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我害怕再生朗讀篇

我害怕再生朗讀篇

太橋旦曾堪布教言智慧 正能量

《是誰惹惱了你》20

作者:太橋旦曾堪布

我害怕再生

做壞事時偷偷做,做好事時到處宣揚,這是凡夫的特徵,作為修行人應該反過來。

善良的人常常會協調周圍的矛盾,化解身邊的糾紛,帶給大家溫暖和幸福;卑劣的人卻常常會製造矛盾、引發糾紛,帶給大家不安和麻煩。我們要在生活中學習多溫暖周圍的人,給大家帶來更多的幸福。

從佛教角度看,如果積累了巨大的財富,卻絲毫沒有加以善用,都是毫無意義的。當死亡來臨時,沒有如法善用的財物,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因為在積累財物的過程中,你可能會傷害、欺騙過很多人,或者殺害過很多生命,這些惡業的結果你只能自己去承擔、面對。所以佛教里說,除了依照佛法行事,你所做的一切都毫無意義。

富而不貪是一種布施;

塵而不染是一種持戒;

痛而不恨是一種忍辱;

累而不懈是一種精進;

思而不亂是一種禪定;

顯而不著是一種智慧。

死亡的時刻,我以為我會害怕的,其實,我同樣害怕再生。為什麼害怕再生呢?因為我沒有足夠的準備掌握來世的方向,沒有把握選擇來世的去處,我害怕生錯環境,害怕生錯宗教,害怕生錯身份,更害怕生錯生命……害怕生於任何一處對於佛法修行不具足順緣的地方,所以我害怕再生。

佛陀曾經對弟子們說:「比丘和善知識們,要像以切、磨、煉的方式檢驗黃金的純度那樣,對我的話進行考查,決定取捨,不能以尊重為理由。」

有了信心,才能正確取捨善惡、投生善趣;

有了智慧,才能超脫輪迴苦海、證得菩提。

不能發現自己的缺點是無明的表現,習慣觀察他人的短處是妄想的習氣;

能夠發現自己的缺點是智慧的徵兆,不去觀察他人的短處是慈悲的體悟。

有多少人,明明富裕了,卻還不知足。

有多少人,明明衰老了,卻還忙著瑣事。

有多少人,明明學佛了,卻還不遵守因果。

我們一直習慣於想著自己需要什麼,卻很少設身處地想著別人缺乏什麼。

具備正知正見的修行人,不在形式上執著,只在質量上提升;

缺乏正知正見的修行人,不在質量上認真,只在形式上計較。

如果想遠離痛苦,則諸惡莫做;

如果想獲得快樂,則眾善奉行;

如果想超越苦樂,則自凈其意。

現代的人們,從外在的物質條件來說,很富裕;但從內在的精神生活來說,很空虛。

從自己做起,認識自己,隨時觀察自己的言行、思想,改變內心,升起善念。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習氣,習氣決定了命運。

即使暫時還做不到利益他人,最起碼要做到在絕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利益自己。

痛苦時想起佛法,不算真實;

幸福時想起佛法,那才是真實的。

能發現自己的缺點是智慧,不觀察他人的短處是慈悲。正因為我們凡夫缺乏慈悲與智慧,所以往往習以為常地挑他人的短處,卻永遠找不出自己的缺點。

上求佛道是一種智慧,下化眾生是一種慈悲。

有智慧無慈悲是自私,有慈悲無智慧是無明。

當我仰望著虛空時,我從中學會了包容;

當我沐浴於陽光時,我從中學會了智慧;

當我暢遊於大海時,我從中學會了禪定;

當我駐足在大地時,我從中學會了承擔;

當我置身於高山時,我從中學會了見地;

當我欣賞著白雲時,我從中學會了瀟洒;

當我接觸到微風時,我從中學會了自在。

感恩大自然,我的精神導師啊!

太橋旦曾堪布開示錄,歡迎大家轉載與分享,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橋旦曾堪布 的精彩文章:

人應該追逐什麼朗讀篇
什麼是佛法的支柱朗讀篇

TAG:太橋旦曾堪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