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巷子成「失足巷」,離遊客區一步之遙,卻是另外一個世界
大多數遊客只知道中山路,卻很少有人知道開元路,作為老廈門的聚集地,開元路曾是廈門第一條馬路,這裡聚集著大量的老廈門,低矮緊密的房子應是廈門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到50年代左右,隨著新增的馬路出現,開元路的地位逐漸下降,如今這裡已成為外來人口主要聚集地,而原來的老住戶大都已經搬離,就連收租的時候也很少出現,因為可以轉賬。
儘管老住戶們住進了更寬敞的商品房,但開元路的建築文化依然被保留下來,而散落在開元路周邊的巷子卻是長期以來最吸引我們的地方。比如許多奇奇怪怪的巷子名字,總是想讓人探究其背後的故事和緣由。
從開元路一條巷子走進,走過小小的閩南老劇場,在一條不知誰曬的毛巾下看到了大井腳巷的木牌資料。「大井腳」閩南話里指的是「大井的旁邊」,原來此地曾有一處水源,由於其水質清澈,來此取水的村民絡繹不絕,久而久之就有人陸續搬遷到此地,由於住的人越來越多,村民為保護水源便砌成井,人們因井而聚便有了大井腳巷的名字。
原住戶基本上已搬離,留下來的房子大都是借租給外來工。但筆者剛走進巷子,就發現門口站著不少四十左右的失足婦女,還未走上幾步便有人試圖推銷「按摩」生意。
狹窄的巷子里,除了這些從事皮肉生意的女人,也住著來自各地在廈門務工的人。不透風的巷子里,散發著令人難以呼吸的味道,男人的腳氣,女人的花露水,終日晒不到陽光的霉味,讓這條巷子「五味雜瓶」令人作嘔。
午間的大井腳巷還是十分安靜的,即使是坐在巷子口招呼生意的女人們也顯得比較低調,而大部分住戶白天是不曾回去的,只有到了晚間才有人拖著疲憊的身影,提著從菜市帶來的食材回去。
透過密密麻麻的電線,狹窄的巷子上你只能看到方寸天空。再加上大井腳巷的名字,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也真正是活在了「坐井觀天」的生活中。
據說幾年前的大井腳巷還更髒亂差,後來得以整治才稍微好了一些。但你很難想像這條離遊客聚集並不遠的中山路,卻是另外一處光景。繁華與破敗,文明與髒亂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而作為廈門最老的一條路,開元路所在的周邊巷子也是老廈門的文化之一。再加上這裡十分複雜,無論是改造發展旅遊還是拆遷都並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而這些充滿古怪名字的巷子,未來是消失還是延續,其命運都是讓人感覺十分複雜,或許也是難以抉擇的。


TAG:去驢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