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知足是一種選擇

知足是一種選擇

文/ 龍泉 首發/ 雲南道教網

若有所收穫,請順手轉發,功德無量!

"知足常樂"四個字,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只不過,身在紅塵之中,"知足"幾乎變成了一種奢華的東西,我們似乎不怎麼消費得起。因為我們無法分辨何時應當知足,也不知道怎樣才算知足,因此,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把」知足常樂「四個字掛在嘴邊,閑暇時拿出來安慰一下自己罷了,至少能找到一種超脫世俗的感覺。

說說「足」的問題。所謂的足,即是夠。足是一種標準,因為「足」與「不足」之間有一個活動的、無法確定的尺度,你可以自己將這個尺度撥向「足」或者「不足」。撥向「足」時,意味著你需要放棄一些東西,比如名利、財富、美色及其他方面的慾望,才能使「足」與「不足」之間保持一種動態平衡。當你找到了那個平衡點,你就會感覺快樂,否則,你是不可能感到快樂的。

然而,遺憾的是,名利、財富、美色、慾望等又恰恰是我們所追求的,因為這些東西被社會化為一種衡量標準,當我們沒有或沒有能力擁有這些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覺得低人一等,這是社會等級觀念在我們心靈深處潛伏多年以後逐漸演變為一種內在的驅動力或慚愧感。因此,即使沒有人在意我們,我們也會給自己一種內在的壓迫感,最後暗感羞愧。

有了這種內在的驅動力,我們可能會發憤圖強,在心中樹立起一個或多個標杆,去努力,去成功,去開創一番驚天偉業,去成為某個人,去證明自己,去贏得別人的欣賞,如此種種。我們好像在告訴自己:如果不有所成就的話,我們可能就一無是處了。因此,當我們把這些當成追求時,我們便不「足」了,就像黑洞,看不到底,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這一切將在何時實現。

其實,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幾乎人人如此,拼搏、奮鬥、賺錢,除了那些基本的需求,你會發現這一切似乎只是為了讓自己手頭更加闊綽些,跟人聊天擺譜的時候更自信些、話題更多些,讓自己在別人眼裡不那麼捉襟見肘而已。但是,為了這些,我們卻早已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不僅失去了享受生活的心情,也失去了人生樂趣。

一個朋友曾說,當他40歲時賺到了一定數目的財富後,他就選擇遠離紅塵,退隱於山林或江湖之間。當初我好羨慕,並一直關注著他。然後,當我再次遇見他時,他正在一個培訓中心樓下靠牆抽悶煙。我問他何以在此,他說他在等他十歲的學舞蹈的女兒下課,晚一些還要送去補習英語。而那時的他,早已過了40歲。我打趣地說:「你不打算退隱了?」他說:「身不由己。」

這就是一個普通人的日常。到了一定的年紀,慢慢就習慣了,只不過,我們所習慣的可能是那種無奈、感傷、悲愴、失落。小時候我們可能擁有過太多夢想,年輕時我們會逼迫自己追求太多東西,以為到一定的時候可以全身而退,但當我們已經習慣於無窮無盡的慾望,當我們面臨這樣那樣的問題時,突然感到「知足」的可貴,然而,到那個時候,我們連「知足」的勇氣都所剩無幾,依然牽絆於各種牽掛。

一個朋友曾經說,她一直想能有更多的能力去幫幫別人,哪怕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也算是積德行善。我問她:「你認為具備了什麼樣的能力才能積德行善呢?」她說至少得有點錢,這樣可能更方便些。我說:「當你覺得自己已經具備足夠的能力行善布施時,你或許已經錯過了行善布施的心和契機了。」很多事情,你若現在不做,以後或許永遠沒有機會做了。

後來,她終於下定決心,從自己銷售每單貨的收入中提出10%的錢用於行善,據我所知,她已經堅持了半年,從未間斷。前天,我再次收到她的消息,說想為城隍廟建設捐些功德,我問她是否最近生意特別火爆,她說她很感恩那些幫她的親人、好友,因此想盡量幫他們做些功德之事。最後她告訴我:「原來,知足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因為當你知足了,你會得到更多。」

其實,知足是一件極其簡單的事情。有一位快樂的鞋匠,他每天靠修鞋為生,但只要賺夠了那天的飯錢便收攤休息。一個富人覺得奇怪,暗自思忖:「他一個修鞋的人為什麼會那麼快樂呢?」富人的僕人告訴他:「你想讓他不快樂其實很簡單,只要把一袋錢偷偷塞進他家就可以了。」一天,富人把一袋錢偷偷塞進鞋匠的家裡,從此以後,鞋匠的臉上便再也看不到笑容。

這只是一個故事而已。其實,當我們什麼都沒有的時候,我們不一定不快樂;但當我們擁有越來越多東西時,我們就未必真的快樂了,因為擁有本身需要慾望支撐,無窮的慾望卻能將快樂從生命中奪走。這一切皆源於選擇。知足,其實是一種選擇。

[2019.1.6 | 圖片源於網路,侵權即刪]

·end·

—如果喜歡,快分享給你的朋友們吧—

以下為廣告本人經營的產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間道教 的精彩文章:

清初龍門支派—天柱觀支派
清初龍門支派-雲巢支派

TAG:人間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