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戰前期,英法等國為何對德國的侵略行為屢屢放縱?

二戰前期,英法等國為何對德國的侵略行為屢屢放縱?

希特勒剛一上台,就展現了勃勃野心:他悍然撕毀了《凡爾賽條約》,整軍備戰,瘋狂擴充武力,先後吞併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家。而且,希特勒和納粹德國的野心也幾乎擺在明面上,早在希特勒沒上台之前,就曾將稱霸歐洲的野心明晃晃的寫在了自傳《我的奮鬥》之上。

希特勒

然而,以英國、法國為首的歐洲老牌列強,卻對希特勒的侵略行徑置若罔聞,面對希特勒咄咄逼人的侵略行徑,他們卻步步退讓,以犧牲歐洲小國的利益為代價,一步步的縱容德國的侵略行為。為什麼二戰前期英法等國頻頻對德國採取綏靖政策呢?

第一,英國、法國力不從心。雖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雖然依然是世界上殖民地最多的國家,但是,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戰爭和隨之而來的經濟危機,英國和法國的實力幾乎消耗殆盡。

二戰歐洲局勢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的老本幾乎被消耗一空,他們不但賣掉了10億英鎊的國外投資,甚至還欠下了美國44億美元的債務。同時,隨著美國的崛起和世界各地殖民地風起雲湧的民族解放運動,英國內焦外困,人民對政府的不滿也日益加重。

因此,對於二戰前期的英國政府而言,解決國內問題和恢復國內經濟,才是他們的首要任務。面對德國咄咄逼人的攻勢,此時的英國政府既無力、也無心應對。

德國軍隊

而且,張伯倫政府也一直擔心,如果與德國進行軍備競賽,將壓垮本就十分脆弱的國家經濟。因此,當時的英國政府一邊大幅削減軍事預算,一邊「退守帝國」,將英國軍事力量撤出歐洲大陸。

而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陸戰主力的法國,情況更為糟糕。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雖然成為了戰勝國,但卻遭遇了2000多億法郎的損失,小半個法國也成為一片廢墟。歷來以高利貸國家著稱的法國已經變得負債纍纍。同時,與英國一樣,法國也欠了美國高達40億美元的債務。

巔峰時期的德國

因此,一戰和二戰期間,法國持續國力衰落,經濟十分困難,政局也動蕩不安,在1925年和1934年短短不到十年間,法國政府就換了17屆之多。因此,法國面對納粹德國,即使有心抵抗,也沒有一個穩定的政府領導和足夠的經濟實力應對。

第二,不僅是巨大的財產和經濟損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慘重的傷亡,也嚇壞了英國和法國。英法雖然是世界上殖民地最大的兩個列強,但是兩國本土人口並不多,英國、法國當時不過4000萬左右的人口,而兩國僅在戰場上死亡的人數就高達200萬,其中英國有90萬,法國為124萬。而這個數字還不包括軍隊受傷和普通平民的傷亡。

第一次世界大戰局勢

最重要的是,這200多萬的死亡人數,全部是20多歲的青壯年,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法國幾乎損失了一代人。兩國人民也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慘重傷亡嚇壞了,他們再也不想加入戰爭,並對任何將國家拖入戰爭的行為極為反感。

其實這也是為什麼兩國政府始終能夠展開綏靖政策,卻沒有被群起反對的原因。因為作為民選政府,如果沒有普遍民意的支持,兩國的綏靖政策也不可能一直貫徹實施。

第三,則是英法兩國包藏禍心,妄圖以鄰為壑。自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之後,歐洲的資本主義和蘇聯的社會主義就產生了根本的對抗。

德國

包括英法在內的西方列強,對於新生的蘇聯十分仇視,對於另一種制度的存在也感到惶恐不安。因此,他們千方百計地試圖削弱蘇聯。而新崛起的德國,就被看成阻止共產主義威脅的最好武器。當時的英國國內,甚至喊出了「寧要希特勒,不要斯大林」的口號。可見英法等國對於蘇聯的敵視。

因此,英國和法國就開始打起了如意算盤:通過縱容納粹德國不斷東擴,並最終使德國與蘇聯爆發戰爭,顯然對於他們是最理想的結果。而如果這兩個野心勃勃的國家最終拼個兩敗俱傷,乃至同歸於盡,簡直再完美不過。

巴巴羅薩計劃

因此,英法兩國坐山觀虎鬥,試圖鶴蚌相爭,漁翁得利,卻沒想到,德國和希特勒對他們的如意算盤洞若觀火,而英法也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沒進攻蘇聯之前,法國卻先被滅亡,英國也在德國的空襲之下損失慘重,最終也沒有逃得了被捲入戰爭的命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鳶飛九天 的精彩文章:

招惹蘇聯導致戰敗?為何說德國即使不進攻蘇聯,也將必敗無疑?
為什麼不能殺溥儀?

TAG:鳶飛九天 |