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有多少人認賊作父,誤解了宗大師詮釋的應成中觀

有多少人認賊作父,誤解了宗大師詮釋的應成中觀

有人說應成派的究竟見地,不知道是有,也不知道是無,這樣就是了悟空性。若是這樣,就等於不能思惟。不能思惟,稱為了悟空性,思惟空性。意思是說,對有不能肯定,對無也不能做肯定,不能思惟它,把它當做是應成派究竟的見地。

若把這部分拿來觀修,就是心安住在無分別里,意思是說,這時候的心不進行任何分析,心就安住在無分別中,這個情況稱為了悟了空性,有人這樣界定。

宗大師認為這根本不可能,因為不能將它稱為了悟空性。了悟空性的意思,一定要了悟二種無我的任何一種,作為它的對境,否則,不能稱為了悟空性。

對二種無我的不了解和知道二種無我,其差別就非常大!

不知道二種無我是什麼,也就不能夠思惟無我,那跟能夠思惟無我的差別很大。前面主張,把不能夠思惟無我,當作是了悟空性。至尊宗大師說,若不能夠思惟無我,就是不能夠了悟空性。

了悟空性的意思是,他一定要思惟到二種無我中,這個無是什麼?一定思惟到其中意義,了解它的意義,才能稱為了悟空性。

把不能夠思惟我,當成思惟無我。不能夠思惟我就是無法分析我,像這樣就稱已經分析無我、思惟無我、了悟無我,這個差別就非常大了。不能把不能思惟我,解釋成已經思惟了無我。

譬如說,沒有看到瓶子與看到沒有瓶子,是兩回事。

把沒有看到瓶子,說成我看到沒有瓶子,差別就非常大。所以無法思惟我跟已經思惟了無我、已經了悟無我,差別很大。

至尊宗大師主張,就「亦有無量明樂無分別三摩地」,只有明樂無分別,不能說了悟空性。因為了悟空性,對無我一定要非常決斷,非常了知。

僅是樂明無分別,不能把它說成了悟空性,因為對空性不能決斷、對無我義不了解、不認識無我及不了解無我意義的這種人,有樂明無分別的等持力,這種人很多。

一個人雖然沒有證悟空性,他的心還是可以達到無分別。一個路邊人,沒有學過任何的佛法或四部宗義,這些佛法道理全部都沒學過,我們告訴他:「你現在不必做任何的思惟,腦袋放空,全部都不想」。就這樣讓他慢慢練習,他也可以達到無分別,但他了悟空性了嗎?沒有!心完全不做思惟不容易,但慢慢串習,久攝其心後,這個等持一樣可以產生。

這個人根本不必了解義理,不必讀過佛經,更不必懂得四部宗義,這樣一個人,告訴他不要思惟,他可以達到無分別住。

雖然心不做任何思惟,但也不能散掉,還要能安住在沒有任何思惟的狀態。教他不要做任何思惟,還可持續在這種的狀態中。久久串習後,他也能收攝其心,在不做任何思惟上繼續下去,他不需要了悟空性,不必了解佛法的義理,也不必了解宗義的內容,這樣不也產生等持嗎?

「未解空性,生無分別定無少相違」,不了悟空性仍然可以產生無分別等持,二者並不違背。若只要做到不思惟就可產生無分別的等持,這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並不困難。

可以這樣講,心不做思惟時當然也是一種思惟。因為要思惟 「不要去思惟」。等於說,要好好掌握自己的心,把心抓住,讓心不要渙散到別的地方,或追逐其他的對境。但這種思惟不是思惟空性。

不做思惟的意思是,心要思惟不要做思惟,專註在這點上,不要把心放到別的對境,用自己的心好好地,讓它始終維持在沒有跑到別的對境上,在不思惟的狀態中。

抓住心且控制住,讓它不做任何思惟,持續久而久之,心安住了,於是氣就安住。氣安住時,就不會上下翻滾,當然身體就慢慢放輕鬆,身體放輕鬆後,氣在身體就很舒暢很放鬆,慢慢地,氣就得到堪能,由氣的堪能會引發安樂,安樂之後就會明晰,所以樂、明、無分別三者都可以產生。

譬如說,當身體不舒服時,往往都是來自之前內心很多焦慮。內心焦慮、混亂不安,產生氣混亂不安,於是身體這裡不舒服,那裡不舒服。

一個人的內心,若天南地北胡思亂想,弄的內心的氣也非常錯亂,身體裡面的氣也沉重、錯亂、阻塞,氣血不通時,當然容易生病。這種現實生活的經驗很多,讓身體不要混亂,首先就是把心放輕鬆,就是這裡談到的不做任何思惟,心完全放輕鬆。

前面說,心若是沒有放輕鬆,天南地北胡思亂想,心會混亂,氣也混亂,血也混亂。現在不要這樣做,把心完全放輕鬆,不做任何思惟,慢慢地,可以導致氣順暢,身體順暢,慢慢地氣堪能,就能引發安樂。經由這個安樂,心的明晰就會出現。此刻的心非常銳利、明亮,好像很聰明、很清晰,所以樂、明、無分別也都會產生。

有些人去閉關幾天,或是八關齋戒了幾天,內心變得非常明亮。看花朵,會比以前更美麗乾淨;看青草,會比以前更加翠綠;看到人,會比以前感到更純凈更好,這是他的內心明分增長的徵兆。

因為幾天閉關的觀修,將心安住,因此氣比較純凈、比較舒暢,身體會帶來安樂,於是內心的明分就增長增廣,幾天之後,會有這樣的情況。

這時候是修無分別等持,內心沒有任何的分別、作意和思惟,這時候,逐漸由無分別等持引發身體得到安樂,又逐漸引發內心明分力量的加強,自然就會有這種現象。並非是證悟空性。

好看點一下 大家都知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雪歌仁寶齊 的精彩文章:

喜歡享受被讚美,是覺得別人喜歡你嗎?
怎樣觀修才能堅定「有前生後世輪迴」的信仰?

TAG:雪歌仁寶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