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華夏文明智慧是頂尖的科學:陰陽五行揭開生命的奧秘!

華夏文明智慧是頂尖的科學:陰陽五行揭開生命的奧秘!

道家修鍊、奇門遁甲、風水法術、修行養生

大道家

道家修鍊 |修行養生

奇門遁甲|風水法術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基石,無論是儒、道、釋三大教還是各種學術思想宗派,都是對陰陽五行學說的各自闡述和發展。可以說中國古代文化史就是一部陰陽五行的發展史。以陰陽五行理論為基礎的《易經》是群經之首,它既是一部占卜的技術書,又是一部古代倫理道德的教科書。至今它還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一.陰陽五行是如何起源的

從人類文明的發展歷史看,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遠遠長於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在遠古時期,人們結繩記事,口傳心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然造就的人類聖賢感悟天地運動變化規律,又經過多少代智者的提煉,最終在夏朝時形成有文字記錄的陰陽五行學說的雛型。從《山海經》中記載的資料可知「伏羲得河圖,夏人因之,曰《連山》;黃帝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藏》;烈山氏得河圖,周人因之,曰《周易》。」也就是說,記錄陰陽卦爻的《連山》成書於夏朝,雖然《連山》和《歸藏》兩書現已失傳,但從有關記錄來看,這兩部書是有關占卜預測內容的書。

目前的學術界對陰陽五行學說的起源和演變過程,至今仍未能取得一致意見,主要是由於實物資料方面的缺失,但這並不影響該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二.陰陽五行學說的核心內容

陰陽五行學說由陰陽理論和五行理論兩個部分組成,陰陽理論認為宇宙萬物是由混沌的太極分裂成陰、陽兩性物質,這兩種物質分屬不同屬性,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對立,彼此消長,又能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這與哲學上的矛盾論中的對立統一規律相似。

我們還應該看到這個圖告訴我們宇宙是怎樣形成:宇宙原是暗能量真空狀態(太極),當能量壓力大到一定程度時,宇宙發生大爆炸,這種大爆炸實質是由能量生成物質,其規律符合愛因斯坦的質能轉化定律方程。爆炸生存陰、陽(或叫正、反)的兩類物質(兩儀),它們分別奔向兩端並相互旋轉,其內部形成的物質和反物質在壓力作用下仍在加速擴張。這種真空中暗能量至今尚未被科學所完全認識。我們還可以將生成的陽性物質再當作太極態,把它看成是具有陰、陽兩類屬性的統一體(如原子中原子核和核外電子含有等量相反的電荷),這樣一直分下去,即任何事物都是包含兩個對立統一的矛盾體。陽物質形成的宇宙體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可我們現在發現中性物質相互吸引(萬有引力),沒發現相互排斥力,但陽性宇宙在引力作用下卻反而呈現加速擴張現象,「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大爆炸後在引力作用下擴張減速,這種暗能量壓力使宇宙擴張與「宇宙大爆炸理論」相矛盾,但和陰陽理論相一致。

這個完美的陰陽魚形圖裡有太多的神秘需要我們去認真解讀!

五行理論與陰陽理論相比,五行理論則較抽象難理解,更多的理解是在哲學範疇內進行討論,而這樣的解釋與它的實際運用不太相符。古人認為宇宙萬事萬物都由金、水、木、火、土這五種基本物質屬性構成。金曰收殺、清靜;水曰寒冷、潤下;木曰生髮、條達;火曰炎熱、向上;土曰長養、化育。這五種基本物質屬性循環起來:順次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隔一相剋,金克木,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但這種克性並非永恆不變,依據量的大小克制的程度也不相同,甚至還出現反克:大火蒸干小水;硬木克壞弱金;厚土掩埋細木;重金壓滅小火;洪水沖走泥土。因此,對五行生剋的理解不能限於教條,要根據具體時空條件作具體判斷。

古人為了能使後人更好地了解時間和空間的五行屬性,創建了天干地支的陰陽五行屬性:

天干

甲乙同屬東方木,甲為陽木,乙為陰木

丙丁同屬南方火,丙為陽火,丁為陰火

戊己同屬中央土,戊為陽土,己為陰土

庚辛同屬西方金,庚為陽金,辛為陰金

壬葵同屬北方水,壬為陽水,葵為陰水

地支

寅卯同屬東方木,寅為陽木,卯為陰木

巳午同屬南方火,巳為陽火,午為陰火

申酉同屬西方金,申為陽金,酉為陰金

子亥同屬北方水,子為陽水,亥為陰水

辰戌丑未同屬中央土,辰戌為陽土,丑未為陰土

這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它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把一個原本無法理解的神秘力量符號化,並進行了具體的量化,從而便於運算。事物的發展在什麼時間,什麼空間,處於什麼狀態(旺、相、休,囚、死)便一清二楚了。古人因數學知識的缺乏,不能用函數曲線來準確表達其變化的連續漸進性,文字的表達僅僅是曲線上的幾個拐點,如旺到什麼程度,囚到什麼時間,則完全由人主觀判斷,準確性因人水平而異。如果用函數來表達則應是事物變化結果(y)隨著時間(t)的變化在三維空間連續不間斷的曲線y=f(t)。f則是有關時間和空間中五行相對穩定的函數關係。

雖然常聽人說,一門科學只有用數學來表達時,才能稱的上是真正的科學。但也怨不得我們的祖先,在他們的時代,外族是來華留學,留下來學他們想學的,再說那時也不知有沒有ABC。我們祖先聖賢沒有發明完整自然科學體系,這也是東西方文化根本差異導致的,西方文化是以細緻入微的分析為主的原子論,凡事善問為什麼,窮究其理,解答為什麼,最後是利用為什麼,從而產生自然科學體系,征服自然,改造了自然,創造了現代文明。東方文化是以感悟為主的元氣論,凡事高屋建瓴,高瞻遠矚,文化傳承是意會大於言傳,理論也顯得高處不勝寒,他們弄出的東西,到現在他們的子孫還未弄明白!

現在,還是要來弄明白五行究竟指的是什麼。相關資料大多記載古人怎樣認為,如何產生起源至今仍是個謎外,多數把它理解成哲學上的概念,類似於脾氣、性格的一種屬性。而更多的學者注重的是如何應用,應用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它的原理更重要。在自然科學領域裡,有很多理論只知道如何運用,卻不知道如何產生的原因,這並不礙事,因為科學認識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人們能給予理解。但對於陰陽五行、周易八卦、風水星象則不行,如不能予以合理的解釋,則始終擺脫不了封建迷信的陰影。

那麼,五行的本質是什麼呢?

五行是指宇宙中五種不同的能量的表現形式,是一種能量態,而不僅僅是哲學上的屬性分類。古人對宇宙的認識是:天地四方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我們現今的宇宙概念和古代的宇宙認識已大不相同,現今的宇宙指的是由大爆炸產生,到現在仍在不斷擴張的整個物質性的空間。古代聖賢對宇宙自然的認識並非象今人擁有高、精、尖的儀器設備,他們原本是高功夫的智者,講究天人合一,認為宇宙的複雜變化和人體的複雜系統相對應,人體是宇宙精靈的縮影,通過人體在氣功狀態下感悟天地萬物變化,區分它們的屬性,從而得出的一種客觀結論。道家的「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觀點不能全部認為是唯心主義思想,其觀點要闡明的是人天合一,人體和天體有相同的運行規律。不僅是古代的高功夫聖賢,而今的氣功練習者也同樣能感知,只是感知的程度不同而已。如今的生活方式和古代相比有很大差異,現代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方式很難再產生象上古時代的高功夫聖賢。關於其中的修鍊方法,請關注大道家公眾號。

古代的高功夫聖賢在高功夫狀態下感悟到的東西用取像法進行描述,得出五行分類。這樣的感悟分類方法在佛教的經典和其他古代民族的文獻中都有記載,只是分類的標準有所不同,佛教認為宇宙是有六類基本物質:地、水、火、風、空、識共同組成。

儘管分類方法不同,但得出的結論卻是相似的。

如果說陰陽表示一種能量的高低狀態,那麼五行顯示了能量的不同性質。我們現有的一切儀器、儀錶只能是對量的測量,無法探測到能量的性質,如萬有引力,我們知道引力的大小與兩個物體質量和成正比,與它們之間距離平方成反比。但它是什麼性質的力?它的作用介質是什麼?為什麼兩個中性質量一定要相互吸引而不相互排斥?從宏觀看,兩座質量相同的火山和冰山對同一個人的吸引力是相同的,但它對具有陰陽五行能量場的生命體的影響絕對不同。

可以作一個形象的比喻:將公牛、公羊、公馬、公鹿、公兔五個陽性放在一圈,將母牛、母羊、母馬、母鹿、母兔五個陰性放在一圈,兩個圈內同性別而不同類型能相安無事,倘若全是公牛那就要打架了,但再在圈內放一頭公牛,也未嘗不可,兩頭公牛間相距公馬或公羊而顯得相安無事。質子這種能量屬性是五種基本屬性的組合體現,組合的方式也是空間立體形態,體現的是某一種強勢屬性。在原子核中不僅質子還有中子的五行屬性,在此就不再論述了。

總之,陰陽五行理論是古老的樸素的唯物論,它產生於上古時代,是人們對宇宙自然規律的樸素認識。雖其理論文字成型於封建時代,對封建社會的哲學、倫理、道德和文化產生過深遠影響,但與封建迷信決不相干。

三.生命場是陰陽五行的能量場

(一)什麼是生命場

生命場也稱為生物場。廣義上可指一切能進行新陳代謝和自我複製的生命現象有機體(動物、植物、昆蟲、微生物甚至病毒)所具有的一種能量場,這種能量場隨生命產生,並能在生命生長過程中不斷同化宇宙中的相同能量,從而形成一個穩定的能量體。

(二)生命場能的特性

說生命場是一種場,是藉助當代物理學上的電磁場、引力場等一些場的特性,如具有一定能量,且不可見的隱性態。但生命場與物理學上的「場」還是有很大區別:生命場無論在什麼條件下不受屏蔽,這一點與電磁場不同,生命場運動傳播方式也不同,電磁場和引力場的傳播速度和光速相同。到目前為止,生命場的運動特點既未發現是粒子性,也未表現波動性,更未象光子那樣既表現粒子性又體現波動性。因為粒子和波均以光速運動,而生命場的運動幾乎沒有速度,只有在空間位置的置換,具有超時空的運動特點。目前的科學還不能探明其本質,但在氣功感悟狀態下研究可知生命場是一種具有五行的屬性陰陽的變化的能量態。有可能屬宇宙早期就存在的一種暗能量態。

雖然科學還無法認識到這種暗能量的本質,但在氣功狀態下,卻能感知這種能量的五行屬性。構成生命場的這種能量普遍存在於宇宙中,生命場在這個能量系統中按陰陽五行規律運動變化。生命場的陰陽五行變化極其複雜,我們可以形象將生命場比喻成一根繩,繩的長度方向有粗細不同的陰陽變化,拆開這根繩可分成五股:木、火、土、金、水。每一股的粗細也不相同,生命場的主要屬性就由較強的那一種來決定。如此不斷分解下去,每一小股內部的五行變化和股與股之間五行的變化,如果用天干地支符號來進行運算,其中包含的信息量極其巨大,幾乎不能窮盡。現在人類的通訊僅僅使用了能量的陰陽性變化,即利用電磁場、光的強弱變化而產生的信號。而生命場的相互感應(心靈感應)則是五行的屬性陰陽的變化,是全方位全信息的,容量大而且傳遞迅速,幾乎不受時空的限制。

我們可以做一個理想型的物理實驗來理解生命場在宇宙空間的運動,假如有一根U型管,長度有一光年,內壁光滑無摩擦,裡面充滿勻質水蒸氣,在甲乙兩端裝上具有蒸餾和冷凝的彎管與燒瓶,在甲端往燒瓶中倒入一杯水,用電爐加熱燒瓶,使水蒸發成水蒸氣並進入U型管中,在理想狀態下不考慮水蒸氣的內壓傳遞的阻力效應和波動性,認為這樣的介質完全符合理想要求,那麼,在乙端就會有同等質量的水蒸氣幾乎同時溢出,進入冷凝器冷凝成一杯水。而從現象上看到的是一杯水在甲端吸收熱量消失了,而在乙端放出相同能量後出現了。其過程所用時間僅僅是甲端水蒸氣運行的一小段所用的時間,時間很短。但若將這杯水以粒子或波的形式傳遞到乙端,最快也要一年時間。反之,在乙端再加熱,甲端又重新出現了這杯水,我們可將這一裝置和加熱的能量看成一個封閉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能量、質量都是守恆的。生命場的運動正是利用了這種系統變化特點,生命場一旦在宇宙空間確定合適的能量轉換系統後,便能實現空間位置的轉化。生命場在運動時,只要確定了封閉系統,那麼在一端注入陰陽五行的能量後,系統的另一端就會瞬間產生與之相反的能量來平衡系統,從而釋放出和該生命場能相同的能量場,這個瞬間過程就已經完成了生命場的空間轉換,而空間的距離對此並不產生影響。

與這個宏觀的理想實驗相似的是愛因斯坦曾有個非常有意思的微觀粒子理想實驗:將兩個能量相同但相反自旋的粒子組成一個系統,在改變其中任何一個粒子的運動狀態的瞬間,另一個粒子就能迅速作出反應,並能產生相應變化來維持系統的平衡,反應的時間與它們之間的距離無關,即使它們分隔在宇宙兩端,作出反應也只在瞬間。

中國古代的太極圖也有類似的表達:如將太極圖按順時針高速旋轉,則發現整個圖形成灰色。如果從一個灰色圓圈中分離出一個白色的魚形圖時,則會在瞬間就產生一個與它相同大小的黑色魚形圖。如果物質世界(白魚)和反物質世界(黑魚)不在相互旋繞,那麼相互結合泯滅後產生大量「灰色」的能量存在於真空中。這樣的能量態有可能就成為生命場在空間轉換的介質。

(三)人體生命場現象

人體所具有的生命場是所有生命體中最高等級的。因為人體與其他生物相比,人腦具有較強的意識能動性,這種能動作用強化了生命場的主動性。人體生命場是以能量態存在於人體中的物質現象,而意識的能動作用是人腦的機能,在哲學上是屬於精神範疇。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是一個陰陽五行的統一體,體內存在一種能量稱為「生機能」,這種「生機能」在西醫解剖學上根本是找不到,因為當我們將人體分成若干部分,每個部分再分若干億細胞組成,當我們埋頭於細胞堆里時,已經分不清前後,哪能找著什麼「東西」。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整體系統,整體功能大於部分之和,任何部分的病變都對整體產生影響,施治也是從整體出發,注重整體的陰陽五行的平衡調和,往往使頑疾得到徹底的根治,而中醫和針灸的實效性也應證「生機能」的存在,它存在於人體內和人體的700個穴道相通,通過穴道和宇宙自然進行能量交換,當穴道受阻經絡不暢或過暢時,體內的五行能量失去平衡,人體就會生病,解決的方法一是利用中藥的五行來調理;二是用針灸,用針刺探穴位,激活和疏通堵塞的穴道加快能量吸收,同時又堵塞並釋放克制它的五行能量,使「生機能」的五行儘快恢復相對平衡,從而使病體得到康復。

科學實驗也已經證明了人體存在生命場能,前蘇聯科學家基里安夫婦發現:鮮活的生命體在高頻高壓的電場中能發出光環和光點,而死亡的生命體就沒有這樣的特性,對人體而言光點的分布恰好對應人體的穴位,且不同的部位光的顏色不盡相同,其光亮程度隨生理狀態和精神狀態變化而變化。到目前為止科學界對此還沒有一個合理的解釋,科學家們僅稱之為「生命之光」。

這種能發「生命之光」的能量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生命場能。在自然狀態下意識對生命場的能動作用是有限的。人腦的意識是人腦對外界信息的反映,這些信息來源於眼、耳、口、鼻等器官感覺和生命場提供的直覺(第六感覺)。

意識的能動作用,現在有很多學者稱為意識場,將它的作用稱為意念力。這樣的名稱不太準確,是將人腦的意識物質化了。意識是人腦的機能,而人腦則是人體的一個組織器官,其能量的產生是非常有限的,它不可能產生和發射大量的能量信息。它只能對獲得的能量信息進行加工處理,並能反饋到大腦的外接系統予以執行。這就有點象電腦程式控制系統,所有的機械運動能量都不是由電腦產生髮出的,但所有的機械運動都受到電腦信息的調控。如果將人體特異功能的產生歸功於人腦的功能,那麼每一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功能,只是功能的大小程度不同而已,而事實並非如此。特異功能的獲得通常有三個途徑:一是通過修鍊獲得,相關內容,請關注大道家公眾號;二是意外事件如雷擊、怪病、身體遭受重創等;三是與生俱來天生就有的。這三種方式有一個共同條件,那就是要讓意識的能動作用和生命場的能量有機結合起來,讓生命場的能量服務於意識,意識可以調動生命場能量產生超物理現象,如超視、超聽、心靈感應和意念移物等現象。

這些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呢,超視力功能絕對不是眼睛的功能,我們知道,眼睛能看到物體是因為物體的反射光線經眼睛晶狀體聚焦成像於視網膜,視網膜上的視神經產生神經衝動將信號傳給大腦,大腦才對物體的印象產生反應。

那麼能提供這種衝動的有兩處:

一是大腦自己,大腦由於疲勞或其他因素,將記憶中的印象信息不經意釋放出來,又被大腦重新接受,從而產生了幻覺;

二是存在於意識之外的生命場,它以能量方式存在於人體系統中,通過人體的穴位和宇宙自然間進行能量交流,如同一個雷達系統,是一個動態耗散結構形態,只是在自然狀態下,人腦不能主動接受它的信息,有時會受到它的提示而產生直覺或稱第六感覺,這種感覺是不需要邏輯理由支持的,有人感覺特靈,有人感覺一般,全因人而異,但在有重大事件發生時這樣的感覺會更強烈。

而通過鍛煉獲得了意識和生命場相結合的特異功能人,就能通過意識來調動生命場完成一些超常規的特殊任務,當生命場捕捉到意識所要的信息時,就將信息「插播」到大腦的連接系統(如何插播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在大腦前產生信息圖象屏幕,如果大腦想改變屏幕上物體的狀態,就要髮指令給生命場,讓它釋放能量,雖然目前還未徹底弄清生命場能的本質,但我們知道任何能量之間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即生命場能可轉化為動能、勢能、熱能、電磁能、光能、化學能等,從而使物體產生相應變化。目前有很多搞人體科學研究的學者,往往將生命場能當作某一種能量(如電磁能)來研究,那樣只會得出片面的結論,實驗的結果僅僅是計量而不能定性。

人的生命場能是有限的,長時間使用會感到身心疲憊,過度釋放場能甚至導致猝死。因此使用生命場能不宜過久,事後應作適當休息,而氣功修鍊是最好獲得能量的方法。也因為人體能量有限,所以作用的物體一般較小。如果想對較大物體產生作用,就需要較多能量或通過某些方法來擴大控制較大能量。

人體還存在超聽力、透視力、皮膚識字等特異功能現象,這些特異現象的產生原理和超視力相同,都不是某一個器官組織的功能,特異功能人習慣用某個器官產生特異功能只是意識和生命場結合時的一個條件反射,若加以練習,一定可以讓其他器官也具有相應的功能,利用這些器官只是一種形式罷了。

氣功和特異功能在加快種子發芽和植物生長方面的現象,也是類似原理,發功者的生命場能在意識的作用下,溝通植物或種子的生命場,釋放能量催醒它,加快生命現象。由於發功者的能量有限,催生現象還只能是較小的植物和種子,還不可能讓一棵小樹苗在短時間內長成參天大樹。這種現象是意識對規律的應用,而不是改變了規律,這樣的效果將來用物理和化學方法也能做到,殊途同歸罷了。還有氣功師發功能讓青蛙、蟬等停止鳴叫,這就是不用語言而是用生命場進行溝通,這種方式可以用於人與人,人與動、植物,人與外星生命之間的溝通。而且這種方式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的主要溝通方式。

人類的心靈感應,實質就是兩個生命場之間的溝通交流,普通人的意識往往無法覺察,有時也能得到一些暗示形成直覺,特別是在親人之間這種感應較強,因為他們的生命場的能量組成有較多的相同處,特別是孿生子之間更強,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但對於意識能調動生命場的特異功能人來說,心靈感應就成了「他心通」,他能通過意識調動自己生命場,單向性打入別人生命場內部竊取「機密」,了解了別人腦中真實的想法。這樣的例子古今中外都很多。

關於生命場的特異功能較量,佛、道中有很多經典的事例。

《庄帝王》篇就記載了一個叫壺子的高功夫者,他能用意念來控制自己的生命場,並且運用自如。鄭國有個神巫叫季咸,能知人生死,存亡,禍福,壽夭。

列子引他去相壺子。壺子先「示之以地文」,讓季咸看到「杜德機」,季咸認為他面如濕灰,必死無疑,但第二次來相壺子,卻斷言他「全然有生矣」。原來,壺子「示之以天踉,名實不入,而機發於踵,是殆見吾善者機也」。及至季咸再去相他時,壺子示之以「太沖莫勝」,季咸見到的是「衡氣機」,結果不得不說「吾不得而相焉」,最後一次,季咸見到壺子「立未定,自失而走」,原因是壺子「示以未始出吾宗。吾與之虛而委蛇。不知其誰何,因以為弟靡,因以為波流,故逃也。」(引自《老子》)壺子的功夫已達到爐火純青神鬼莫測的境界。他可以隨意控制生命場,令神巫不知其深淺。

這樣的功夫古印度也有類似,據載,古印度的瑜珈功修鍊者能將生命場和肉體分離或部分分離,使生命活動減弱或停止,甚至能埋入地下數年還能生還。

佛教中也記載了唐朝的一段公案;有一位西域來的大耳三藏,自稱得了「他心通」,於是皇帝就命他到光宅寺,請慧忠國師驗其真假。慧忠:「聽說你已經證得了他心通?」,三藏:「不敢」。「那麼,你看我現在在哪裡?」。「和尚是一國之師,怎麼跑到天津橋看耍猴呢?」。又問:「老僧又在何處?」。「國師怎麼跑去西川看竟渡呢?」三藏答。「那麼,現在老僧又在何處?」國師問。大耳三藏默然良久,惘然不知和尚去處(引於《佛教的神通》)。原來,生命場只有在運動時才被把握,當大師將生命場住於「空」時,三藏便無從知曉了。

古代事例,年代久遠,真偽無從考評,但從生命場運行特點來看,這樣的過程是完全可以發生的。

俄羅斯有一個名叫米克墨爾-庫尼的少年,他能在黑板背面看到寫在上面的字,據說屢試無誤,有一記者說在黑板上寫上自己的生日讓他看,但在寫時卻故意寫錯了,而庫尼卻一口說對了該記者的正確生日,令在場的所有人驚嘆不已。其實這只是生命場運動的特性,它捕捉到了對方生命場的信息,而不是眼睛看到什麼字。

生命場還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獨立性。我們知道地球圍繞太陽轉,是因為太陽的引力作用,如果太陽突然消失,那麼,地球仍然會圍繞太陽存在的位置繞行近8分鐘才離去。因為引力是以光速傳遞,產生引力的物體雖然消失,但它曾產生的引力場還在運行。我們現在能通過天文望遠鏡觀測到40億年前的恆星,但那是40億年前的光線圖象,現在如何及是否存在都是疑問。也就是說物質性的能量場能獨立於產生它的物體之外運行是得到科學界的普遍承認的。同樣,人體所產生的生命場的獨立存在在人的自然體按規律衰亡後,其生命場仍然存在於宇宙空間,存在的方式仍然是物質性的能量場,和宇宙中存在的其他能量沒有本質的區分,生命場只不過是生命體按生命方式組合了這些能量,生命也就是陰陽合氣的「化合」,死亡也就是陰陽分氣的「分解」。

人的自然體死亡後,其生命場能分離開來存在於宇宙空間中,這樣的場能並無自主意識。有些高功夫的氣功師,發放的「外氣」依然能以一定的形態存在於空間,「外氣」的本質就是生命場能的一種組合。

每一個人的生命場就象自己的器官一樣,具有唯一性、獨立性和排他性,在醫學上稱為排異性。因此一般一個人只擁有一個生命場,這是規律的一般性。規律還有它的特殊性,如果將一萬個人做排異性器官移植,不太可能全部失敗,總會有一兩例成功。生命場也不例外,在芸芸眾生中,總有幾個人的生命體具有兼容性。這種兼容性可分成兩類:一類是自身生命場出了問題,被動的接受了空間中自由生命場,這樣形成了一個生命體中同時擁有兩個生命場,兩個生命場在人腦中形成了對話,思維處於混亂狀態,這類人的社會表現是不正常的;另一類是自身生命場較強,在適當的條件下可轉讓生命體,空間自由的生命場可通過這類人的大腦形成思維,產生意識,並能以能量信息態進行儲存。在使命結束後,插入的生命場退出,原生命場重新成為主導。

這一現象通常被稱為「靈魂附體」。這一過程就象收音機的某個頻道的電台被干擾後成別的電台了,一段時間後又恢復正常的現象相似,都是能量場的干擾過程,本質都是物質現象。這種干擾有時是瞬間的,當生命場較弱或組合不好時,一些遊離的生命場能會「插播」到大腦的意識當中,使大腦看到根本不存在的物質,這種情況多數和幻覺攪在一起難以分清。但如果「插播」的意識比較系統完整,大腦能清醒意識到時,就能和幻覺區分開來。這樣的情況往往會導致一些安全事故,造成生命財產損失。如交通事故中只有駕駛員看到有人橫穿馬路,而同車的其他人卻誰也沒有看見。從眾多事例來看,「插播」大多造成有害的結果。

生命場在人體中還有其他表現,如夢遊,當一個人在夢遊時,能完成清醒時無法完成的事,甚至出現超能現象。在夢遊時感覺器官(如眼、耳)和主體自我意識處於睡眠狀態,夢遊者依靠生命場提供的信息,依然能看清路線方向,按照常理行事。但清醒後毫無記憶,這一點不同於做夢,做夢是主體意識未能完全進入睡眠狀態,夢的思維結果還能在大腦里形成較淺的記憶。當然夢遊也因人而異,也有較淺的夢遊者,他部分主體意識參與其中,部分感官在起作用,醒來後能有少量記憶。

人體的自燃現象也與生命場能有關,當生命場的某種屬性能量過於亢乘時,有可能導致人體自燃,與其說是自燃還不如說是分解。生命場能將生命有機物在非高溫狀態下分解,不形成中間產物,產生的熱量將水份蒸發,多餘的熱量有可能引起周圍可燃物的燃燒。總體過程是在非高溫狀態下發生的。具體的過程和原因有待生命場能屬性規律的完全揭開。

四.生命場和《周易》

關於《周易》的起源、發展與理論形成及演化過程在很多論著中已有較詳實的論述,這裡不在贅述。《周易》最早只是一門有關占卜的技術書,是一門宇宙符號學,它用最簡單的符號(陰陽爻、天乾和地支)來表達最複雜的宇宙規律。但這些符號的組合為什麼能反映宇宙規律的變化?古代的聖賢又是如何發現符號與規律之間的聯繫?

喜歡釣魚的人都知道,根據魚浮子的變化判斷魚鉤上是否有魚,若是高手還能知道是什麼魚以及魚的大小等情況,這是釣魚的符號學,起作用的則是看不見的魚線和魚鉤。那麼,《周易》的「魚線」和「魚鉤」是什麼呢?在天、地間是具有陰陽五行屬性的宇宙自然能量場,在人則是具有陰陽五行屬性的生命場。預測的過程就是生命場感知宇宙自然能量場的過程。古代的高功夫聖賢也正是通過自己生命場感知宇宙自然場的千變萬化規律,然後符號化讓沒有高功夫的後人也能進行預測。後人用符號預測往往因人判斷水平高低不同,其預測結果準確性也參差不齊。

我們既然知道了其本質和原理,那麼即使不懂這些符號的相互變化,只要大腦的意識能作用於生命場,意識到生命場捕捉的信息,那麼其效果會更快更準確。古人有「善易者不佔」的說法。不僅高功夫師有,常人有時也有這樣的感應,如「說曹操,曹操到」現象,除了巧合因素外,生命場的感應起到很大作用。而特異功能人則能準確把握,未卜先知。從古至今這樣的能人數不勝數,他們往往既能用功夫預測,也能用符號預測。傳說宋朝的邵康節打人家門前經過便知室內有幾男女,其預測完全是靠生命場的感應。

《周易》的預測也就是按組成生命場的陰陽五行特性來揭示生命場在宇宙自然場中的運行規律,時間橫跨過去、現在和未來。一個人出生後,其四柱中就包涵生命場的大部分信息,在通常情況下,只要方法得當就可通過四柱標誌來判斷一個人的生命場陰陽五行的信息。

一個人的四柱是他出生時的初始能量信息標誌,是不會改變的,而一個人的生命場是有可能改變的。這就象乘坐飛機,機票時間地點都是無法改變的,而飛機在特殊情況下是有可能改變降落地點的。倘若完全依靠機票來判斷所有乘客的位置,就不可能有百分百的正確率。

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都承認一個人的命運主要是由他的性格決定的,認為一個人的成功有85%決定於他的性格,而他所學的知識所起的作用僅僅佔15%。這並不是說知識不重要,相反,對同一個人來說他所掌握的知識越多,那他成功的可能也就越大。但對於不同的人來說,性格因素往往比知識更重要。我們常見到一些飽讀詩書學富五車的腐儒,遇事總是慮而不決,決而不斷,瞻前顧後,結局是伏案總結失敗的教訓。而另有一些人性格豪邁,雖無滿腹經綸,卻遇事果敢,敢作敢為,最終成為一代名將、名家。人與人之間命運的差距主要還是由性格來決定的。中國也有句俗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也就是說性格是天生的,是很難改變的東西。但經研究發現一個人的生命場一旦改變,那他的性格也會隨著改變,命運也就發生變化。生命場更多決定人的主體意識之外的東西。

《周易》的學術思想內容博大精深,但其基礎理論是陰陽五行思想。只有徹底揭示陰陽五行規律,才能領悟《周易》的精髓。目前很多學者因驚嘆於《周易》的神秘和偉大,有很多內容當今自然科學還無法解釋,於是提出了「唯易論」,希望用易學的觀念來看待宇宙自然。我認為這種「唯易論」的提法非常不妥,「唯易論」的提出無助於《周易》的研究和發展,反而是個拖累。因為易學的發展是要站在科學這個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站在它的對面。提出「唯易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覺得很多易學內容「唯物論」說不通,而「唯心論」又不能說,因而來了個新提法,一種理論的提出必須要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科學的論證,僅僅換一個名詞概念是不夠的。而目前哲學界還沒有哪一種理論能替代辯證唯物主義,它科學地解決了物質和意識之間的關係,它的對立統一規律,量變和質變關係,矛盾論和認識論都是對「易」文化最好的詮釋。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的規律性的東西,它不是物理學意義上的物質。而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對物質的反映。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這一論述科學客觀揭示了人體特異功能、氣功、周易八卦、風水星占等玄學現象的本質。在人體特異功能中的意念致動和心靈感應,前文已提到完全是由生命場五行能量所為,是物質性的。如意念折斷粉筆和用手摺斷粉筆沒有本質區別,因為都要對粉筆做相等的有用功,前者是用生命場能,後者是由手肌肉產生的機械能,兩者的共同前提是人腦產生了要弄斷粉筆的意識,結果相同,不同的只是作用的途徑而已。如果意識不依賴某種物質性的手段就能決定物體存在的方式,那誰能移走航空母艦?體能不行,生命場能也不行,所以特異功能的表現也不行。

五.生命場與風水

風水是利用宇宙自然場的陰陽五行能量來調整生命場陰陽五行性。古代和現代的風水學都講究「氣」,有對人有益的祥瑞之氣,也有對人不利的煞氣,風水的主要任務是尋龍,捉穴,察砂,覓水,定向。如何聚「吉氣」避「煞氣」就是風水學研究的課題。

對「氣」的本質研究,沒必要弄的神神秘秘,就是氣功的本質,是具有陰陽五行屬性的能量態。現代的很多學者已認識到是能量態,並認為是信息,而且和電磁場、微波聯繫上,這樣研究是進步的也是片面的。認識到作用機理是信息能量態是一大進步,但認為風水的本質作用是電磁場和微波就顯得有些牽強附會,不能否認電磁場和微波在自然風水環境中對人體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認為全部的作用皆源於此。電磁波的物理特性(易受屏蔽,穿透性能差易被干擾等)已局限了它在玄學領域的作用。風水的本質還是中性的「氣」,對人體影響的規律主要還是陰陽五行的變化規律。離開陰陽五行談風水是空談。目前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還不到10%,還有太多的領域有待進一步去揭開,玄學中的一些內容可能要在未來才能和自然科學接軌。愛因斯坦曾說過,假如將來還有一門宗教可以和科學並存的話,那一定是佛教。可以看出愛因斯坦已經覺察到了什麼,只恐太遙遠未肯涉獵,超前涉獵也許只能空手而回。我們信任現代科學,但不能「迷」信,科學還在發展,我們沒有必要把一切都圈定在現有的自然科學概念中。

風水學中歷來有「一墳,二宅,三命運。」的說法,認為一家人的祖墳葬的好壞對這家人的影響最大,而現代很多風水學學者事實上也是這麼認為的,但在理論解釋上一言帶過,沒法作過多的解釋。

我們知道住宅風水對人的影響是可以理解接受的,它至少可以和人文環境、乾淨衛生、陽光充足、空氣清新等聯繫起來,而陰宅的風水是如何對人產生影響的,這往往涉及到歷史上最大的爭論問題----靈魂的有無。如果將靈魂說成是巫婆神漢演示的「惡鬼邪神」,那這樣的靈魂是不存在的,我們所講的靈魂是指陰陽五行的生命場能,就象打雷閃電,最初認為是雷公發怒後來被科學認識到是電場放電現象一樣。生命場能的自由存在也有它自身規律,多仍舊依存自然載體的空間或藏於止水(可能是因水在自然界中比熱最大)。生命場能的自由存在也不是一成不變,如遇到其他強場的衝擊,則有可能分裂成若干細微的陰陽五行場,再被別的生命體同化組合。

人體的生命場是一種開放的耗散結構,有血源關係的親人之間的生命場在組成上有很大的相同部分,其主要是初始來源於遺傳或共同的遺傳,在共同生活的時候就已有著心靈感應,只是生命場的損補主要是依靠自然載體和宇宙自然進行能量交換,親人間相互影響不大,而一旦陰陽兩世,相互影響就突顯出來,如有較理想的場所且能得到自然能量的補充,場能顯得充實在和親人生命場交流時予以補給,使得親人生命場增強,表現為精力旺盛,靈感迅速且判斷能力強,時時事事領先一步。反之,如處在耗損之地,則需要耗損親人的生命場能,使得親人的生命場能受損,輕則缺乏靈感與判斷力,重則可能產生病傷。古人才認為陰宅的重要性大於陽宅,那是因為人不一定時時呆在家中,外出的時間往往大於在家的時間,而陰宅不同,因為生命場之間交流是跨時空進行的,時時刻刻無所不在,所以影響最大。至於命理,那只是初始時的方向,中途受到太多的影響,故排在其後。

風水和周易相比則更注重實用性,不太注重理論研究,主要是無法建立起具有較強說服力的科學理論體系,往往停留在古人留下的種種格局中。這也是風水學至今難以得到大發展的瓶頸。

六.生命場是生命起源進化的內在動力

生命是如何起源的?人類是怎樣誕生的?一直是困擾當今人類的兩大謎團。以達爾文進化論為基礎的現代進化論思想是目前科學界的主流。與之相對立的則是神創論。近期又興起外星人造人論,認為人是由外星人製造的,上帝也成了外星人。

神創論由於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據都缺乏,故科學界執信的人越來越少,信奉者主要集中在宗教之中。而最近興起的外星人造人論則很有市場,但無論是克隆術還是嫁接術,那麼現今的人和外星人總是大體相同,外星人也就是人,只是具有高等技術的超能力宇宙人。這也就存在一個外星人是如何起源的問題了。還有地球上其他生命又是如何起源的?這一切不得而知。

達爾文的進化論過多地強調了環境因數對生命進化的影響,忽視了生命體內因的作用,認為內在的變異是毫無目的,產生的形狀由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兩大法擇來擇決,從而使能適應自然環境的獲得性遺傳優良性狀保留下來,並認為這種變異是緩慢的漸進的,量變引起質變,最終產生了新物種。用這樣的觀點就很難解釋上述問題。

如果用陰陽五行生命場的觀點來看待生命進化的過程,上述問題便能迎刃而解了。我國古代聖賢認為生命起源是由陰陽合氣,陰陽合氣,則萬物自生。古代的「氣」不是現今空氣的「氣」,它指的就是宇宙自然中的一種能量,有了這種能量自然物質就成了生命物質,再由生命物質構成簡單低級的生命。

傳統的看法認為地球大氣早期含有醋酸、甲烷等有機小分子成分,在閃電、太陽輻射、火山噴發的作用下生成氨基酸,氨基酸生成多肽,多肽再合成蛋白質,一直發展下去最後產生原始的生命。並且米勒在1953年時就已在實驗室中模擬原始大氣環境合成了11種氨基酸,後來的實驗證明天然蛋白質中所含的20種氨基酸幾乎全都可以合成。但就算在實驗室中合成了一個煮熟的雞蛋,也不能說就快孵出一隻小雞。因為,那和在實驗室中用鈣、鎂、硅、氧、納等合成一塊石頭的過程沒什麼差別。只是合成了一堆自然物質。只有生命活性的生雞蛋才是生命物質,煮熟的雞蛋失去了生命場能變成了自然物質。據載有特異功能人能使熟花生米發芽,那是因為他用意念傳送自己的生命場能給熟花生米,使它重新獲得場能返生。如果他場能足夠強,也一定能使熟雞蛋孵化出小雞。

地球原始生命起源就是具有場能的活性有機物相互結合,在早期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形成的能適應這種環境的原始初級生命。由於原始地球的自然環境極其惡劣,生命場組合的低級生命停留在原始初級階段長達十億年之久。

生命最基本現象就是新陳代謝和自我複製。新陳代謝可分為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這是一個和自然界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流的過程。任何一個生命體包括宇宙萬事萬物都離不開一個產生、發展、衰退和滅亡的過程。自我複製最初就是原始單細胞生物的死亡方式。在地球生命演化史上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是見不到屍體的。複製是遺傳物質RNA和DNA解鏈的過程,能量由低態到高態,這個過程是逆自然的,該過程是由生命場能記憶控制完成的

生命場運動規律也是宇宙中存在的客觀規律。生命場會根據規律的需要組織物質合成與之相適應的組織、結構和器官,如眼的形成,在地球早期大氣存在大量有毒有害物質,原始的低級生命為了能對外界光線有所反應,在生命場能的作用下組織物質形成了兩個感光點,再發展形成感光細胞,最後形成眼睛。但為何是兩個而不是一個或三個?那是因為要能確定一個物體的具體位置,必須是兩條或兩條以上的直線相交,這是宇宙中的客觀規律,而生命場對規律只能是基本適應,不太可能完全適應甚至是創造性的適應。所以生命場能必須組織物質產生兩個感光器官以便來確定物體的位置。這樣的器官最終發展成今天的眼睛。在眼睛的形成過程中,不可能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點一滴來慢慢進化而產生一些類似眼睛的中間結構長期存在。生命場同樣依照規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創造了其他器官,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器官的形式和功能的複雜精巧及多樣性。

生命場總是不停和自然場相互作用,當自然場不利於生命場發展時,則生命進化進入一個緩慢期,甚至停止。而當宇宙自然場改變時,不能適應改變了的自然場的相對高級生命開始滅絕,而相對原始的低級生命開始進化,進化的過程就是生命場組織物質產生與變化後的自然場相適應組織結構的過程。譬如,在環境極其惡劣的條件下,高精複雜的儀器設備總是先出故障而罷工,而結構功能都簡單粗糙的設備總能湊和著工作。這也說明為什麼在一些生物化石岩石層中先進的魚先出現而原始的魚反而後出現。

生物的進化並非是毫無方向的,雜亂無章的變異象一把黃豆撒在平面上,四處飛濺,然後再自然選擇。若僅僅從無目的變異再加自然選擇來看,至少應出現一種在後腦上長一對有效眼睛的動物,那樣既方便覓食又便於逃生,應該是優良性狀,能適者生存。可我們至今哪怕是昆蟲也沒有發現一個,而且其他器官也是如此,在功能和形態都是驚人的相似。即使出現了某些器官變異也是病態的,是劣者淘汰型。進化論僅僅靠變異和自然選擇是很難圓滿解釋的。

生物的進化是在生命場內因適應外因的條件下,由某一群體接受某一規律,進化成某一特定的種群,如同一把黃豆撒在斜面上它們得到各自的加速度,開始向下一個平面狂奔,最後在同一個生態平面上各自落點不同,形成不同的物種。生命都是在同層次上適應了當時的自然條件,而且相互間不再進行質變的進化,即使由病毒攜帶傳遞異種的基因(這種基因不是本物種所具有如某些貓體內帶有某些鼠類和魚類的基因),往往也被本身的生命場所抑制而不能成為表現型,因此物種仍能保持相對穩定。

由於生物的進化是由內因(生命場的作用)和外因(宇宙自然場的變化)的共同作用,所以生物的種群進化速度很快,看起來就象一次生命的「大爆發」,在物種之間幾乎沒有穩定的中間類型存在,因為這種中間類型的生物不是生命場對規律的最終完整反映,因此,我們至今都看不到這樣的中間類型生物的存在,但它門的確存在過.,生物的種系一旦確定,自然選擇就起到巨大的優化作用,這種作用能使物種越來越完美地適應自然,但不可能改變物種,如進化論的經典例子長頸鹿的脖子演化,因為自然選擇的作用,在枯草季節長脖子的優於短脖子的,所以長頸鹿的脖子越來越長。但在草原上枯草季節不僅僅生存著長頸鹿,還有斑馬和羚羊,它們為什麼不伸長脖子吃樹葉,而後經自然選擇成為長頸馬或長頸羊?短頸鹿為什麼不能象斑馬和羚羊那樣去吃草而演化成短頸類?那是因為生物的進化類型主要是由內因決定的,即生命場對規律的反映。決定物種類型的是內因而不是外因。

生命場對規律的反映總是以某個原始種群的演化開始,而不是某個個體,即使這樣的原始種群分布於世界各地,只要生命場接受相同的規律,那麼就會在各地產生相同的種群,雖然在一些性狀上有些微小的差別,這樣的差別並不影響它們的分類,這樣的差別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例如犀牛有印度的單角犀牛和非洲的雙角犀牛之分,而單雙角的差別不能作為判定它們是不是犀牛的標準,重要的是它們有更多的相同基因性狀。類似的情況非常多。

關於物種的起源地問題有很多疑問,我們很難想像中國的東北虎和美洲虎的祖先曾經生活在一個山上,也想像不出中國的狗尾巴草和美國的狗尾巴草曾經生長在一片草地上,雖然它們的DNA和性狀卻相差無幾,如果說地球上的每一種同類生物都只能在一個地區起源,然後再到各地去進化發展,那顯然是可笑的。相似的分布在各地的祖先只要生命場接受相同規律信息,組織相同的自然物質(水、礦物質、碳氫化合物、蛋白質等)就可以合成相同的基因和性狀。

既然如此我們為何一定要認定人類起源於非洲?僅僅因為非洲的黑猩猩比其他地區的靈長類更接近人類嗎?難道人類的膚色、毛髮、體形等的差別是在走出非洲後再形成的嗎?為什麼黑人和白人就不能被亞洲選擇?這樣分地區的演化與自然選擇、優勝劣汰有關係嗎?有必要、有可能嗎?

人類的起源應當在不同的區域才能形成不同的人種,各種人種由於都是由生命場按照宇宙規律進化,所以形生的基因和性狀應當是相同的,存在的差別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但絕對不是主要的方面。所謂生物分子學中用線粒體DNA的相同只能來源於母親的結論證明人類的祖先只有「夏娃」和「亞當」的說法是不可靠的。這樣的DNA結論在其它生物種類中也同樣存在,我們不可能得出地球上每種生物只能在一處起源的結論。

人和其他的哺乳動物相比並不高級多少,每一種動物都有自己的優勝器官,而人只不過是大腦而已,其他如視力、聽嗅覺、運動等器官均是一般而已。單純從人體而言,在原始蠻荒的叢林中,沒有體毛護體易受蚊蟲叮咬且不保溫,再頂著一頭過膝的長髮,行動又不迅速,如果不是有一個發達的大腦,簡直難以生存。而人類對自然災害的預防預測遠不如低等生物,因為人類進化了大腦,產生了主體自我意識,而對生命場產生的潛意識起排斥作用。低等生物的意識很大程度依賴生命場的潛能,越低等這樣的依賴程度越強烈,對生命場獲得的自然信息越敏感。這樣的接受是被動的,缺乏意識的調控,因此低等生物往往無法產生特異的生命現象。但它們對自然災害的預感確實要比人類敏感的多。

人類的繁榮得益於聰明的大腦,但人類也過於相信大腦的理性和邏輯,忽視了原始的生命場能作用。中國道家的「坐忘」、「入靜」和佛教的「空」都是讓人忘卻主體意識的自我,回歸到生命場的本我狀態,在一定狀態下能實現自我和本我的對話,修行圈大道家在往期發布過很多相關內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人類未來的進化不再是機體器官的進化,那隻能是優化或退化,人類未來的進化主要是「心靈」的進化,即主體意識的自我和生命場的本我的有機結合,從而能產生超越自然的能力。

七.生命場的開發和利用

任何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認識自然,而是為了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玄學的研究也不例外,我們用陰陽五行理論來解析生命場,為的就是能徹底了解它。從而發現它並充分利用它,玄學的研究應當有自己的偉大目標而不僅僅是替人算算命看看風水。玄學也是一門綜合的學科,它研究的對象是目前的自然科學所不去、不願也不能面對的超自然現象。而這些超自然現象如人體特異功能、周易八卦、風水、宗教、氣功、瑜珈功、甚至包括UFO等目前都是分散獨立的相互間缺乏內在聯繫,只有把表現出眾多超自然現象的共同本質挖掘出來,玄學才能脫去神秘的面紗,展現科學的本質。

科學對任何一種規律的認識都是由現象到本質,再上升到理論,最後用於指導人們的實踐。玄學亦然,目前我們還較多地停留在現象的收集和重複上,甚至還談不上什麼認識和解釋,而這些現象本身也魚龍混雜,真偽難辨。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在這些超自然現象中哪怕只有一件是真的,那麼其意義就已超出了現代科學的範疇,都應當值得我們去認真對待。我們在對待玄學的研究上既不能持視而不見全盤否定的態度,也不能搞封建迷信盲目崇拜的那一套。在玄學的研究上不應產生一哄而起,一哄而上,最後是一鬨而散的現象,這樣的現象恐怕也不僅僅出現在玄學的研究上。

人類文明的發展已經過了兩次大飛躍,第一次是語言文字的形成和社會關係的建立,人類脫離了蠻荒進入文明時代。第二次是近代西方的工業革命,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意識從落後的古代文明進入到現代文明。在這兩次文明的飛躍中,我們炎黃子孫的華夏文明有過榮辱和盛衰。人類文明在不遠的將來還會有第三次質的飛躍,那將是以揭開「易學」為核心的東方神秘文化的時代,生命場的功能將得到充分的利用和發展。更多修行圈大道家,了解更多。

然而能揭開東方神秘文化的人不一定是他們的子孫,如果他們的子孫不去努力的話。這讓我想起一直令我們自豪的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幾千年來我們也只用它來做個鞭炮放個響,聽個吉利。後來到人家手中得到了發展,而我們呢面對「火藥」的到來只能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現在的《周易》和氣功也常常被稱為東方文化的瑰寶,可我們也只是用來算個命鍛煉一下身體而已。其實我們還是在等,只是相對於「火藥」來說等的時間要長些,因為中文尤其是古文化太難理解,別人還未能領悟到精髓,也許等到別人剖析並發展利用了以後,我們會自豪地說「我們祖先早就發明了,你們還是落在了我們祖先的後面」。是的,他們落在了我們祖先的後面,可的的確確跑到了我們的前面。

因此,希望玄學研究者能集中資源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

(一)用陰陽五行理論解析生命場的規律性,建立生命場能的分析機構。象分析人類基因圖譜那樣揭開生命場的組合運動規律,並能建立數學結構。將五行的組合和陰陽的變化用數學表達出來,這不是一般的愛好者所能做到,它需要一批既掌握前沿自然科學知識又精通傳統東方神秘文化的高素質人才。單方面的人才已是精品,複合型人才算是極品了。只有徹底揭開生命場能量的五行規律和陰陽的變化,才能了解氣功外氣的信息組成,才能了解人體特異功能現象的本質,才能知道當今所有預測學的奧秘和原理。

生命場的數學表達應有兩個方面組成一是宇宙自然能量場相對穩定的係數,它包括時間、空間和自然體的五行能量組成和陰陽的變化。二是以時間(t)為變數的生命場能的運動變化規律的表達。形象地說前一部分就象一條公路,它的寬窄和路況基本上是固定的,而第二部分就象是一輛汽車,它在這條路上行使,安全完全由車況(包含駕駛員因素)和路況共同來決定的,路上的情況什麼都有:有上下坡,有寬窄,有彎道,還有對面來車等等,而車況就更多了。如果駕駛員對這兩方面都不了解的話,那將是很危險的。而我們在雷達監控室中看的就非常清楚:什麼時間該加速,什麼時間該減速,什麼時間到上坡,什麼時間到下坡,什麼時間要發生撞車等,這些情況都能提前知道並能預告。人生就是一輛車,時間就是一條道路,人在這個世界上的生存就象車在路上行駛,我們要做的就是給這輛車按上預警系統。而目前的預測學內容僅僅象路牌,是斷點扼要式的提示。生命場的運動軌跡是空間坐標系中的曲線圖,x軸方向變數為時間(t),y軸縱向為空間自然場的五行屬性,這種屬性本身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改變,這看起來就象四柱預測中的流年大運,但這樣的軌跡是生命場運動精準的反映。這樣的軌跡是若干平面軌跡的合成,我們完全可以建立一組方程來連續地表達生命場的運動變化情況

(二)是建立生命場的場療機制,當我們根據一個人的生命場方程組得出在某些時間段有問題時,我們就可以通過場療的手段來進行調整,如我們提前知道了疾病、婚姻、犯罪傾向等的信息時,就可以提前預防,用相應的能量來進行平衡,我們知道有很多犯罪行為是偶然的,一時的衝動給別人造成傷害,但這種偶然之中包含了必然,這也就是他生命場的能量信息決定他的性格導致的必然。

只有改變他生命場五行能量的組成,才能改變他具有的犯罪傾向的性格。

通過建立完整的場療體系不但可以治病救人,甚至在對待罪大惡極的死囚的執行方式上可以選擇滅場而不一定要滅身,將有用之身留給別人,不過那將引起一系列道德法律的震蕩。

場療也不是什麼神秘新鮮的東西,現代的氣功、風水、中醫針灸都是一種初級有效的場療方式,由於缺乏系統完整的理論指導,針對性不強,其效果只能一般,也就這一般的效果已令人感到很滿意了。

廣義上講連歸隱山林、遊山玩水都是一種潛在的場療。場療的過程就是用自然場的五行能量來彌補平衡生命場五行能量的過程。古代和現代都有很多名人在仕途受挫時退隱山林,待時而出,每一次復出總能取得比前一次更高的成就,人們常講此方式稱為南山捷徑。歸隱山林和遊山玩水獲鍀的是意外的微弱場療效果,而我們所說的場療是指依據生命場和宇宙自然場的特點進行先鑒別後理療的過程,這不同於療養和休閑,它的作用更類似於醫院的功能,通過對生命場的分析後採取一系列強化調節措施,不但達到防病治病的效果更能使人精力旺盛處理問題靈感倍出。

健全的場療甚至可以導致教育體系的變革,知識的學習不再是一件煩累的差事,老師傳授也不再那樣辛苦,這一切全由生命場的感應來完成,就象電腦拷貝磁碟一樣,隨著年齡增長不斷更新拷貝,每年一次也就夠了。如果按現在的知識爆炸式發展,在過幾百年人類要爬到某個學科的最前沿恐怕也已年過半百了,再把身體弄壞了,已是余日不多了,豈不悲哉!而生命場感應式的學習,完全擺脫了耗費時間方式的學習,節約的時間完全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人類的語言最終可能還是要退化,因為它的交流方式已經落後,心靈感應的交流完全沒有距離和語言不通的障礙,甚至能和動物、植物以及外星生命進行交流。

如果說第一部分是預測的話,那第二部分就是預防和根治。建立具有兩者功能的場療機構將使人類壽命大大延長,並能使維護延長壽命的費用降到最低,也使人們在事業上開拓進取時能走最短的捷徑,避免在時間和資源上的不必要的浪費。建成這樣的系統首先是建立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它幾乎涵蓋了所有東方神秘文化的精華,去除了糟粕,廣泛地被人們接受,從而成為主流科學之一。

人類目前對宇宙的探索主要是機器型宇航器,這樣的宇航器速度太慢,而且性能又不穩定。如果將目前認識到的宇宙模糊邊際壓縮為一萬公里的話,就算人類將現有的航天器的速度提高十倍單程航行一百年,那麼所行進的路程還不到一米。而人類要想取得這一米的功績至少還要奮鬥N年。而機器宇航器實際上面臨太多的極限不太可能無限理想化發展,如攜帶能源有限,零件老化機械故障,面臨太空垃圾碰撞,宇航員的生命極限和龐大的維持系統等等都不太可能使人類理想化無限地探尋宇宙。

假如我們換一種思維方式創造一種能量型的宇航器,主體為場療後完善的生命場,通過某種方式不斷增加其調控的能量,這樣的能量可達到幾百萬噸TNT當量,內外呈太極態自旋,這樣的自旋能量團體本身就是一個有意識的巨型生命場。由於沒有質量,因此運動不受引力慣性影響,可以在空間以任意速度任意姿態運行,可以隨意上下前後來回運動。「聚則成形,散則成氣」,在高速自旋時呈現發光發熱的光亮體,在低速時能量又轉化成物質態,轉化方式可能適用愛因斯坦的質能轉化定律E=MC2。

這種的能量宇航器的駕駛和控制可以有一個或幾個人員,只是控制人員只需要在場療室中,通過生命場來駕控,這樣的駕控過程大概和做夢差不多,幾個人的生命場團體可以分開也可以合併,可以穿山入地,也可以下海潛行,幾乎無所不能,在宇宙中航行對於接近的小物體在意念的作用下可以發出一股能量將其擊毀。甚至還可以到太陽上去兜一圈,因為能量體自旋外部溫度可以接近太陽表面的溫度。甚至可以在太陽上同化一些能量回來,人類根本用不著在地球上爭奪資源,為爭奪資源和土地而起的戰爭將顯得毫無意義,軍隊和國家將消亡,人類將由民主法制的社會過度到博愛自由的社會。地球將變成一個真正的村落,不同膚色人種將是村中的鄰居,沒有哪國人的區別,統稱為地球人。

人類一旦掌握了能量型宇航器,可以說人類就已經征服了宇宙。人類可以在地球掛牌「宇宙一日游」。人類完全主宰了自己,加入到宇宙文明。對於危及到人類安全的問題如地球被撞、海嘯地震、火山噴發等,人類早已能預防並解決,人類甚至能在太空中重新找到了新家。

本人對外星生命及UFO沒什麼研究,但人類的生命場能的航天器如果搞成則在性能上一點也不比所有目擊過UFO差。有很多人曾問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有外星人那他們為什麼不和我們聯繫?不來幫助我們?其實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當我們人類駕使直升機在非洲大草原上追逐調查野生動物時,何時想過要讓它們來了解我們,我們只是做完自己的事就走,我們的目的是動物保護,而不是想與它們為伍,更不會管它們的弱肉強食生存競爭。而這些野生動物對我們的看待何嘗不是神龍見頭不見尾。我們在高度發達的外星文明面前何嘗不是野生動物,我們人類目前還保留了太多的「獸性」。想想看,人類為資源而起的戰爭和野狗為骨頭的打架究竟有多大的區別?值得原諒的是畢竟人類從獸類進化來的時間不長。

假如將來地球上還有一種文明能夠和宇宙文明接軌的話,那一定是華夏文明。深受佛、儒、道思想影響的華夏文明歷來重視和平與穩定,「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自古擁兵非好戰是中華民族軍事傳統,即使在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也是如此。「苟能制侵鄰,豈在多殺傷。」只要能防止別人的侵略,就沒有必要去擴大戰爭造成不必要的傷亡。綜觀古今中國邊境戰史,大多是防禦性的,而且是適可而止。

人類下一次質的飛躍一定是以華夏文明為基礎的東方神秘文化的大發展,面對我們祖先留下的輝煌,我們炎黃子孫有責任也有能力再次擔負起歷史的使命。我們不會忘記「火藥」,但我們不會再一次面對「火藥」。

人類發展的主旋律應當由愛好和平的民族掌握,人類才能更快更好地發展,當然這不是由誰來說了算的,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發到朋友圈,朋友會更愛你!

老 子: 「道 德 經」: 第 一 章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故 常 無 ,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觀 其 徼 。此 兩 者 , 同 出 而 異 名 , 同 謂 之 玄 。玄 之 又 玄 , 眾 妙 之 門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章天 下 皆 知 美 之 為 美 , 斯 惡 已 。皆 知 善 之 為 善 , 斯 不 善 已 。有 無 相 生 , 難 易 相 成 , 長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盈 , 音 聲 相 和 , 前 後 相 隨 。恆 也 。是 以 聖 人 處 無 為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 ﹔萬 物 作 而 弗 始 ,生 而 弗 有 , 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章不 尚 賢 , 使 民 不 爭不 貴 難 得 之 貨 , 使 民 不 為 盜 ﹔不 見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亂 。是 以 聖 人 之 治 ,虛 其 心 ,實 其 腹 ,弱 其 志 ,強 其 骨 。常 使 民 無 知 無 欲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為 也 。為 無 為 , 則 無 不 治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章道 沖 , 而 用 之 或 不 盈 。淵 兮 , 似 萬 物 之 宗 ﹔ 湛 兮 , 似 或 存 。吾 不 知 誰 之 子 , 象 帝 之 先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章天 地 不 仁 , 以 萬 物 為 芻 狗 ﹔聖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為 芻 狗 。天 地 之 間 , 其 猶 橐 龠 乎 。虛 而 不 屈 , 動 而 愈 出 。多 言 數 窮 , 不 如 守 中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章谷 神 不 死 , 是 謂 玄 牝 。玄 牝 之 門 , 是 謂 天 地 根 。綿 綿 若 存 , 用 之 不 勤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七 章天 長 地 久 。天 地 所 以 能 長 且 久 者 ,以 其 不 自 生 , 故 能 長 生 。是 以 聖 人 後 其 身 而 身 先 ﹔ 外 其 身 而 身 存 。非 以 其 無 私 邪 。故 能 成 其 私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八 章上 善 若 水 。水 善 利 萬 物 而 不 爭 ,處 眾 人 之 所 惡 , 故 幾 於 道 。居 善 地 ,心 善 淵 ,與 善 仁 ,言 善 信 ,政 善 治 , 事 善 能 ,動 善 時 。夫 唯 不 爭 , 故 無 尤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九 章持 而 盈 之 , 不 如 其 已 ﹔揣 而 銳 之 , 不 可 長 保 。金 玉 滿 堂 , 莫 之 能 守 ﹔富 貴 而 驕 , 自 遺 其 咎 。功 遂 身 退 , 天 之 道 也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章載 營 魄 抱 一 , 能 無 離 乎 。專 氣 致 柔 , 能 如 嬰 兒 乎 。滌 除 玄 鑒 , 能 無 疵 乎 。愛 國 治 民 , 能 無 為 乎 。天 門 開 闔 , 能 為 雌 乎 。明 白 四 達 , 能 無 知 乎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一 章三 十 輻 , 共 一 轂 , 當 其 無 , 有 車 之 用 。埏 埴 以 為 器 , 當 其 無 , 有 器 之 用 。鑿 戶 牖 以 為 室 , 當 其 無 , 有 室 之 用 。故 有 之 以 為 利 , 無 之 以 為 用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二 章五 色 令 人 目 盲 ﹔ 五 音 令 人 耳 聾 ﹔ 五 味 令 人 口 爽 ﹔馳 騁 畋 獵 , 令 人 心 發 狂 ﹔ 難 得 之 貨 , 令 人 行 妨 。是 以 聖 人 為 腹 不 為 目 , 故 去 彼 取 此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三 章寵 辱 若 驚 , 貴 大 患 若 身 。何 謂 寵 辱 若 驚 。寵 為 下 , 得 之 若 驚 , 失 之 若 驚 , 是 謂 寵 辱 若 驚 。何 謂 貴 大 患 若 身 。吾 所 以 有 大 患 者 , 為 吾 有 身 ,及 吾 無 身 , 吾 有 何 患 。故 貴 以 身 為 天 下 , 若 可 寄 天 下 ﹔愛 以 身 為 天 下 , 若 可 托 天 下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四 章視 之 不 見 , 名 曰 夷 ﹔聽 之 不 聞 , 名 曰 希 ﹔搏 之 不 得 , 名 曰 微 。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詰 , 故 混 而 為 一 。其 上 不 皦 , 其 下 不 昧 。繩 繩 兮 不 可 名 , 復 歸 於無 物 。是 謂 無 狀 之 狀 , 無 物 之 象 , 是 謂 惚 恍 。迎 之 不 見 其 首 , 隨 之 不 見 其 後 。執 古 之 道 , 以 御 今 之 有 。能 知 古 始 , 是 謂 道 紀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五 章古 之 善 為 道 者 , 微 妙 玄 通 , 深 不 可 識 。夫 唯 不 可 識 , 故 強 為 之 容 :豫 兮 若 冬 涉 川 ﹔猶 兮 若 畏 四 鄰 ﹔儼 兮 其 若 容 ﹔渙 兮 若 冰 之 將 釋 ﹔敦 兮 其 若 朴 ﹔曠 兮 其 若 谷 ﹔混 兮 其 若 濁 ﹔澹 兮 其 若 海 ﹔飂 兮 若 無 止 。孰 能 濁 以 靜 之 徐 清 。孰 能 安 以 動 之 徐 生 。保 此 道 者 , 不 欲 盈 。夫 唯 不 盈 , 故 能 蔽 而 新 成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六 章致 虛 極 , 守 靜 篤。萬 物 並 作 , 吾 以 觀 復。夫 物 芸 芸 , 各 復 歸 其 根 。歸 根 曰 靜 , 靜 曰 復 命 。復 命 曰 常 , 知 常 曰 明 。不 知 常 , 妄 作 凶 。知 常 容 , 容 乃 公 ,公 乃 全 , 全 乃 天 ,天 乃 道 , 道 乃 久 , 沒 身 不 殆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七 章太 上 , 不 知 有 之 ﹔其 次 , 親 而 譽 之 ﹔其 次 , 畏 之 ﹔其 次 , 侮 之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悠 兮 其 貴 言 。功 成 事 遂 , 百 姓 皆 謂 : 「 我 自 然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八 章大 道 廢 , 有 仁 義 ﹔智 慧 出 , 有 大 偽 ﹔六 親 不 和 , 有 孝 慈 ﹔國 家 昏 亂 , 有 忠 臣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十 九 章絕 聖 棄 智 , 民 利 百 倍 ﹔絕 仁 棄 義 , 民 復 孝 慈 ﹔絕 巧 棄 利 , 盜 賊 無 有 。此 三 者 以 為 文 不 足 ,故 令 有 所 屬 。 見 素 抱 朴 ,少 思 寡 欲 , 絕 學 無 憂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章唯 之 與 阿 , 相 去 幾 何 。善 之 與 惡 , 相 去 若 何 。人 之 所 畏 , 不 可 不 畏 。荒 兮 , 其 未 央 哉 。眾 人 熙 熙 , 如 享 太 牢 , 如 春 登 台 。我 獨 泊 兮 , 其 未 兆 ﹔沌 沌 兮 , 如 嬰 兒 之 未 孩 ﹔儽 儽 兮 , 若 無 所 歸 。眾 人 皆 有 余 , 而 我 獨 若 遺 。 我 愚 人 之 心 也 哉 。俗 人 昭 昭 , 我 獨 昏 昏 。俗 人 察 察 , 我 獨 悶 悶 。眾 人 皆 有 以 , 而 我 獨 頑 且 鄙 。我 獨 異 於 人 , 而 貴 食 母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一 章孔 德 之 容 , 惟 道 是 從 。道 之 為 物 , 惟 恍 惟 惚 。惚 兮 恍 兮 , 其 中 有 象 ﹔恍 兮 惚 兮 , 其 中 有 物 。窈 兮 冥 兮 , 其 中 有 精 ﹔其 精 甚 真 , 其 中 有 信 。自 今 及 古 , 其 名 不 去 , 以 閱 眾 甫 。吾 何 以 知 眾 甫 之 狀 哉 。 以 此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二 章曲 則 全 , 枉 則 直 , 窪 則 盈 ,敝 則 新 , 少 則 得 , 多 則 惑 。是 以 聖 人 抱 一 為 天 下 式 。不 自 見 , 故 明 ﹔不 自 是 , 故 彰 ﹔不 自 伐 , 故 有 功 ﹔不 自 矜 , 故 長 。夫 唯 不 爭 , 故 天 下 莫 能 與 之 爭 。古 之 所 謂 「 曲 則 全 」 者 , 豈 虛 言 哉 。誠 全 而 歸 之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三 章希 言 自 然 。故 飄 風 不 終 朝 , 驟 雨 不 終 日 。孰 為 此 者 。天 地 。 天 地 尚 不 能 久 , 而 況 於 人 乎 。故 從 事 於 道 者 , 同 於 道 ﹔德 者 , 同 於 德 ﹔ 失 者 , 同 於 失 。同 於 道 者 , 道 亦 樂 得 之 ﹔同 於 德 者 , 德 亦 樂 得 之 ﹔同 於 失 者 , 失 亦 樂 得 之 。信 不 足 焉 , 有 不 信 焉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四 章企 者 不 立 ﹔ 跨 者 不 行 ﹔自 見 者 不 明 ﹔ 自 是 者 不 彰 ﹔自 伐 者 無 功 ﹔ 自 矜 者 不 長 。其 在 道 也 , 曰 : 余 食 贅 形 。物 或 惡 之 , 故 有 道 者 不 處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五 章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寂 兮 寥 兮 , 獨 立 而 不 改 ,周 行 而 不 殆 , 可 以 為 天 地 母 。吾 不 知 其 名 , 強 字 之 曰 道 , 強 為 之 名 曰 大 。大 曰 逝 , 逝 曰 遠 , 遠 曰 反 。故 道 大 , 天 大 , 地 大 , 人 亦 大 。域 中 有 四 大 , 而 人 居 其 一 焉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六 章重 為 輕 根 , 靜 為 躁 君 。是 以 君 子 終 日 行 不 離 輜 重 。雖 有 榮 觀 , 燕 處 超 然 。奈 何 萬 乘 之 主 , 而 以 身 輕 天 下 。輕 則 失 根 , 躁 則 失 君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七 章善 行 無 轍 跡 , 善 言 無 瑕 謫 ﹔善 數 不 用 籌 策 ﹔善 閉 無 關 楗 而 不 可 開 ,善 結 無 繩 約 而 不 可 解 。是 以 聖 人 常 善 救 人 , 故 無 棄 人 ﹔常 善 救 物 , 故 無 棄 物 。是 謂 襲 明 。故 善 人 者 , 不 善 人 之 師 ﹔不 善 人 者 , 善 人 之 資 。不 貴 其 師 , 不 愛 其 資 ,雖 智 大 迷 , 是 謂 要 妙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八 章知 其 雄 , 守 其 雌 , 為 天 下 溪 。為 天 下 溪 , 常 德 不 離 , 復 歸 於 嬰 兒 。知 其 白 , 守 其黑 , 為 天 下 式 。為 天 下 式 , 常 德 不 忒 , 復 歸 於 無 極 。知 其 榮,守 其 辱,為 天 下 谷。為 天 下 谷,常 德 乃 足。復 歸 於 朴,朴 散 則 為 器 。聖 人 用 之 ,則 為 官 長 , 故 大 制 不 割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九 章將 欲 取 天 下 而 為 之 , 吾 見 其 不 得 已 。天 下 神 器 , 不 可 為 也 , 不 可 執 也 。為 者 敗 之 , 執 者 失 之 。是 以 聖 人 無 為 , 故 無 敗 ﹔無 執 , 故 無 失。夫 物 或 行 或 隨 ﹔ 或 噓 或 吹 ﹔或 強 或 羸 ﹔ 或 挫 或 隳 。是 以 聖 人 去 甚 , 去 奢 , 去 泰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章以 道 佐 人 主 者 , 不 以 兵 強 天 下 。其 事 好 遠 。師 之 所 處 , 荊 棘 生 焉 。大 軍 之 後 , 必 有 凶 年 。善 有 果 而 已 , 不 以 取 強 。果 而 勿 矜 , 果 而 勿 伐 , 果 而 勿 驕 。果 而 不 得 已 , 果 而 勿 強 。物 壯 則 老 , 是 謂 不 道 , 不 道 早 已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一 章夫 兵 者 , 不 祥 之 器 ,物 或 惡 之 , 故 有 道 者 不 處 。君 子 居 則 貴 左 , 用 兵 則 貴 右 。兵 者 不 祥 之 器 , 非 君 子 之 器 ,不 得 已 而 用 之 , 恬 淡 為 上 。勝 而 不 美 , 而 美 之 者 , 是 樂 殺 人 。夫 樂 殺 人 者 , 則 不 可 得 志 於 天 下 矣 。吉 事 尚 左 , 凶 事 尚 右 。偏 將 軍 居 左 , 上 將 軍 居 右 ,言 以 喪 禮 處 之 。殺 人 之 眾 , 以 悲 哀 泣 之 , 戰 勝 以 喪 禮 處 之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二 章道 常 無 名 。朴 雖 小 , 天 下 莫 能 臣 。侯 王 若 能 守 之 , 萬 物 將 自 賓 。天 地 相 合 , 以 降 甘 露 , 民 莫 之 令 而 自 均 。始 制 有 名 , 名 亦 既 有 ,夫 亦 將 知 止 , 知 止 可 以 不 殆 。譬 道 之 在 天 下 , 猶 川 谷 之 於 江 海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三 章知 人 者 智 , 自 知 者 明 。勝 人 者 有 力 ,自 勝 者 強 ,知 足 者 富 。強 行 者 有 志 。不 失 其 所 者 久 。死 而 不 亡 者 壽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四 章大 道 泛 兮 , 其 可 左 右 。萬 物 恃 之 以 生 而 不 辭 , 功 成 而 不 有 。衣 養 萬 物 而 不 為 主 。常 無 欲 可 名 於 小 ﹔萬 物 歸 焉 而 不 為 主 , 可 名 為 大 。以 其 終 不 自 為 大 , 故 能 成 其 大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五 章執 大 象 , 天 下 往 。往 而 不 害 , 安 平 泰 。樂 與 餌 , 過 客 止 。道 之 出 口 , 淡 乎 其 無 味 ,視 之 不 足 見 , 聽 之 不 足 聞 , 用 之 不 足 既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六 章將 欲 歙 之 , 必 故 張 之 ﹔將 欲 弱 之 , 必 故 強 之 ﹔將 欲 廢 之 , 必 故 興 之 ﹔將 欲 取 之 , 必 故 與 之 。是 謂 微 明 。柔 弱 勝 剛 強 。魚 不 可 脫 於 淵 , 國 之 利 器 不 可 以 示 人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七 章道 常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侯 王 若 能 守 之 , 萬 物 將 自 化 。化 而 欲 作 , 吾 將 鎮 之 以 無 名 之 朴 。無 名 之 朴 , 夫 亦 將 不 欲 。不 欲 以 靜 , 天 下 將 自 定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八 章上 德 不 德 , 是 以 有 德 ﹔下 德 不 失 德 , 是 以 無 德 。上 德 無 為 而 無 以 為 ﹔下 德 無 為 而 有 以 為 。上 仁 為 之 而 無 以 為 ﹔上 義 為 之 而 有 以 為 。上 禮 為 之 而 莫 之 應 ,則 攘 臂 而 扔 之 。故 失 道 而 後 德 , 失 德 而 後 仁 ,失 仁 而 後 義 , 失 義 而 後 禮 。夫 禮 者 , 忠 信 之 薄 , 而 亂 之 首 。前 識 者 , 道 之 華 , 而 愚 之 始 。是 以 大 丈 夫 處 其 厚 , 不 居 其 薄 ﹔處 其 實 , 不 居 其 華 。 故 去 彼 取 此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三 十 九 章昔 之 得 一 者 :天 得 一 以 清 ﹔地 得 一 以 寧 ﹔神 得 一 以 靈 ﹔谷 得 一 以 生 ﹔侯 王 得 一 以 為 天 下 貞 。其 致 之 也 , 謂 天 無 以 清 , 將 恐 裂 ﹔地 無 以 寧 , 將 恐 廢 ﹔神 無 以 靈 , 將 恐 歇 ﹔谷 無 以 盈 , 將 恐 竭 ﹔萬 物 無 以 生 , 將 恐 滅 ﹔侯 王 無 以 貞 , 將 恐 蹶 。故 貴 以 賤 為 本 , 高 以 下 為 基 。是 以 侯 王 自 稱 孤 、 寡 、 不 谷 。此 非 以 賤 為 本 邪 。 非 乎 。 故 致 譽 無 譽 。是 故 不 欲 琭 琭 如 玉 , 珞 珞 如 石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章反 者 道 之 動 ﹔ 弱 者 道 之 用 。天 下 萬 物 生 於 有 , 有 生 於 無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一 章上 士 聞 道 , 勤 而 行 之 ﹔中 士 聞 道 , 若 存 若 亡 ﹔下 士 聞 道 , 大 笑 之 。不 笑 不 足 以 為 道 。故 建 言 有 之 :明 道 若 昧 ﹔進 道 若 退 ﹔夷 道 若 颣 ﹔上 德 若 谷 ﹔廣 德 若 不 足 ﹔建 德 若 偷 ﹔質 真 若 渝 ﹔大 白 若 辱 ﹔大 方 無 隅 ﹔大 器 晚 成 ﹔大 音 希 聲 ﹔大 象 無 形 ﹔道 隱 無 名 。夫 唯 道 , 善 貸 且 成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二 章道 生 一 , 一 生 二 , 二 生 三 , 三 生 萬 物 。萬 物 負 陰 而 抱 陽 , 沖 氣 以 為 和 。人 之 所 惡 , 唯 孤 、 寡 、 不 谷 , 而 王 公 以 為 稱 。故 物 或 損 之 而 益 , 或 益 之 而 損 。人 之 所 教 , 我 亦 教 之 。強 梁 者 不 得 其 死 , 吾 將 以 為 教 父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三 章天 下 之 至 柔 , 馳 騁 天 下 之 至 堅 。無 有 入 無 間 , 吾 是 以 知 無 為 之 有 益 。不 言 之 教 , 無 為 之 益 , 天 下 希 及 之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四 章名 與 身 孰 親 。 身 與 貨 孰 多 。 得 與 亡 孰 病 。甚 愛 必 大 費 ﹔ 多 藏 必 厚 亡 。故 知 足 不 辱 , 知 止 不 殆 , 可 以 長 久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五 章大 成 若 缺 , 其 用 不 弊 。大 盈 若 沖 , 其 用 不 窮 。大 直 若 屈 , 大 巧 若 拙 , 大 辯 若 訥 。靜 勝 躁 , 寒 勝 熱 。 清 靜 為 天 下 正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六 章天 下 有 道 , 卻 走 馬 以 糞 。天 下 無 道 , 戎 馬 生 於 郊 。禍 莫 大 於 不 知 足 ﹔ 咎 莫 大 於 欲 得 。故 知 足 之 足 , 常 足 矣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七 章不 出 戶 , 知 天 下 ﹔ 不 窺 牖 , 見 天 道 。其 出 彌 遠 , 其 知 彌 少 。是 以 聖 人 不 行 而 知 , 不 見 而 明 , 不 為 而 成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八 章為 學 日 益 , 為 道 日 損 。損 之 又 損 , 以 至 於 無 為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取 天 下 常 以 無 事 , 及 其 有 事 , 不 足 以 取 天 下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九 章聖 人 常 無 心 , 以 百 姓 心 為 心 。善 者 , 吾 善 之 ﹔ 不 善 者 , 吾 亦 善 之 ﹔ 德 善 。信 者 , 吾 信 之 ﹔ 不 信 者 , 吾 亦 信 之 ﹔ 德 信 。聖 人 在 天 下 , 歙 歙 焉 , 為 天 下 渾 其 心 ,百 姓 皆 注 其 耳 目 , 聖 人 皆 孩 之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章出 生 入 死 。生 之 徒 , 十 有 三 ﹔死 之 徒 , 十 有 三 ﹔人 之 生 , 動 之 於 死 地 , 亦 十 有 三 。夫 何 故 ,以 其 生 之 厚 。蓋 聞 善 攝 生 者 , 路 行 不 遇 兕 虎 , 入 軍 不 被 甲 兵 ﹔兕 無 所 投 其 角 , 虎 無 所 用 其 爪 , 兵 無 所 容 其 刃 。夫 何 故 ,以 其 無 死 地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一 章道 生 之 , 德 畜 之 ,物 形 之 , 勢 成 之 。是 以 萬 物 莫 不 尊 道 而 貴 德 。道 之 尊 , 德 之 貴 , 夫 莫 之 命 而 常 自 然 。故 道 生 之 , 德 畜 之 ﹔長 之 育 之 ﹔ 成 之 熟 之 ﹔ 養 之 覆 之 。生 而 不 有 , 為 而 不 恃 ,長 而 不 宰 。 是 謂 玄 德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二 章天 下 有 始 , 以 為 天 下 母 。既 得 其 母 , 以 知 其 子 ,復 守 其 母 , 沒 身 不 殆 。塞 其 兌 , 閉 其 門 , 終 身 不 勤 。開 其 兌 , 濟 其 事 , 終 身 不 救 。見 小 曰 明 , 守 柔 曰 強 。用 其 光 , 復 歸 其 明 ,無 遺 身 殃 ﹔ 是 為 襲 常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三 章使 我 介 然 有 知 , 行 於 大 道 , 唯 施 是 畏 。大 道 甚 夷 , 而 人 好 徑 。朝 甚 除 , 田 甚 蕪 , 倉 甚 虛 ﹔服 文 采 , 帶 利 劍 , 厭 飲 食 ,財 貨 有 余 ﹔ 是 為 盜 誇 。非 道 也 哉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四 章善 建 者 不 拔 ,善 抱 者 不 脫 , 子 孫 以 祭 祀 不 輟 。修 之 於 身 , 其 德 乃 真 ﹔修 之 於 家 , 其 德 乃 余 ﹔修 之 於 鄉 , 其 德 乃 長 ﹔修 之 於 邦 , 其 德 乃 豐 ﹔修 之 於 天 下 , 其 德 乃 普 。故 以 身 觀 身 ,以 家 觀 家 ,以 鄉 觀 鄉 ,以 邦 觀 邦 , 以 天 下 觀 天 下 。吾 何 以 知 天 下 然 哉 。 以 此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五 章含 「 德 」 之 厚 , 比 於 赤 子 。毒 蟲 不 螫 , 猛 獸 不 據 , 攫 鳥 不 搏 。骨 弱 筋 柔 而 握 固 。未 知 牝 牡 之 合 而 峻 作 , 精 之 至 也 。終 日 號 而 不 嗄 , 和 之 至 也 。知 和 曰 「 常 」 ,知 常 曰 「 明 」 。益 生 曰 祥 。 心 使 氣 曰 強 。物 壯 則 老 , 謂 之 不 道 , 不 道 早 已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六 章知 者 不 言 , 言 者 不 知 。挫 其 銳 , 解 其 紛 。和 其 光 ,同 其 塵 , 是 謂 「 玄 同 」 。故 不 可 得 而 親 , 不 可 得 而 疏 ﹔不 可 得 而 利 , 不 可 得 而 害 ﹔不 可 得 而 貴 , 不 可 得 而 賤 。 故 為 天 下 貴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七 章以 正 治 國 , 以 奇 用 兵 , 以 無 事 取 天 下 。吾 何 以 知 其 然 哉 。 以 此 :天 下 多 忌 諱 , 而 民 彌 貧 ﹔

人 多 利 器 , 國 家 滋 昏 ﹔人 多 伎 巧 , 奇 物 滋 起 ﹔法 令 滋 彰 , 盜 賊 多 有 。故 聖 人 雲 :「 我 無 為 , 而 民 自 化 ﹔我 好 靜 , 而 民 自 正 ﹔我 無 事 , 而 民 自 富 ﹔我 無 欲 , 而 民 自 朴 。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八 章其 政 悶 悶 , 其 民 淳 淳 ﹔其 政 察 察 , 其 民 缺 缺 。禍 兮 福 之 所 倚 , 福 兮 禍 之 所 伏 。孰 知 其 極 。 其 無 正 也 。正 復 為 奇 , 善 復 為 妖 。人 之 迷 , 其 日 固 久 。是 以 聖 人 方 而 不 割 , 廉 而 不 劌 ,直 而 不 肆 , 光 而 不 耀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五 十 九 章治 人 事 天 , 莫 若 嗇 。夫 唯 嗇 , 是 謂 早 服 ﹔早 服 謂 之 重 積 德 ﹔ 重 積 德 則 無 不 克 ﹔無 不 克 則 莫 知 其 極 ﹔ 莫 知 其 極 , 可 以 有 國 ﹔有 國 之 母 , 可 以 長 久 ﹔是 謂 深 根 固 柢 , 長 生 久 視 之 道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十 章治 大 國 , 若 烹 小 鮮 。以 道 蒞 天 下 , 其 鬼 不 神 ﹔非 其 鬼 不 神 , 其 神 不 傷 人 ﹔非 其 神 不 傷 人 , 聖 人 亦 不 傷 人 。夫 兩 不 相 傷 , 故 德 交 歸 焉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十 一 章大 邦 者 下 流 , 天 下 之 交 ,天 下 之 牝 。牝 常 以 靜 勝 牡 , 以 靜 為 下 。故 大 邦 以 下 小 邦 , 則 取 小 邦 ﹔小 邦 以 下 大 邦 , 則 取 大 邦 。故 或 下 以 取 , 或 下 而 取 。

大 邦 不 過 欲 兼 畜 人 ,小 邦 不 過 欲 入 事 人 。夫 兩 者 各 得 所 欲 , 大 者 宜 為 下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十 二 章道 者 萬 物 之 奧 。 善 人 之 寶 , 不 善 人 之 所 保 。美 言 可 以 市 尊 , 美 行 可 以 加 人 。人 之 不 善 , 何 棄 之 有 。故 立 天 子 , 置 三 公 ,雖 有 拱 璧 以 先 駟 馬 ,不 如 坐 進 此 道 。古 之 所 以 貴 此 道 者 何 。不 曰 : 求 以 得 , 有 罪 以 免 邪 。 故 為 天 下 貴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十 三 章為 無 為 , 事 無 事 , 味 無 味 。圖 難 於 其 易 , 為 大 於 其 細 ﹔天 下 難 事 , 必 作 於 易 ,天 下 大 事 , 必 作 於 細 。是 以 聖 人 終 不 為 大 , 故 能 成 其 大 。夫 輕 諾 必 寡 信 , 多 易 必 多 難 。是 以 聖 人 猶 難 之 , 故 終 無 難 矣 。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六 十 四 章其 安 易 持 , 其 未 兆 易 謀 。其 脆 易 泮 , 其 微 易 散 。為 之 於 未 有 , 治 之 於 未 亂 。合 抱 之 木 , 生 於 毫 末 ﹔九 層 之 台 , 起 於 累 土 ﹔千 里 之 行 , 始 於 足 下。民 之 從 事 , 常 於 幾 成 而 敗 之 。慎 終 如 始 , 則 無 敗 事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站樁打坐 的精彩文章:

為何說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
耗盡你陽氣的這些行為,一定要戒掉!

TAG:站樁打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