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陝西農民挖出一口「大鍋」主動上交,專家:是國寶,獎勵一個水杯

陝西農民挖出一口「大鍋」主動上交,專家:是國寶,獎勵一個水杯

導讀:陝西寶雞是中國出土青銅器最多的地方,素有「青銅器」之鄉的美稱。著名文物鑒定專家馬承源對此說過一句話:「無論走到哪裡,只要有博物館,走進去一定就能看到寶雞出土的青銅器。」這說明寶雞出土的青銅器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分散在全國乃至全世界。

寶雞市岐山縣童峪村,村中百姓由丁、童兩姓組成,按照族譜記載,童峪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數百年前。根據史料記載,在商周時期,這裡就是古人主要的生活區域,因此地下遺址豐富。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童峪村的5位村民在村外的取土場挖土時,不經意在地下發現一個大鐵疙瘩,當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將其挖出來後,發現這個「大傢伙」好像一口「大鍋」,不過這口「大鍋」還長了三條腿和兩隻耳朵。

5位農民一商量,決定這件事先不向外透露,於是將「大鍋」抬到了村民童銓家的閣樓上藏了起來。過了不久,為了安全起見,他們又將「大鍋」拉到了童兆乾家,藏在了火炕之中,這一藏就是五年多時間。在這五年時間裡,他們也想過將「大鍋」賣了,還特意到廢品收購站問了,按照廢銅的價格能賣630元,這在當時對於幾位農民來說,已經是一筆巨款了。

到了1958年,岐山縣響應國家號召,在農村進行文物普查工作,5位農民從文物工作者嘴裡知道了地下文物屬於國家,應該上交的政策後,決定將藏了五年的「大鍋」上交。事情上報到岐山縣文物部門後,他們立刻派專家前往童峪村查看。

當專家見到這件「大鍋」後,立刻確定這是一件周朝時期的青銅大鼎。經過測量得知整個大鼎高89厘米,口徑寬超過60厘米,重量超過200多斤。雖然這件銅鼎器形碩大,但製作工藝非常精湛,器身布滿回顧狀夔紋和卷尾倒置的獸紋。在大鼎上,專家還發現了七個銘文:「外叔作寶尊彝」,因此這個大鼎被命名為「外叔鼎」。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5位村民就在專家的陪同下,趕著一輛牛車,將大鼎送到了幾十里外的岐山縣文化館。當地政府為了表彰幾位農民無私上交文物的行為,特意對他們進行了表彰,並為他們每人頒發了一條毛巾、一個水杯,還有一份獎狀。

外叔鼎是西周青銅器的代表,是青銅時代最巔峰技術的體現,它與大盂鼎、大克鼎並稱為「中國三大鼎」,是名副其實的無價之寶,現藏於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是「鎮館之寶」。

參考文獻:《寶雞青銅器研究》、《商周青銅器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講官 的精彩文章:

明朝一縣令,死後400年陵墓被挖,考古隊:棺材比萬曆皇帝還大
湖北95歲老人稱蘇軾後代,專家:不可能,老人拿出族譜打臉專家

TAG:國史講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