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太極拳,一門調控身心的學問!練太極是一個享受的過程!

太極拳,一門調控身心的學問!練太極是一個享受的過程!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

極拳是將自己的身體作為研究課題的這樣一門學問。通過一套拳架、通過四正四隅、進退顧盼中的訓練,來調控自己的身體,進而調控自己的情緒,這種自我調控,其實是與古人反求諸己、正心修身一脈相承的。這一層面,也相對應於王宗岳《太極拳論》中「招熟」的過程。

其次,通過太極拳推手的訓練,調控自己身心的同時,還能調控對手的身心。這也是通常我們理解的太極拳中武技的成份。但是,調控對手的身心,絕對不只是簡單意義上的打鬥、頂牛或摔扭等的勝敗輸贏。老輩常常揶揄說:太極拳是「討打」的拳。這「討打」,就是建立在調控對手身心之上的。太極拳推手訓練,說到底是通過相互的喂勁、摸勁,進而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攻防體系。對應於王宗岳的《太極拳論》,這一層面,就是「漸悟懂勁」的過程。

通過完整的太極拳訓練體系,能夠讓習練者逐漸進入到一種「太極」的生活狀態。太極拳像是一個台階,讓習練者由下往上,沿著台階,一步步的走上去,一直上到一個境界,這個境界,叫做「神明」。王宗岳說:「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這裡「階及」的階,就是台階。《淮南子·兵略訓》曰:「見人所不見,謂之明;知人所不知,謂之神。神明者,先勝者也」。王宗岳所倡導的太極拳,也就是這樣一種學問:它通過一套拳架,我們逐漸的通過練拳,來認識自己,了解別人,了解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讓我們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共處。說到底,太極拳是一門生活的學問。

太極「調控自己的身心」中的「調控自己的身軀」部分,首談陰陽,陰陽的觀念,是古人特有的思辨模式。譬如我們平時喝茶的茶杯。西方人看到茶杯,首先會考慮,這杯子是用什麼材料做的,用什麼方法做的。西方人善於直接從茶杯「有形」的部分來考慮。而中國人看到這個茶杯,首先會想到,這個茶杯是可以用來喝茶或者喝酒的,因為要盛水,所以起碼會拿起茶杯,朝杯底看一眼:漏不漏?可見,中國人善於從無形的空間來反視有形的杯體,之後才會考慮怎麼來製作這個杯子。古人講的「體用」,就是這個道理。從無形出發,來考慮有形的問題,從「用」來考量「體」,以「陰」來衡量「陽」,這就是太極式的思辨特徵。有形與無形,背面與正面,這些都是「陰陽」的基本概念。在武技上,東西方也有差異的。譬如說西洋拳擊,他們研究的是單手出拳拳量有多少磅,速度要多少快,每秒出多少拳。太極拳所研究的是:怎樣與對手組成一個陰陽球體,怎樣將自己身軀外的空間,與對手聯絡,與對手溝通,然後再調控對手的身心。所謂「布形候氣,與神俱往」,布形是調整己身有形的姿態,候氣則是將己身身軀之外的空間,籠罩對手,進而調控對手的身心。

陰陽這一思辨模式,反映在太極拳上,首先是「陰陽的平衡」。「沖氣以為和」,陰陽平衡,旨在構建「和諧」。不樹敵,不折騰,化解矛盾,人與自然平和相處。第二,以「無形」去考量「有形」,或者以「用」考量「體」,體用合一。楊澄甫的《太極拳體用全書》,就是以「用」考量「體」的。一些人只練拳架,不練推手,只求拳架,不講使用法的。體用不一。就像一個杯子,外形很美,而杯底卻是漏的,其實,這也不能叫做杯子了。第三,太極拳是一種用最小的能量來發揮最大功效的一種技術。所謂四兩撥千斤,講的就是這一層面上的要領。套用時尚的概念,太極拳是一種低碳、低能耗的運動方式,而達到的養生、武技效用卻是最大化的。

身心:古人將自己的身體,分作「身心」兩部分。這也是用「陰陽」的思辨模式,從有形的「身」與無形的「心」兩方面,來考量自己的身體的。古人的「心」,與西醫的心臟,不是一個概念。心是君器,是可以主宰身軀的。從現在概念來講,心,是大腦的活動,是一種思維,一種情緒,一種心理活動。再者,古人的「身」,也是從「陰陽」兩部分來認識的:一是指軀體百骸,一是指五臟六腑。用西方醫學的理論來講,軀體百骸,是指由動物性神經來調控的器官。五臟六腑是由植物性神經來調控的器官。而臟腑系統中,臟,是相對完整的系統,是一個半封閉系統;腑是有來龍去脈的,是相對開放系統。基於「身」的這兩部分的構造,中醫又建立了兩大理論體系:臟腑學說、經絡學說。臟腑學說,旨在構建五臟六腑與肢體百骸的關聯。經絡學說,旨在梳理臟腑系統與肢體百骸之間能量的輸送渠道。

經絡,奇正相生,經緯交融。正經十二,奇經八脈。十二正經里,手三陰、足三陰這些陰脈,都跟「臟」有關。手三陽、足三陽這些陽脈,都跟「腑」有關聯。李時珍《奇經八脈考》云:「蓋正經猶夫溝渠」。這十二正經就象是十二條河流。這些河流,都有發源,都有流經流向的。十二正經由臟腑發源,流經手腳,直接將臟腑與軀體肢體發生了關係。所以在臨床診斷中,藉助經絡學說,醫生可以通過有形的肢體百骸,來了解無形的臟腑系統內的陰陽辯證。也能通過調控有形的肢體百骸,進而來調控無形的臟腑系統的陰陽平衡。這裡聯絡有形與無形的介體,就是一種無形的能量:氣。傳統文化里的氣,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從手上臉上所呈現出來的氣色,到臟腑所產生的能量,都包含在這「氣」這一概念中。 「氣」字,氣功界寫作「炁」。「炁」字下面的四點,是「火」字的簡化,火代表一種能量。望文生義,「炁」字,就是表面看不見的,沒有形狀的一種能量。流行於十二正經中,溝通於身心有形、無形之間的這種能量,就是「炁」。「炁」是哪裡來的?我自己個人的看法,這無形的能量,來源於體液的流動。水流,能夠發電,產生能量,體液的流動,也自然能產生能量的。我們先撇開其他體液,單就血液循環而論,身體內所有的靜脈、動脈,倘若我們將身體內的血管拉直,這河流,可能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了。而且,這河流還有很高的落差,有壓力,有血壓。這些流動著的血液,它所產生的能量,就是「炁」。

譬如生活中,有人手熱有人手涼。西醫喜歡講實證,不管是手熱還是手涼,只要身體不發燒,用體溫計測出的體溫是一樣的,所以西醫就無法來解釋這個問題。倘若你一定要問西醫,手怎麼會熱會涼呢?西醫只能告訴你,你的神經末梢有錯覺。西醫沒有第二種解釋的。但是手熱手涼,是真實的,不但自己能感知,別人也能感知的,說是「錯覺」,就很牽強。同樣的問題,中醫的回答就很簡單:氣血暢通了,手就熱,氣血不暢,手就涼。而反過來,西醫又很疑惑,用解剖的方式來尋找脈絡,一刀下去,只見骨頭、肌肉、肌腱、血管、神經末梢等,

哪來的經絡啊。我們古人從漢朝時就認定的,中醫賴以辯證施治的經絡,究竟在哪裡?其實,用太極的思辯模式來看待這個問題,一切就迎刃而解的。還是以茶杯為例。茶杯的杯壁,是有形的,但是,用來盛裝茶水的空間是無形的。同樣的道理,身軀內的骨頭、肌肉、肌腱、血管、神經末梢等都是有形的。這些組織器官,相互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空間,這些空間是無形的。倘若用西醫的解剖方式,我們將茶杯杯壁解剖開來後,杯子打破了,肯定找不到用來盛裝茶水的空間了。同樣,經絡,就是無形的能量賴以流動的空間。只是這空間,是由肌肉與肌肉、肌肉與肌腱、肌腱與神經、肌肉與骨頭等之間的空間所構成的。肌肉緊張狀態時,肌肉與肌肉、肌肉與肌腱、肌腱與神經、肌肉與骨頭等之間所構成的空間,受到了擠壓,空間小了,或者被堵塞了,那麼氣血就不暢通了。肌肉處在鬆弛狀態,肌肉與肌肉、肌肉與肌腱、肌腱與神經、肌肉與骨頭等之間所構成的空間就寬舒了,氣血就得以暢通。

一個人沒有經過特殊的訓練,十二正經是通暢的,但這十二條河流,相互之間是不溝通的。倘若心臟系統功能好,那麼由「手厥陰心包經」或者「手少陰心經」所流通的能量就特別的足,氣血就旺盛,倘若肝功能不好,那麼身上與肝相關的「足厥陰肝經」的能量就不足。或者胃系統不好,那麼與胃相關的「足陽明胃經」所流經的能量就不足。就像是長江水泛濫了,黃河缺水了,或者黃河泛濫了,而長江缺水了,兩條水系沒有溝通,相互之間,沒有補濟,旱澇不勻。因為十二正經相互之間的缺少溝通,於是就需要有奇經八脈。李時珍說:「奇經猶夫湖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意思是說,奇經八脈,能夠將流行於十二正經中多餘的能量,儲存在這河系周邊的湖泊中。二水認為,奇經八脈不單只具有湖澤的作用,還相當於有著運河的功能,能夠賴以聯絡各河系之間,且具有相互的補濟功能。督脈,總督一身之陽脈。身體中所有的陽脈,都是它來統領的。倘若督脈通暢了,那麼手三陽、足三陽這些陽脈,都可以通過督脈來相互聯通,通過督脈來調配能量。任脈,總任一身之陰脈。任脈通暢了,能使周身的手三陰、足三陰相互有了聯絡。這些陰脈所流通的能量,就可以通過任脈整體的來調配。損有餘而補不足。任督兩脈就是奇經八脈中最為重要的兩條脈絡。這個意義上說,奇經八脈更像是運河。另外,奇經八脈中的帶脈、陰蹺脈、陰維脈、陽蹺脈、陽維脈、沖脈等,相互作用,與十二正經共同構建了全身上下由內而外的能量輸送管道。而太極拳所要研究的對象,就是通過「心」對「身」的調控,來疏通奇經八脈,進而達到讓己身十二正經所流行的能量,相互之間得以調劑,相互之間得以補救,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損多餘補不足,這也符合中醫的「補瀉 」理論。「補瀉」之間,以達成陰陽平衡。

調控:練太極拳是一個享受太極拳的過程,而不是拿太極拳來折騰自己。古人養生的觀念,就像是保養一輛汽車。我們身體這輛車,倘若象是計程車一樣,二十四小時,成天在馬路上跑,這輛車,三年就得報廢。反過來,這輛車,倘若擺在車庫裡,一天都不開,也很快就要報廢的。人身體這輛車,要適度的開,而車身內部,需要經常保養。同樣,身軀需要適度運行,臟腑需要時常保養,人身這輛車,才能保持在「太極狀態」。

競技體育、奧運會項目,這些運動都只是磨練動物性神經所調控的器官,只是訓練軀體百骸,「更高,更快,更強」的磨練軀體,就像是成天高速超長距離的折騰汽車,這不是傳統的養生理念。

太極拳是讓身體處在身心愉悅的狀態下,渾身每一毛孔都得以舒展的狀態下,去享受太極態的運動樂趣。人,就像一輛汽車,軀體百骸,就像車身、車輪子,會動,而裡面的五臟六腑,就像承載在車內的乘客,車身在動,乘客只是坐著,不動的。太極拳,作為內家拳,講究的是臟腑系統的內動。臟腑器官運動起來後,就能產生更多無形的能量,這些能量,又能反過來滋養外部的肢體百骸。

在拳架中,幾個層次的運動是一種有機的組合。初次調控陰陽球時,會出現顧此失彼或力不從心的現象,身形、手腳不聽大腦的調控,這叫「妄動」。懂得身軀各部位在運動過程中的的規矩和法度,動必有方,太極拳就能「以小搏大」。太極拳運動中的規矩與法度,主要有:肢體局部的定位、主被動關係、腰胯分離、勁路的方向與運行軌跡、手與身軀之間構成的角度變化等。這些規矩與法度,都是為了滿足太極拳武技內涵中的力學原理和心理學因數。

太極拳是一門調控身心的學問,通過調控自身的身心,能夠影響對方的身心。明確了太極拳的這一定位,就不會有好勝鬥狠之心了。而是通過自身的修為,來達到影響你周邊人的,甚至能夠改善周邊這群人的身體狀況,全身心的去享受太極拳所帶來的愉悅。這樣,太極拳的造詣就會提高到一個層面,最終讓我們進階到一種「太極式」的生活狀態。

太極拳在初練時,是感覺不出什麼味道來的。但是只要有耐心,有恆心,細細地體會,時間久了,便會感覺趣味濃厚,使人百練不厭,愈研究愈有味道,愈體會愈有興趣甚至形成一種癖好,一輩子離不開它,其終身健康也就在不知不覺之中得到了。

每練功夫,要細細的體會功夫中的精微奧妙。這種精微奧妙,是在思想之內心而不在手勢之外面,所以太極拳的功夫,只靠操練還不行,需要用悟。用悟就必須緩慢,必須穩靜,如不緩慢穩靜,就悟不出去,悟不進去,就找不著太極拳的味道。學者須特別注意。如練時太快,非但不能蓄神養氣,即內外各部之配合亦必難作到恰到好處,故發勁不充實,氣勢亦不驚人。找上下相隨,是初步之練法。找輕靈綿軟,是中乘之功夫。找虛無所有,才是最後的研究。蓋輕靈仍有物也,如到虛無則無物也,則一切無不從心所欲,以達通玄通妙之境界

周身鬆開,上下完整,是太極拳必須之條件,只要周身鬆開了,氣自會沉下去,日久則內勁自生,腳下也會沉穩,如動作不整,整而不松,或只兩肩松而腰腹胯背不知如何為松,或肘腕指節等處不知如何為松,或練後掌心無鼓脹之意。此皆因無正宗老師傳授,內勁則永遠不會有,愈練愈離太極拳遠矣

要有真的太極拳傳授而又有功夫的人,才能鑒別出來的,如哪些毛手毛腳的太極拳家,是看不出來的。如他們看了,反以為是不好,或出些反對的言語,如說什麼太慢了,或說架子太大了,或說太神化,太迷信了云云。所以說,凡是對某一項學識設有研究的人,就會發言不當。

加入太極養生堂公眾號Taichitang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視頻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關注回復「下載」即可),一起學習交流探討太極拳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練太極拳不知道太極拳論等於外行…王宗岳《太極拳論》臆解分享!
有不用練就可以實戰的拳嗎?有,曾經很人認為太極拳就可以!

TAG:九五太極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