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兒科醫生媽媽:到底要不要給孩子補鈣,快來聽聽兒科醫生怎麼說!

兒科醫生媽媽:到底要不要給孩子補鈣,快來聽聽兒科醫生怎麼說!

枕禿、肋外翻、O型腿、X型腿要補鈣?!愛出汗要補鈣?!睡眠驚跳要補鈣?!乳牙出得慢出得晚要補鈣?!身高低於平均水平要補鈣?!其實這些與缺鈣都沒有關係!你的孩子不需要補鈣!

鈣與健康

鈣是人體含量最多的礦物質,約99%存在於骨骼和牙齒中,約1%分布在全身細胞以及細胞外液和血液中。鈣建造並強化骨骼及牙齒,維持心臟、神經、肌肉的正常功能,參與凝血過程和炎症反應,維持酸鹼平衡,調節激素水平。

究竟需要多少鈣

媽媽問,蝦米媽咪答

Q:不同年齡階段孩子怎麼吃滿足鈣的需要量?

A:0-6月齡寶寶如何滿足鈣需要量:母乳餵養的寶寶,每天若能保證700ml左右的母乳量,配合補充維生素D,就能滿足本階段的鈣需要量;配方奶餵養的寶寶,每天若能保證700ml以上的配方奶量,配合補充維生素D,就能滿足本階段的鈣需要量。

7-12月齡寶寶如何滿足鈣需要量:奶類依然是本階段的主要營養來源,每天若能保證600ml的母乳(或者配方奶),配合補充維生素D,並且及時合理輔食添加,就能滿足本階段的鈣需要量。

1-3歲寶寶如何滿足鈣需要量:每天若能保證2杯250ml鮮奶或者2杯175ml酸奶(或者1杯250ml鮮奶 1杯175ml酸),必要時候配合補充維生素D,並且搭配均衡豐富飲食,就能滿足本階段的鈣需要量。

4-8歲孩子如何滿足鈣需要量:每天仍需保證2杯250ml鮮奶或者2杯175ml酸奶(或者1杯250ml鮮奶 1杯175ml酸),加上均衡健康飲食和充足有氧運動,就能滿足本階段的鈣需要量。

孩子是否缺鈣,這些檢查不靠譜

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孩子,若是鈣和維生素D攝入量過低,會導致骨礦物化水平下降,從而增加將來骨質酥鬆的幾率。

媽媽問,蝦米媽咪答

Q:通過測定血鈣濃度判斷是否缺鈣可靠嗎?

A:因為血液中的鈣不到人體鈣總量的1%,一旦血鈣降低,機體會通過一系列調節手段,動用骨鈣來維持血鈣穩定,所以通過測定血清或血漿中血鈣濃度判斷是否缺鈣並不可靠。

媽媽問,蝦米媽咪答

Q:通過測量骨密度判斷是否缺鈣可靠嗎?

A:骨密度低表示骨骼內鈣質沉積不夠,但對不同年齡人的意義不同,對中老年人來說骨密度偏低說明缺鈣,對兒童而言骨密度偏低並不代表缺鈣。孩子的骨骼在不斷拉長生長,鈣才能不斷往骨骼內沉積,換而言之,骨密度偏低代表孩子正處於快速生長期。孩子的生長過程雖然是連續的,但並不是勻速的,每個孩子的生長過程都會一段時間快一段時間慢,在不同階段檢測骨密度結果自然會不同,所以,骨密度檢測不是嬰幼兒檢查的常規項目,更不是嬰幼兒額外補充鈣劑的指征。

「食補」是補鈣的最佳途徑,奶和奶製品是補鈣的最佳來源

奶和奶製品是補鈣的最佳食品,不僅鈣含量高,而且鈣吸收好。豆和豆製品、水產、肉類、蛋類也是補鈣的良好食品。

蔬果類和穀物類的補鈣效果甚微,不僅鈣含量不高,而且含有較多植酸和草酸,會與鈣結合形成不溶解的植酸鈣和草酸鈣,從而影響鈣的吸收。

媽媽問,蝦米媽咪答

Q:乳糖不耐受怎麼辦?

A:乳糖不耐受的人可以試著選擇乳糖被部分分解的酸奶和乳酪,或者一些降低乳糖含量的牛奶,一些強化鈣的食物也可以作為選擇。

媽媽問,蝦米媽咪答

Q:哪些影響鈣的攝取吸收?

A:注意,咖啡因,酒精,煙草,過多碳酸飲料,一些對骨骼有影響的藥物,一些腎臟或消化道的疾病,會影響鈣的攝取吸收。

補鈣過量的危害

儘管鈣在微量營養素安全性分類中為A類(注1),但是隨著鈣的攝入增加,腎結石的風險會增加,且鈣會影響其他二價陽離子在腸道中的吸收,尤其是對於孕婦、嬰幼兒、缺鐵或者缺鋅的患者來說,鈣對其他二價陽離子的拮抗作用需要引起一定重視。

假如患了某些疾病或者選擇特殊膳食和生活方式,僅靠日常食物無法滿足鈣的需求量時,醫生可能會推薦額外補充鈣劑,這種情況下還請謹遵醫囑。

注1:加拿大的微量營養素安全性分級(來自於:Addition of Vitamins and Minerals to Food. Health Canada』s Proposed Policy and Implementation Plans. Health Cananda, 2005 )

A類:這類營養素沒有相關的毒理研究報告,所以沒有可耐受最高攝入量(UL);或者這類營養素的安全範圍較寬;或者雖然這類營養素的安全範圍較窄,但是攝入過量也不會存在嚴重的不良反應。如: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維生素C、維生素E、泛酸、煙酸、生物素。

B類:這類營養素攝入缺乏對健康的影響嚴重,攝入過量對健康的危險性很低。如:鈣、鎂、鉀、葉酸、維生素D。

C類:這類營養素攝入安全範圍較窄,攝入過量存在較嚴重的不良反應,某些易感人群的攝入水平已經超過可耐受最高攝入量(UL)。如:維生素A、鋅、鐵、銅、硒、錳、碘、氟。

其他類:如:膽鹼、維生素K、磷、鉬。

微博、微信或微訪談,都只是給大家補充一些醫院以外的養護知識,不能代替醫院就診,在此提醒家長,如果無法自行處理或對寶寶的病情拿捏不準,請及時就醫!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所有文章皆為原創,任何媒體使用請與我取得聯繫。未經授權而刊登的任何媒體,我們將追究其法律責任。郵箱:fishfarocean@sina.com

【蝦米媽咪】兒科醫生,知名公益科普作者,著有《蝦米媽咪育兒正典》。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兒童保健碩士。先後學習工作於上海市環境與兒童健康重點實驗室、上海市兒童醫院、上海市兒童保健所。媒體上最受家長信賴的兒科醫生媽媽,新浪微博十大醫療影響力大V(新浪微博:@蝦米媽咪),搜狐醫療行業最佳自媒體人(搜狐自媒體:兒科醫生蝦米媽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兒科醫生蝦米媽咪 的精彩文章:

兒科醫生媽媽:孩子發燒了,哪些退熱葯相對安全?
兒科醫生媽媽:關於流感疫苗的常識,你知道多少?

TAG:兒科醫生蝦米媽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