去年全年,銀行的補充資本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例如2018年7月,南京銀行發布公告稱,140億元定增預案未獲通過,成為首筆被證監會否決的上市銀行再融資。

不過,對此監管已經給予了充分重視。歲末年初,被業內稱為補血神器的一級資本補充工具「永續債」有望問世。2018年12月25日,金融委辦公室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多渠道支持商業銀行補充資本有關問題,推動儘快啟動永續債發行。

第一財經記者從接近中國銀行人士處獲悉,2018年上半年,中行股東大會批准了發行不超過400億人民幣或等值外幣的減記型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有關發行方案正在持續研究中。

溫彬認為,探討永續債能否作為銀行的其他一級資本工具,有利於夯實銀行資本基礎。當銀行資本金進一步夯實,發力支持實體經濟,民企小微融資將有望獲得更多的信貸資金支持。

正向激勵措施VS銀行風險偏好下降

正如央行行長易綱所說,當前銀行的風險偏好下降,是個不爭事實。

溫彬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從央行角度,對商業銀行風險偏好下降,必須本著市場化的原則,不能要求商業銀行「做多少、放多少、放給誰」。通過一些逆周期宏觀調控政策,建立激勵考核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實體經濟的支持。

近期,央行從一個百分點的全面降准,到定向降准、創新「特麻辣粉(TMLF)」,再到給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放寬尺度,一系列激勵銀行支持實體經濟、民企小微融資的政策方針漸次落地。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梳理,1月4日,市場「喜提」2019年第一次全面降准,1個百分點、釋放資金約1.5萬億元資金。同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考察三大行普惠金融部並表示將進一步採取減稅降費措施,運用好全面降准、定向降准工具。

而此前央行連續祭出TMLF(定向中期借貸便利)、加大再貸款再貼現,調整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動態考核標準等政策,根據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市場預計這一系列措施向市場釋放資金約7000億。

「我們已經採取措施著力緩解銀行信貸供給端的約束。」易綱說。

除了資金方面,與此同時,2018年底,銀保監會亦多次發文要求銀行 「盡職免責」形成「敢貸」、「能貸」、「願貸」的企業文化。

2018年11月9日,郭樹清就金融支持民營企業答記者問時指出,所謂「敢貸」,就是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建立盡職免責、糾錯容錯機制,加快制定配套措施,修訂原有不合理制度,激發服務民營企業的內生動力。

所謂「能貸」,就是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資源向民營企業傾斜,制定專門的授信政策,下放審批許可權,單列信貸額度,確保對民營企業始終保有充分的信貸空間。

所謂「願貸」,就是要充分考慮民營企業的經營特點,重新審視、梳理和修訂原有考核激勵機制,使從事民營企業業務的員工所付出的精力、所承擔的責任與所享受的考核激勵相匹配,充分調動其積極性、能動性。

政策大環境在變,微觀的銀行主體已經發生積極改善。

第一財經在調研中發現,此前,如果一筆貸款變成壞帳,銀行貸款人終身追責,拿著最基本的一個月2000塊錢的工資「收貸款去」。

那麼現在情況如何呢?一家東部民營經濟發達省份的城商行,內部對於盡職免責已經有所改善。例如,已經修改了行里的章程,出現不良後,通過盡職平抑、損失平抑兩步走,來綜合考察信貸經理的責任。

溫彬說,信貸僅是金融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既要考慮到優化融資結構,也要考慮到降低整個槓桿的影響,所以除了信貸間接融資外,也要包括股權、債券融資等。

債券市場與股票市場在去年也受到一定程度影響,例如企業信用債中違約事件增加,很多民企發債發不出去,成本高。而民企大股東股權質押,因為股市下跌,面臨爆倉和融資難題。

對此,一系列政策創新的出台也及時有效地緩釋了風險。 例如,為民企融資護航信用風險緩釋工具(CRMW),在債券發行階段同步發售信用風險緩釋憑證(CRMW),讓緩釋憑證的發售與債券的發行相互配合與支持。溫彬說,增加投資者投資熱情,使得整個民企發債成本有所下降。

與此同時,溫彬認為,一些地方政府紓困基金,引導保險長期資金進行資產併購等方面發揮股權作用。 這些政策都是有助於增強銀行防風險能力,同時增強對實體的支持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華為回應5G報道:德國業務順利進行,法日新的合作也積極進行中
滬倫通「通車」倒計時,中國金融市場全球化再提速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